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统筹两个“开放” 促进西部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相 伟

  与其它地区不同,西部地区高度关注两个开放:“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西部地区的两个开放意义重大,一是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距离远、交通不便,再加上一些行政区经济的影响,难以接受到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实现东中部地区对西部带动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二是西部地区是提高我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是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的重要渠道。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更好地统筹西部开发与对内对外开放,以扩大开放促进西部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的开放取得了积极进展,最为显著的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内部交流范围得到不断拓展,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互动性明显增强。
  西部大开发进入纵深推进的新10年,需要以创新思维推进这一世纪工程。面向“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西部地区仍需要坚持两个开放,并且要更好的将两个开放结合起来,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西部地区的开放面临着新形势
  (一)国内出现大规模产业区际转移的趋势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集聚式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酝酿着大规模的区际转移。受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加上我国正面临着“刘易斯拐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增大了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能性。目前看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目标地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我国西部地区,另一个是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方向。
  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符合地区利益,又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区际产业转移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功安置了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未来既要继续安置这部分就业人口,还需要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就必须要保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保存一批可以大规模安置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是一个中长期重要任务。因此,引导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国家的战略性举措。
  虽然西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较低,政策条件较为优惠,对东部地区待转移产业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总体上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仍不很成熟。关键性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西部地区配套产业基础差,东部地区转移出的产业分工较细,对于配套产业的要求相对较高。二是西部地区的物流成本过高,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交通运输量巨大,且多是市场遍布世界的出口加工类企业,对港口、海关条件要求较高,而西部地区离出海港口远,交通成本相对较高。西部地区要吸引产业转移,必须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尽快挖掘新优势,营造有利于产业进入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二)周边国家(地区)在我国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变化
  从与西部地区直接接壤的国外地区来看,基本上都属于欠发达地区,相互间以边境贸易为主,且规模较小。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以我国的对外出口为主,而且出口规模较小,产品层次较低;就相互投资来看,普遍规模较小,除泰国外,其他各国对我国的投资都不足1亿美元,我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规模也较小。
  未来,周边国家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格局中的地位上升。通过周边国家进而辐射中亚、南亚等地区,是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通过东南亚、中亚等地进口原油,通过输油管线进入云南、新疆、甘肃等省区,这些省区成为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陆上通道区。
  东南亚国家与我国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开始形成明显的竞争关系,相互间联系加强。东南亚已经吸引了沿海地区部分工业部门的转移,主要包括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食品、电子信息、纺织、印刷、钟表、化妆品生产、家具、工艺礼品、服装、化工医药等行业。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东南亚国家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外贸政策等方面有优势。尤其是,越南、泰国、缅甸等国也注意到这种趋势,开始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吸引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向东南亚转移。
  随着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地区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位势出现新变化。以前两地区发展水平相似,经济位势差距不大,对资金、技术的争夺比较激烈。面向未来,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如果能够承接到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开发出中亚地区的市场潜力,将会改变东部地区产业出口方向,从而减弱交通对产业转移的制约。有了东部地区的产业支撑,西部与中亚地区的相对经济位势将会发生变化,两地的竞争关系也将向“商品区+市场区”关系转变。
  二、西部地区将两个开放结合起来的发展思路
  (一)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和发展要素
  西部地区要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和利用国际资源衔接起来,整合地区优势条件和国外的政策、市场资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建立面向周边国家的进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利用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和政策的产品加工中转基地。西部地区也可以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在一些重点地区如甘肃、云南、新疆等发展壮大石油化工产业及其他矿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充实地区经济体系。
  西南地区是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高的地区,也是未来我国人口、城镇较为集中的地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东南亚国家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社会中不稳定因素较多,但有港口和政策优势条件,而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稳定,且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但政策优惠力度不及东南亚国家。未来,可以不断放大这一互补关系,形成共同承接、协调发展的格局。
  中亚地区信息化程度远低于我国,较发达的哈萨克斯坦其固定电话普及率亦不足我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信息化设备产业发展的空间广阔;而且,中亚地区与我国西北地区地缘接近,生活习惯相似,对纺织服装以及食品等日用消费品工业的需求与我国西北地区类似。综合来看,中亚地区对我国的电子设备、光学仪器、药品、纺织品、金属、塑料和食品等的需求较大。未来,可以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市场资源,积极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二)西南地区与东南亚之间建立跨国产业链条分工体系
  充分发挥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的比较优势,共享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细分转移产业的链条。依赖大量劳动力、需要稳定生产环境的生产加工环节可放在西部地区,产品组装和出口环节可以放到东南亚乃至东盟国家,重演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与大陆的“前店后厂”现象,形成“西南地区加工制造+东南亚国家组装出口”的生产链条。
  (三)西北地区建立面向中亚地区的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
  充分发挥西北地区的劳动力、土地优势,大力开拓中亚地区的市场空间,在西北的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西宁等中心城市建立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园区,积极吸引东部的电子信息类、纺织服装类、食品加工类等产业或生产能力,开发符合中亚地区需求的产品,建设面向中亚地区的进出口加工基地。
  三、 紧密结合两个开放的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口岸水平
  我国已经在西部地区设置了较多口岸,但西南地区的口岸数量总体偏少。未来,应在广西、云南两省增设开放口岸,尤其需要增设运输相对便捷、运费相对低廉、便于产业上下游联系的公路口岸。
  加快现有口岸向高等级口岸升级。完善查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口岸管理秩序,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及科技装备,大力促进信息、模式、人才等软件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口岸通关软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提高海关从业人员素质,提高通关效率,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为企业提供最好服务,使便利通关成为口岸发展亮点。推动口岸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将电子口岸应用项目向口岸一线延伸联网,打造成快捷服务、信息共享、通关便利的优质平台。
  推动口岸发展向口岸城市(镇)、重点通道发展延伸,增加口岸功能,带动口岸区域的经济发展;完善和规范重点通道、边民互市点的规范建设,促进边民互市经济突破发展。
  (二)增设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
  目前,我国出口加工区在东中西部的设立比例大致在75%、10%和15%左右。为适应国际大形势的转变,在西北和西南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尤其一些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能够更好利用国外资源。
  另一方面,创新出口加工区的形式,东部沿海的出口加工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区进行“联姻”,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东部出口加工区的“飞地”,借力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降低出口加工企业的成本,壮大出口规模。
  (三)加强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交通通道建设
  进一步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通联系。组织实施一批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综合性运输通道,着重加强西南与珠三角、长三角加工贸易核心区的联系,着力改善东部地区港口与西部的联系。大力推动支线机场建设,方便西部地区次中心城市与东部地区的联系。
  加强与国外地区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合作,提供多种形式的援助,逐步将周边国家口岸城市的铁路、高速公路延伸到港口,开展对外国际运输通道以及大型铁路枢纽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
  (相伟,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所副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