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歌唱中气息运用的几点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来定

  摘要:气息是声乐学习者歌唱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正确运用气息对歌唱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针对歌唱中歌者容易出现的气息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与大家交流和学习。
  关键词:气息;控制;反向;意识
  
  气息是声乐教学中的谈到最多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唐代《乐府杂录序歌》中这样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氰氯自脐间出,至喉乃嗯其词即得其求,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古代文献中也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于底则贯干顶”的记载,这说明传统民歌的演唱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已经非常精深,同时也说明气息在歌唱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但是正如白居易在《问杨琼》诗中所云:“古人唱歌兼唱情,令人唱歌唯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此语也道出了当时和当代声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气息问题。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和美声教学的主流群体在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控制的方法上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普遍都认为胸腹式呼吸法是最为科学和正确的,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是现实舞台上却很难看到歌手正确运用正确的气息方法进行演唱,表现比较明显的是一些歌手在舞台上真唱情况下,前后乐段音色发生明显变化,严重时在作品的后半段歌手演唱的声嘶力竭,状态全无,有明显的力不从心感,其问题的关键还是气息出了问题。本文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国内外著名的歌唱家的音像资料比对、分析和研究,针对声乐教学中出现的气息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常见的气息问题
  
  1.胸式呼吸(又叫锁骨呼吸)。主要发生在初级阶段的学生身上,歌者在单纯吸气时容易端肩提胸,声带产生较大的气流摩擦声响,吸气浅而少,呼气时沉肩塌胸,喉头上提,声音虚散,缺乏支持和控制,气息前强后弱。发声时声音前高后低,高音咋、低音散,声音保持不住,乐句缺乏完整性。
  2.气息“反向”。之所以称为“反向”主要是笔者针对沈湘先生提出的“支点”论的一种不同看法。当代国内几乎所有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青年演员演员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该理论的教育和影响,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要求学生在“胸支点”上唱出来(或把声音落到胸支点上),或者沿着“胸支点”往下“叹”着唱等方法,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我们把国内外的美声歌唱家演唱的相同的曲目进行仔细比对会不难发现,我们把气息用反了。国内为数不少的歌手演唱时声音都被牢牢地拽在“胸支点上”,越是高音越是向下拽的厉害,低音区则使劲往下撑(即所谓的“胸腔共鸣”),导致声音位置偏低,误把“口腔共鸣”当做“头腔共鸣”,我们仔细听辨不难发现,其声音基本上都在鼻尖以下,并不是真正发自头腔。
  3.气息的运用和控制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做到深呼吸,但是胸廓不会扩张或扩张无力,胸腔缺乏保持,横膈膜使劲下压,小腹外鼓。连续呼吸时,横膈膜以下不会放松,小腹不会内收上提,撑、压现象严重,胸腔依然没有保持,端胸提肩现象仍无法避免,二是在声音训练和歌唱时,容易出现起音位置偏低,声带用力过度,挤、卡现象严重,音色不纯净;长音保持时声音千涩、不稳定,缺乏走向和流动性。声音表现多为前强后虚,有明显的憋气感-收声时,不能做到以气收声,往往是用声带收声(一个声音的后半部分感觉从口腔以外退缩到口腔里,并最后终掉在声门上),三是技术能力不到位,基本功不扎实。即声音连贯性不强,声音不积极,音色前后不统一,声音位置不稳定,跳音不够轻巧、灵活,声音发干、发硬,共鸣感不强,气息冲击声带的力量过强,声带容易充血受损。低音抓不住,高音扯得厉害。观众听起来有种里出外进,忽高忽低的感觉。我们在一些音乐会上经常会听到一些驾驭能力不强的歌唱者在演唱一首作品时,刚开始几句感觉还不错,可是唱着唱着就有点力不从心,声嘶力竭的感觉,换气显得没有章法,乐句散乱不紧凑,而且影响到节奏的准确和稳定,音乐缺少应有的完整性和贯通感,演唱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4.呼吸的意识不明确。歌者在训练时缺乏意识的体会和控制训练,不能准确及时的感受气息和歌唱状态的微妙变化,导致每次训练收获甚微。歌唱中的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歌唱中换气时气息吸没吸到肺的底部(横膈膜处)不知道,或者最初的几句确实吸到位了,但是再往后就不管不问了,二是对起音、保持、收声各环节中的气息运用和控制缺乏明确的意识,不会合理的安排气息;三是吸进的气该怎么唱,往哪里唱。歌唱者比较模糊,这样以来,要想唱出正确的声音就比较困难了。
  
  二、气息训练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正确的胸腹式呼吸方法就是做到胸腔保持下的腹式呼吸。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胸腹式呼吸训练方法归纳如下。
  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训练。站立姿势,保持嘴巴微张状态进行自然的吸气,呼气时小腹积极收缩上提,重复数次后可以在每次吸气和呼气之间进行2到3秒钟的停顿保持,体会膈肌的控制和保持。进行该练习时,我们会发现吸气时气息能轻松的吸得很深(感觉下肋沿扩张,小腹微鼓),重复数遍后,能感到腹肌有种酸困的感觉,但喉咙却能很自然地放松和打开。
  发声状态下的气息训练(发元音a或者数数都可以)。在气息的带动下,每唱或数一个音都积极地有意识收小腹送气,横膈膜保持扩张。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控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也很自然的解决了提肩问题。
  用气息找位置。解决了呼吸问题,我们再来研究气息呼到哪里的问题,即用气息找位置。细心的人会发现,即使有了较深的气息支持,却依然很难唱好歌,如果呼气地方法不当,我们会感觉声音憋在喉咙里,很不舒服。这时就需要我们调节气息的方向和着力点了,具体方法是气息通畅的穿过声门(不能直接冲击声门和会厌),有意识的送到上颚小舌处,让其积极持续的经过小舌,在气流碰到小舌的瞬间发声,同时以打哈欠时吸气的感觉把气吸在上额上,有种边吸边唱的感觉,整个过程几乎感觉不到声带的存在。练习时,可以采用顿音练习、连音练习进行,直到能够熟练掌握和稳定的运用气息为止。
  气息运用的的其他方面。歌唱中会遇到正常乐句的换气;有时根据唱腔需要,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抢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以及女高音花腔唱法、哭腔唱法的特殊气息运用等等,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稳定的呼吸基础之上。
  
  结语:
  
  掌握气息运用的方法并不难,但是要想在演唱过程中熟练驾驭这一能力还需要歌者不断细心体会,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气息是歌唱的法宝也是歌唱的基础,切忌学习过程中不要盲目拔高,忽视基本功的训练,那样则会欲速则不达,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安节.《乐府杂录・序歌》唐代
  [2]李济洲.《全唐诗佳句赏析・问杨琼》,太自文艺.1999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5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