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开发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 瑜 王惠明

  提要本文对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划分为沙漠绿洲、祁连冰雪、黄河风情、草原风光、伏羲文化、黄土风情等六种类型。提出了开发甘肃生态旅游必须从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文艺产业、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共谋旅游发展等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域划分;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幅员辽阔,境内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四季温暖宜人、青山绿水的江南水乡之美色,又有千沟万壑、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坡;既有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又有寸草难见、茫茫无垠的戈壁沙漠,到处充斥着西部的神秘色彩;更有丝绸之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境,使古代博大辉煌的文明在区域内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省内少数民族较多,且民族风情各具特色。只有在对生态旅游区域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对策。
  
  一、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划分
  
  (一)沙漠绿洲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等5市。石窟、古长城、沙漠、戈壁、野生动物和沙漠绿洲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特色。有著名旅游城市敦煌、嘉峪关;有全国第一个沙漠森林公园――阳关沙漠森林公园等。
  (二)祁连冰雪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包括张掖和武威两市。祁连山区丰富的原始森林、冰川、雪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特点。有国家级历史名城――张掖市;有张掖、黑河、马蹄寺、海潮坝、焉支山等5个森林公园。
  (三)黄河风情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甘肃中部,包括兰州、白银和定西地区。悠久的黄河文化、香甜的瓜果、金城的都市风光和黄河两岸的古树名木构成这一区域的特色。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的甘肃省会城市兰州;有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贵清山、兴隆山、莲峰山、铁木山、东山、寿鹿山、岳麓山、仁寿山、西岩山、二郎山、五一山、兰山、关山、石头坪等森林公园和黄河石林景区。
  (四)草原风光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山森林、山地景观、草原景观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成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点。有松鸣岩、则岔、合作、莲花山、南龙山、南阳山等6个森林公园;有黄河三峡、龙首山、炳灵寺石窟、拉卜楞寺、三角石、柏木沟、腊子口等景区和景点。
  (五)伏羲文化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天水市和陇南地区。天水是丝绸之路重镇、伏羲文化发源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小江南”之称;陇南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的美誉,也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栖息地。有麦积山、鸡峰山、天池、大河坝、温泉、老君山、尖山寺等7个森林公园;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万象洞、哈达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六)黄土风情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平凉和庆阳两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黄土风情、浓郁的田园风光和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次生林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特色。有云崖寺、太统、莲花谷、五龙山、北山、周祖陵、巴家嘴、老爷山等8个森林公园;有崆峒山、王母宫山、北石拱寺等景点。
  
  二、甘肃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甘肃旅游虽然起步早,但发展缓慢,和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区的交通、住宿业等设施还不完善。同全国一样,甘肃大多数生态旅游区一般所处的位置远离城市,虽然资源价值高,但区位条件较差,偏离交通干线,交通设施滞后,尤其是许多森林景点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些景区的餐饮条件极差,卫生质量难保,饭菜价格昂贵,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各类游客的要求,这些问题均制约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投入严重不足,市场促销力度小。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先期大投入的产业,没有投入,资源就转化不成产品,进入不了市场,接待不了游客,资源优势就变不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甘肃的好多资源品位很高,就是因为投入不足,开发程度太低而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区的同类产品。受资金制约严重,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如小陇山曲溪森林公园有着极为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自1999年开发以来到现在变化不大,虽距天水市仅有30km,但在旅游旺季仍显得比较冷清,反差极大,这与其资源开发中资金投入不足有极大的关系。
  (三)旅游产品单一、老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据甘肃省旅游局统计:青海、宁夏的游客一半来自甘肃。也就是说,甘肃人民在支撑着青海、宁夏两省旅游产业的半壁江山。另一统计:甘肃居民旅游首选出省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是外地旅游者在甘肃旅游常常发出的感慨,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目前全省旅游产品的单一和老化。甘肃旅游经济发展与发达省区差距比较大,与周边相邻省区差距也在扩大。大自然赐予了甘肃丰富、独特的旅游产品,但甘肃人把这一产品看成了洋芋蛋,没有很好地去包装。和宁夏相比,说甘肃的旅游资源胜过其百倍都不为过,一个沙湖,40年前还是一片沼泽地,蚊蝇满天飞;一个沙坡头,风沙连铁路都能盖了,可如今宁夏人把这两块地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开发出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活动项目,一举成为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吸引了众多甘肃游人,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缺乏精品产品,市场知名度低。甘肃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高一些外,其他旅游资源外人知之甚少,明显缺乏旅游的“热度”。相比几年前,甘肃旅游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可是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就其现状来看,并不乐观。“知道敦煌,不一定知道在甘肃境内;看过《读者》,不一定知道是甘肃出版的;吃过牛肉拉面,却不一定知道源自兰州。”在不少地方,我们都能听到这调侃性的“段子”。其潜台词是:甘肃省有好的资源,有好的品牌,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抱着金饭碗饿肚子”。就北京市民的旅游去向,有关部门抽样统计,结果发现有9成人认为甘肃没什么地方可去,市场知名度低。
  (五)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严重影响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甚至有一些地方已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但这些工作只是刚刚起步。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旅游行业自身,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存在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问题。
  
  三、甘肃生态旅游发展若干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创作性地开展工作。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旅游资源,首先肯定甘肃的旅游业大有可为。“反弹琵琶”战略曾为甘肃的经济带来过光明,旅游也需要反弹琵琶,旅游业不仅成为很多市、县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还成为通往小康的必由之路。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切实开展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各种旅游项目。
  (二)以“丝绸之路”申遗为突破口,实施精品战略。从旅游和市场属性上来说,资源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品牌,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品牌的认同。申遗成功不断造就我国新的一批著名旅游目的地。在目前国内多处世界遗产中,既有北京故宫这样传统的著名旅游景点;更有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这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十几年前在中国还非常陌生的地名,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尽管申遗难度很大,但并非不可能。

  近期应以联合“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及相邻省区,共同整体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实施精品战略,带动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育以沙漠、戈壁、森林、高山、草原、牧场、冰川、雪山独特地貌等甘肃特有的生态旅游产品,使游客看有看头,玩有玩头,争取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用自己的特色旅游项目留住旅游者的脚步。
  (三)大力发展以敦煌舞蹈为龙头的甘肃文艺产业,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有着高度关联、强烈互动的关系。《云南印象》、《丽水金沙》、《难忘的泼水节》、《五朵金花》和《月光下的凤尾竹》……云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人在旅游中体验文化,在领略文化中游山玩水,感觉特别轻松、愉快、陶醉、流连忘返。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甘肃,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七十年代末甘肃省歌舞团曾创作出经典作品《丝路花雨》;之后,也曾创作出《敦煌古乐》、《敦煌组舞》、《西出阳关》、《大梦敦煌》等敦煌舞蹈作品。然而,这一品牌始终没有形成产业,没能带动全省文艺产业的发展。因此,甘肃旅游大发展,首先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敦煌歌舞为龙头的甘肃文化产业。使游客能够在白天游览甘肃现有的旅游景点,晚上通过欣赏旅游歌舞晚会回味追寻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既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又带热了相关旅游产品,以此提高甘肃旅游资源的产品竞争力。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就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地了解了云南的少数民族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电视台轮流热播的《一米阳光》又让更多的年轻人向往去丽江古城一游。甘肃应加强与国内外新闻媒体、旅游机构合作,尤其是利用央视播放《大敦煌》、《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西部热土》、《天下粮仓》、《汗血宝马》、《惊天传奇》、《雪花那个飘》等在甘肃大地上拍摄并上演影片的契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宣传甘肃,提升知名度,打造一个崭新的甘肃旅游形象。
  (五)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
  (六)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共谋旅游大发展。借鉴华东“15+1”、珠江三角区“9+2”、西南“长江新三峡”等旅游联合体的成功经验。以“丝路之路”、“伏羲文化”为纽带,加强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区域联合,整合资源、资金、人才和环境,形成“集团式作战”,“捆绑式销售”,共谋旅游大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尚英,游遍甘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陈学林等,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学学报,2004.2.
  [3]于文杰,“良田”比人多“收成”比人少[N],《兰州晚报》,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0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