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原则的六大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卫东

  【摘要】“十一五”时期,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将有重大变化,研究和把握这种变化,对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业结构 调整 原则 转变
  “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面临着新一轮结构调整,与以往大的结构调整相比,发展阶段、体制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显著不同。为此,新一轮结构调整原则将有重大转变。
  
  一、从重视供给结构调整,转变为更加重视需求结构的调整,以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十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持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趋于缩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份额已从2000年的73%下降到2002年的40%、2005年的38%,而目前国内投资率已高达50%。在投资结构不合理情况下的投资率过高极易导致产能增长不适当地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形成供给过剩、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和效益下降。近年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造成的加工工业绝大部分开工不足的问题尤其严重,目前全国900余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50%。这种过剩,恰恰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滞后,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不能满足消费和生产发展需求的集中表现。
  要改变重供给、轻需求,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改变上项目、增投资、搞改造的传统做法,针对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循环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消费方面的现实,不仅要重视解决供给方面的成本高、质量差、品种少、附加值低等问题,更要重视解决需求方面的收入低和收入分配不合理、消费环境差、消费障碍多、消费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不仅要调整供给结构,更要重视调整需求结构;不仅要支持扩大生产,更要鼓励和支持消费。要从引导消费需求入手,达到生产结构升级的目的,使经济发展更多地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牢固基础上。要把进一步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制订符合国情的消费政策,将消费政策作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并重的宏观调控手段,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一是要改革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使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在包括13亿人口的大市场基础上;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三是要转变消费观念,完善信贷政策,大力发展信用消费;四是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培育不同消费群体,满足市场需求。
  
  二、从重视工业化调整,转变为更加重视信息化调整,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工业化培育和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
  
  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在世界性技术革命的带动下,许多发达国家以信息化为重点,发展知识经济对国民经济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城市化正在推进,又面临着实现信息化的历史任务。新的历史机遇,使我们可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外部环境和我国的特定条件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果延续传统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不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技术进步趋势和国情对产业发展进行调控,我们就会失去新技术和产业革命赋予机遇,工业化进程将困难重重。
  “十一五”时期我国要把推进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要积极推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第三,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重点实现外贸领域、信息产业领域的电子商务,积极推动钢铁、汽车、建筑等行业电子商务的示范作用。第四,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三、从追求行政区完整的结构体系,转变为更加重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与互动,形成合理区域产业格局
  
  合理、协调的地区产业结构应当是互补的。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应当是能代表其资源(能源、原材料、技术、地理位置等)优势的产业。在行政区经济条件下,行政区划的存在会阻碍区域经济联系和发展,使区域经济呈稳态结构,而且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一个行政区的“经济”,往往以一个区域“不经济”为代价。各行政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之间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和协作难以寻觅,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贸易壁垒,阻碍经济要素资源自由流动。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用经济打破行政区,竭力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和固化不合理的地区布局。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实现区域分工、错位发展。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按照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的要求,构建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助机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根据功能布局的要求,有的行政区域可能会局部“受损”,但各地都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中受益。国家对有全局影响的功能定位,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层面上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定位的功能区,要在市、县级层面上推进。因此,各行政区要树立大局意识,区域主体功能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
  
  四、从强调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转变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全面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
  
  多年来,我国始终强调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2001年为51%,2004年已超过70%,2005年更是高达75%。然而,我国并没有在外贸的持续快速增长中,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和制造强国,相反我国产业结构却被现有贸易格局困在国际分工的低端。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加工贸易占50%以上,因此有相当大部分的贸易所联结的国际分工主导权不在我国企业手中,导致大部分出口产品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自主出口的部分,由于技术含量不高,主要用于满足国外对中国作为中低档产品制造基地的那部分特定需求。这种状况表明,在世界产业转移和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格局中大规模投入、低成本产出传统产业的集中区域,从而强化了我国中低技术基础上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上。
  我国新一轮结构调整应当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调整。这不仅要求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掌握主动。我们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把立足点从主要依赖国外技术和国内廉价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开放型自主创新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高技术和已有的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创新;在已形成规模、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的产业进行集成性自主创新,确立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差距较大而又有可能引进和吸收外资的产业,要实行引进与再创新。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要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推动协调作用,加大对技术进步的财政金融支持;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基础,大力开发对社会经济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五、从重视物质产品生产,转变为更加重视服务产品的生产,以加快第三产业改革和发展为着力点,增强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我国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和服务业比重长期停滞,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例,2004年已超过50%,名列全球之最。总体上看,工业比重较高,符合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这个过程的特点,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将其产业结构稳定在第三产业占70%以上的低能耗、低物耗水平上,一个主要原因是持续向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其高能耗、高物耗的制造业。从目前国内外的条件看,再维持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已难以为继。
  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拉动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载体,能够调节生产、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有利于增强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我国新一轮结构调整要完成从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必须从发展、改革、开放的层面上多管齐下。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改变服务业部分领域垄断严重、市场准入过严的局面,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外资和民营经济在更广的领域参与服务业的发展。要积极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品牌,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服务方式。
  
   六、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引导、服务、调控和推动作用
  
  时期:要解决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结构调整中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从产业、产品、企业结构的调整,转向城乡、地区、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工作的重点,也要从直接配置资源、建设和改造某些产业、增加或限制某些产品的产量,转向制定并正确实施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规划,引导结构调整方向,为结构调整创造好的宏观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