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军鸽,仵明丽

  摘要:由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推动调整,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对高校学生工作中危机事件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确保高校的秩序和正常运转,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71-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等使得高校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多校区办学的大学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新的组织形式。然而,随着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校园内外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也不断发生。这些危机事件向人们敲响了高校安全和稳定的警钟,使大家认识到,高校学生工作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和有效解决。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所谓的多校区大学,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的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多校区大学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自我扩张型”,指学校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又建设了一个或几个新的校区而形成的多校区大学,以河南省高校为例,如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它的形成解决了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与空间资源有限的矛盾。另一种为“合并重组型”,指几所原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建制的院校进行实质性合并而形成的大学,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它的形成整合了高校现有资源,一般都是以建设综合性大学为目的来进行合并,克服了高校规模偏小、学科单一和重复建设等弊端。这种高校的“合并重组”可以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曾指出的“五个统一”来理解,即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建设。
  上述两种多校区大学学生工作共有的特点是校区的分散性。一个高校由多个校区组成,校区之间有一定空间距离,学生分布在各个校区,有的按院系分布,有的按年级分布,有的两者兼有,或者有的按学生培养层次和培养方式分布。“自我扩张型”大学校区间的学生工作一般由校本部的学生处统一领导,在新校区设立学生管理综合办公室,各个院系也从自身需要出发,设立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多校区学生工作呈现“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或以块为主”的管理局面。如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以第二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大学的学生工作通常是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的存在并拥有独立的学生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如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危机管理的内涵
  所谓危机,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等人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根据研究危机的先驱赫尔曼对危机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他认为“危机是威胁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作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朝着令决策集团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所谓危机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的措施。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危机管理作如下解释: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是指高校为保证学生安全及健康成长而形成的管理系统和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即由于高校对涉及学生的管理问题、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者其他隐形因素的长期积累,而引起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学生安全成长的事件,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增强危机意识,做好预防干预措施。
  三、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危机及分析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危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校区办学模式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多校区办学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新的一种组织形式,虽然多校区办学模式的优点正在日益显现,如有利于发挥学科建设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有利于各方面资源的共享。但他的不足和弊端也随着高校的运行有所凸显,如教育成本和运行成本增大,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学校园文化的割裂、断层,导致大学精神的委靡和缺失;校区周边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缺乏保障,这些不足和弊端容易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危机。
  2.高校学生自身的危机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高校学生大多已经成年,他们已经树立了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尤其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学生接受的大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涉世尚浅、对社会的认识单纯,看待问题偏激且片面,这就容易导致其行为的冲动和不计后果。
  3.突发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非高校或学生主导而发生的时间或灾害,如2003年的SARS疫情、社会动乱或偷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对学生人身财产的伤害,这些危机具有群体性,一旦发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危机,会对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多校区办学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机的发生都有预兆性的信号,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势在必行。如果学生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预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尽可能减少。
  (一)学生工作中危机的预防
  1.建立健全危机预防机制。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应急机制。组建危机管理组织是处理危机情境和危机事件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高校建立危机管理组织可以采用三级组织、三极管理的模式:第一级,学校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他们确定危机管理组成的人员,对危机管理作出决策,并保证决策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第二级,学校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各院系、后勤部门等相关学生职能部门组成危机管理中心,他们负责将第一级的决策,细化成危机管理的计划和方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危机的预防、危机的检测和处理;第三级,各院系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组成危机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密切观察学生,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危机管理中心,在处理和化解危机时他们要冲在第一线。
  2.开展危机意识教育与培训。提高广大学生的应对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高校要将危机意识教育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来加强危机意识教育。比如,在与学生交谈时,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关注危机;组织关于危机意识的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指导、心理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讲座等,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早期的危机警讯,将大多数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3.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危机处理预案是危机预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将危机对人、财产、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有统计表明,有效的处理预案可以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无预案的百分之六。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处理预案在内容上要求必须含盖危机的类型以及各类危机的应对措施;危机的预测与评价;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确定和准备;组织人员的职责;行动计划的战术和程序;危机善后的恢复程序等。

  (二)学生工作中危机的处理
  1.根据危机发生情况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上建立相应的临时专门机构。临时机构作为应对和处理危机的领导和办事机构,由相关领导迅速组织处理机构或指定处理人员对于保证突发事件顺利、有效地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2.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第一时间介入,对事件进行调查。出现危机事件后,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应第一时间介入,了解危机事件的各个方面,收集关于危机事件的综合信息,并形成基本的调查情况报告,为处理危机提供基本依据。
  3.对危机进行分析,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在掌握危机事件的综合信息后,临时处理机构应及时会同有关人员或部门,进行分析、决策,针对不同的情况,在危机处理预案的基础上制定消除危机影响的处理方案。
  4.分工协作,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制定出对策后,要积极组织力量,实施既定的消除危机事件影响的活动方案,这是危机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危机后的善后工作
  危机事件过后,为尽快恢复高校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弥补被耽误的日常工作和造成的损失,必须适时启用善后修复机制。
  1.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危机事件后,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学校教职员工、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了解学校发生了什么,学校是怎么处理的以及危机事件处理的结果是什么。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2.评估总结,改进工作。学生工作者在平息危机事件后,一方面,要注意从校园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诸方面,评估消除危机的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以后处理类似的危机事件提供参照性依据;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切实改进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反应迅速、调控灵活的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一旦建立和完善起来,高校学生工作就能遇变不惊,处之泰然。综上所述,在高校普遍建立多校区的形势下,在学生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复杂化、繁重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正确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机制,把学生危机预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优化校内外环境的,提升校园应对危机的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定、团结、有序的校园,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甘剑锋.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工作思考[J].中国教育导刊,2005,(2):93.
  [2]谢志芳.至德要道――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张坚,梁晖.一校多区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6).
  [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