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霞霞

  摘要: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乐观积极,但也有部分学生对生命产生怀疑,对社会实践持消极态度,否定生命。社会、家庭学校都应该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围绕生命价值观,通过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命价值观;死亡教育;人际关系;以人为本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挑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挑战?树立怎样的生命观、价值观?这对于指导大学生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在当下,又超越现实提升生命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价值观的内涵
  有生命就有生命价值观的存在,就有人们对这种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意志保证。生命价值是人在社会存在方面的一种实践着的社会关系,人们对这种价值的判断、评价、观点、态度属于社会意识方面。“生命价值观”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处理生命价值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念【1】。
  二、当代大学生对待生命价值观的态度
  (一)积极态度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当代大学生无论在自身文化修养还是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在校园的各项活动中注意强化竞争、创新、独立和团体意识。他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务实、包容、乐观、积极向上,注重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他们在参加校园活动展示自我才华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了解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意识到在新世纪保持生力军地位的前提就是拥有知识与信息。
  (二)消极态度
  当代大学生多半自信乐观,并以拼搏进取的态度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但也有部分学生持有消极、狭隘等功利化生命价值观,表现出对生命的怀疑、不满和回避。大学生游戏生命、伤害生命作为近年来凸显的一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学习紧张、不适新的环境、追求物质利益、心理压力大、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等,但是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其根本原因【2】。这些都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死亡教育势在必行
  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及其相关内容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死亡教育是一项专门、系统的教育活动;二、死亡教育以对死亡的认识、生死关系的讨论、生命有限的思考为基本内容;三、死亡教育的重要原则是有“死”观“生”,探讨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激励人们珍惜生命,努力于当下【3】。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死亡”话题一直都被排斥。长期以来,科学规范的生死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几乎是空白,由于它的长期缺失,加之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优越的环境中,缺乏对生存艰难与死亡恐惧的认知与体验,使得许多大学生对死亡缺乏了解和思考,不能科学看待和理解死亡。受到街头版物、网络游戏、影视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无主导,无分辨甚至是违背科学的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出现极度的恐惧、害怕心理,甚至有的走上了轻生道路,将自杀与他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缺乏生命意识,马加爵事件就是缺乏生命意识的恶果。因此在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开展死亡教育是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科学生命价值观,积极筹划有限人生、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以人为本教育之基
  1、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不能把它理解为以个人为本,更不能理解为以我为本。这里的“人”是相对于“物”来说的,所以这个“人”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即全人类。
  2、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作为四有新人的当代大学生要时刻以主人公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责任,所以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实现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才能在当今形势下健康发展。
  (三)人际关系不可轻视
  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取向的重要因素。
  1、在学校,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每个人都渴望找到新的友谊,新生入学时如果能够很好的与人沟通交往,会使许多第一次远离家人的孩子精神愉快,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反则可能导致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甚至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高校应开设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在家庭,与父母的沟通也影响着大学生良好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家长应多关注孩子心里的想法,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更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帮助他们走出那段不快的经历。有些与父母关系单薄的大学生可能会曲解家庭危机,夸大危机对自身发展的消极作用,形成消极宿命、甚至是轻生的价值观【4】。所以学校既要鼓励他们从亲人那里获得心理支持,又要引导他们从知心朋友那里获得心理支持,密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向上、友好互助、和谐的人际氛围【5】。
  (四)外部环境不可小觑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和住房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出现了偏差。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工作岗位的需求有增无减,大学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在屡次找工作受挫之后灰心丧气,对人生和自己彻底放弃,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甚至选择用不正当的方法获取钱财,危及别人生命、轻视自己生命。这些都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敲响了警钟。各高校应该在学校开一些工作技能的培训课,让他们对各种工作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毕业后可以有的放矢。同时,社会应引导大学生毕业生,让他们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从基本岗位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向成功。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意义非凡。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所以各个机关应该联合起来,将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
  【1】 梅萍,梁建新,卢爱新,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8~19.
  【2】 莫文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与关怀【J】.高教探索,2008,14(5):158
  【3】 黄中天.死亡教育概论【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6~7.
  【4】 耿静怡,周婵,贾晴,等.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生活压力感、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48
  【5】 方雪晖,陈娟,苏虹.某军校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差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9(1):34
  作者简介:
  蔡霞霞(1985―),女,汉族,甘肃省平凉人,现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2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