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会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数理逻辑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凌

  【摘要】 会计要素是财务报表里基本分类,在我国一般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连结和相互依存的,具有一定的数理逻辑关系。
  【关键词】 会计要素 相互 逻辑 关系
  
  一、什么是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财务报表所包含项目的基本分类,是构筑财务报表的“积木”或“组件”;它直接与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关联。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发布的第3号概念公告将它的定义表述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藉以构成的‘积木’,它是财务报表组成的分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7月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财务报表的要素表述为:“财务报表描绘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征,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由此可见,财务报表要素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所划分的大类。比如,资产负债表中有许多具体项目,如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等等,它们只不过是资产这个大项目的明细分类,均不能称要素。只有根据它们的经济特性所作的概括性分类,即构成财务报表基本内容的大类,才能称为财务报表要素。这种要素是根据报表项目中存在共性的内容来加以归并的,直到不再有共性可以归并为止。
  二、会计要素的划分
  对会计要素的划分,会计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致的意见。“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直至“十要素说”都曾经出现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为五要素,联合国《编制财务报告所依恃的目的与概念》中定为七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为六要素。现列表比较(见表1)。
  尽管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所划分的要素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但其中相同之处仍多于相异之处。这是因为,会计对象是相同的,会计目的亦相近似;还由于会计要素都是用来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我国六要素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三要素和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联合国所规定的三要素基本上是一致的,稍有出入的即权益一词的差别。美国称作“权益”的实质上是将其他国家的“权益”划分为三个要素:“权益”、“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
  但在我们看来,后面两个要素不过是“权益”这一要素的子目,不过是“权益”的增加和减少而已。由于“利润”是收入和费用配比的结果,非原始发生额,属于派生的性质,与其他要素有本质的差别。为此,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合国都不将“利润”列为会计要素,这是有道理的。我国的六要素中包含“利润”在内,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解释,“这是照顾我国的悠久历史,尊重我国会计的传统习惯。”至于美国和联合国要素中比我国多设的“利得”和“损失”,由于它们都是计算净收入时营业收入和费用的增减项目,近似我国“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内容,因此在我们看来也可以不必单独成为要素。由此可见,会计要素的多少,只是划分得粗细的区别,并不是会计对象本身有什么变化。总之,我国现在的会计六要素是可以和国际惯例相衔接的,而且也照顾到了自己的国情。
  三、会计要素与会计方程
  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六要素而言,各个会计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连结和相互依存的,共同组成财务报表体系。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损益表中经营成果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入、费用和利润。资产负债表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下列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改革前,我国长期没有会计要素的划分,作为建立资金平衡表的会计等式则为“资产占用=资金来源”。这个会计等式不仅形式上过于笼统、抽象,词义也过于含混。“资金占用”不能等同于“资产”,它也不能反映“资产”的完整定义。“资产”一词既通俗易懂,又便于统驭各项具体资产。以往,上一层次的概念使用“资金占用”,而下一层次的概念却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用资产等项具体资产;现在,改用资产来概括,当然更为恰当。“资金来源”的概念则更为混淆,实际上它相当于广义的权益。债权人权益对企业来说就是负债,负债需要到期偿还本息;而所有者权益是一项永久性投资,它享有分配利润的权益。划清这两种权益有利于明确不同权益拥有者所占份额的比重和所处的地位。为此,会计要素的划分与会计等式的改变,其意义不单纯是词语的更动,而是涉及到会计模式转变的大事。
  损益表三要素形成另一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沟通以上两大会计等式的则是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利润)。如果将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要素作为一组(A组),将与损益相关的要素作为另一组(B组),则其互为因果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比如,企业发生收入时,一方面引起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引起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两组同时有所变动。当企业发生费用支出时,一方面引起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引起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两组亦同时有所变动。这一变动表现为B组要素是“因”,而A组要素则为“果”。此外,每当期末结账时,必须将B组的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得出差额即利润;而利润经过分配后,其中的一部分留存收益还要转入A组的所有者权益。这就是两组要素的内在联系。
  四、会计要素相互间的数字逻辑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各个会计要素间的数字逻辑关系,本文拟设一简例(以尽可能少的账户和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加以阐明。
  例:某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结束时,根据其账户余额所编制的六栏式试算(见表2)。
  (注:★是根据收入减费用后计算出的本期利润,体现了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两者间的勾稽关系。)
  现在,根据上表所列金额,再画结构图作进一步的剖析。为了对应关系的清晰,图中的“权益”为广义的权益,即包括债权人对企业拥有的求偿权(负债),也包括业主对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业主权益)。即总的“权益”。现作三表关系对照图,见图1。
  由于复式簿记这个“特殊系统”所起的作用,形成了“双轨”计算盈亏,即期末资产大于权益的差额,必然与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相符(本文举例为2000元)。从表面上看,它体现为财务报表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从深层次看,它也体现了财务报表要素间的数理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6.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 于晓雷、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 沈俊:中外会计要素体系比较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