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凝土结构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崇洁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对建筑施工的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混凝土结构工程常见质量问题的发生原因,对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质量问题出现,确保我国建筑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蜂窝、麻面、露筋、孔洞、缺棱少角、裂缝等混凝土结构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宗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多,新增建筑需求量持续走高,对施工建筑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材料的重要部分,因其具有成本低廉、坚固耐用、取材容易等优点,而被建筑工程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是我国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
  然而,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也存在很多混凝土常见的通病和质量问题,影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对混凝土结构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1 混凝土结构工程简介
  混凝土结构是以混凝土为主要组分制作的结构,主要包括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世界著名的古埃及金字塔,就是现存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其中,预应力混凝土的出现是在探索如何克服钢筋混凝土易于产生裂缝缺点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我国最早的混凝土结构工程出现于19世纪末期,并逐步得到迅猛发展和推广应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加,香港中环广场共78层高达374m,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建筑。 2 混凝土结构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混凝土结构工程在施工中,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建筑材料、机械使用、施工方法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常见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日益增多,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量不断增大,有效的防治和消除质量通病,确保工程安全成了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混凝土结构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蜂窝
  2.1.1 现象
  混凝土结构疏松,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类似蜂窝的孔洞。
  2.1.2 现象发生的原因
  (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不当,导致混凝土结构中砂浆较少、石子较多。
  (2)混凝土拌合时,拌合时间不够,未能将混合物搅拌均匀。
  (3)浇注砼的方法不正确,不符合操作规程,使碎石过度集中,造成了砼离析。
  (4)砼的下料过多,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分段、分层灌注,导致振捣不实或则与振捣不配合,引起漏振导致蜂窝。
  (5)模板的空隙未堵好,导致漏浆,引起蜂窝。
  2.1.3 现象防治的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配合比和拌合时间,并经常检查。
  (2)进行砼的浇注时,要求砼的自由倾落的高度小于2m,如果超过2m,应采用串筒或溜槽等措施下料。
  (3)下料应按照分断、分层方式,将每一层的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且分层捣固,预防漏振。
  (4)掌握好振捣时间,当砼不再显著下沉,且没有气泡出现时,可以结束振捣,一般每个点的振捣时间为15~30s。
  (5)浇注时,模板边角应填满并充实,柱、墙的根部应在下部浇完并间歇1小时后,再浇上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现象。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的工作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浇注并在凝结前及时休整。
  2.1.4 现象的治理
  对于小蜂窝现象,应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进行修补。
  对于大蜂窝现象,应首先凿去蜂窝处的薄弱松散颗粒,然后刷洗干净,用更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抹平并压实,对于清理存在困难的较深蜂窝,可以埋压浆管和排气管,在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完成水泥压浆处理。
  2.2 麻面
  2.2.1 现象
  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造成表面粗糙。
  2.2.2 现象发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未清洗干净,还有一些水泥砂浆残留,导致拆模时混凝土的表面受损。
  (2)浇注混凝土前,模板没有足够湿润,导致浇注时,混凝土与模板接触的部分过度失水。
  (3)拆模时,由于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导致混凝土表面粘接到模板上,形成麻面。
  (4)由于模板的接缝拼装不严实,导致浇注时的漏浆现象,使混凝土与模板接缝处出现麻面。
  (5)振捣不严实导致有气泡停留在模块表面,形成麻面。
  2.2.3 现象防治的措施
  (1)将模块面粘的水泥砂浆等杂物清理干净,避免拆模时使混凝土表面受损。
  (2)浇注混凝土前,将木模板冲洗干净,并确保模块缝隙拼接严密,防止漏浆。
  (3)均匀涂刷模板的脱模剂,避免出现不均匀或漏刷现象。
  (4)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密实,严格防止漏振。
  2.2.4 现象治理
  麻面现象的存在,主要影响混凝土的外观,对于混凝土表面的麻面应用清水清洗,然后用1:2的水泥砂浆进行抹平。
  2.3 露筋
  2.3.1 现象
  混凝土内部的主筋、副筋或箍筋未能被包裹,而裸露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
  2.3.2 现象发生的原因
  (1)振捣时,钢筋的垫块太少,导致钢筋与模板贴合太紧,引起露
  筋。或混凝土结构的断面较小,而钢筋分布过密,导致一些粒径大的碎石卡在钢筋上,使水泥浆不能完全包裹钢筋而引起露筋。
  (2)配合比设计不当,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离析。
  (3)进行振捣时,不慎撞击到钢筋,导致钢筋移位。   (4)振捣不密实,或模板吸水不够,导致混凝土结构表面失水过多,引起漏筋。
  2.3.3 现象防治的措施
  (1)保证钢筋位置正确和保护层有足够厚度,避免钢筋与模板贴合太紧。当钢筋分布很密时,应使用适当粒径的石子,避免石子卡在钢筋上的现象出现。
  (2)保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准确,并进行验证。
  (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撞击钢筋,一旦发生撞击,导致混凝土脱扣等现象,应及时调整。
  (4)确保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合理把握脱模时间。
  2.3.4 现象的治理
  将出现漏筋的混凝土表面洗刷洗净后,涂抹1:2的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对漏筋较深的情况,应凿去突出颗粒,在洗刷干净后,使用更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并压实。
  2.4 孔洞
  2.4.1 现象
  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出现较大尺寸空隙,甚至出现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的情况,导致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2.4.2 现象发生的原因
  (1)在钢筋的密集处混凝土浇注不畅,导致不能充满模板的间隙。
  (2)振捣工艺不合格,导致漏振。
  (3)工程施工工艺不佳,出现砼离析或严重跑浆。
  (4)有粘土块、硬块、杂物或大件料具混入砼中。
  (5)一次下料过多,振捣器振动半径达不到,造成松散状态。
  2.4.3 现象防治的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用细石混凝土浇注,避免浇注不畅的情况发生。
  (2)分层振捣密实,并在侧面加浇灌门,严防漏振现象出现。
  (3)如有大块料具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理。
  2.4.4 现象的治理
  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先采取安全措施将孔洞处突出的石子和不够密实的混凝土去除,并用清水冲洗。在充分润湿72小时后,浇注更高一级的水灰比0.5以内的混凝土,并分层捣实,再重新浇注。
  2.5 缺棱少角
  2.5.1 现象
  混凝土结构的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或棱角有缺陷。
  2.5.2 现象发生的原因
  (1)模板的湿润度不够,造成混凝土养护不佳,引起脱水,导致拆模时发生棱角被粘掉的现象。
  (2)拆模时,对边角保护不够,导致被损坏。
  (3)模板漏刷隔离剂,或隔离剂涂刷不均。
  2.5.3 现象防治的措施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模板充分湿润,并对浇注后的混凝土进行认真养护;对拆模后的混凝土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的缺棱少角;吊运模板时,应注意避免撞击;运输中,将成品混凝土的阳角保护好,避免碰撞。
  2.5.4 现象的治理
  对混凝土工程缺棱的掉角,将松散的颗粒凿除,在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混凝土捣实补好。
  2.6 裂缝
  2.6.1 现象
  由于混凝土是多种混合物构成的非均匀脆性材料,当遇到温度变化、外部荷载作用、养护方法不当等情况时,容易因收缩、膨胀、沉陷等因素导致裂缝。
  2.6.2 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泥浆蒸发程度不同而产生的,表面水分变形较大,而内部温度和湿度变化小,表面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干缩裂缝不可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如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等;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塑性裂缝及预防
  塑性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凝结之前失水较快而产生的,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容易出现。塑性裂缝与水灰比、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关。
  塑性裂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水泥;严格控制水灰比,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确保混凝土结构被浇水均匀湿透后,再开始浇注;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结构在终凝前的表面湿润。
  (3)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工程地基的土质不均匀或回填土不实、混凝土浸水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混凝土模板刚度不足,导致容易发生沉陷裂缝。尤其是在冬季,土层受冻后,很容易发生沉降和裂缝。
  沉陷裂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对松软土地基在施工前,应进行夯实和加固;确保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地基受力均匀;应防止混凝土地基被水浸泡;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4)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环境内外的温差大,造成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而造成的。
  温度裂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并降低水灰比;改善骨料级配并降低水化热;掺入具有减水、增塑、缓凝作用的外加剂。
  3 结语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存在,对建筑物的抗渗和承载能力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应认真研究并慎重对待,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8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