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林省能源状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岩 李秀珍 王桂兰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的规模水平对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能源短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从吉林省能源产业的现实发展水平来看,能源产品自给能力不足,低级能源产品消费比重偏高,是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因素。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型社会,把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吉林省能源资源状况
  
  吉林省能源资源种类较多,资源较丰富的有石油、天然气、水力发电等。油母页岩更为丰富,有一定储量。只有煤炭资源不足。“九五”以来我省能源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勘探开发利用等领域和探明储量及生产能力的增加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能源工业体系。
  我省现已探明的能源资源保有储量20.39亿吨(折标煤14.56亿吨),仅占全国的0.23%,已开发利用10.8亿吨,尚未开发利用的工业储量仅9.6亿吨。
  石油勘探工作近几年有所突破,石油地质储量3.72亿吨(折标煤5.74亿吨),占全国的4%,现已开发利用10%。年产1000万吨,可采33年。
  天然气地质储量30.9亿立方米(折标煤410.1万吨),微不足道,占全国的0.89%,只有少量开采。
  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松花江和鸭绿江、图们江等流域。全省水电装机容量500.81万千瓦,占可开发的60%,尚有200万千瓦潜力。
  油页岩储藏丰富,初步探明蕴藏量为174.5亿吨,占全国的56%,居全国之首。主要集中在松辽(吉林省部分)、桦甸、农安和汪清县境内。总面积58155平方公里。预计总资源量为2992亿吨。目前,除桦甸等地有少量开发利用外,绝大部分尚待开发利用。
  风力资源丰富,作为补充能源具有一定潜力。据有关部门测算,风能有效蕴藏量为6920亿千瓦时/年,风能密度为60~70瓦/平方米。国家发改委已批准通榆40万千瓦风电厂建设项目,到2010年,将建成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厂,装机可达48万千瓦,年发电8亿千瓦时,目前风电一期10万千瓦的部分机组已投入商业运行,洮南、白城等地风电项目也在积极运作之中,预计还可形成10万于瓦风电场。
  农村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及薪柴和草资源量。2004年我省统计农村能源可再生资源量4845万吨,折标煤2296万吨,这部分资源主要用于农户直接燃用。
  
  二、吉林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
  
  (一)能源生产现状
  能源工业是以勘探、开发、采选和加工能源资源为主的工业部门,是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我省已建立了门类齐全的能源工业生产体系。为保障和支撑我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共有能源生产企业248户,资产总计2249.2亿元,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909.8亿元,实现利润74亿元。近些年来受能源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和限制,我省能源生产总体上呈低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596.6万吨标准煤,仅比上年增长5.8%。
  从一次能源生产情况看:全省共有原煤开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力发电业和风力发电等一次能源生产企业135户,资产504.5亿元,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2.9亿元,实现利润86.3亿元。生产原煤2715.11万吨,天然原油550.6万吨,天然气5.4亿立方米,水电装机容量372.1万千瓦,水力发电78.3亿千瓦时,风力发电装机7.9万千瓦,发电0.6亿千瓦时。
  从二次能源生产情况看:截止到2005年,全省共有二次能源生产企业(能源加工转换企业)113户,资产1744.7亿元,2005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36.9亿元.实现利润12.2亿元。其中,火力发电企业52户,装机635.9万千瓦,发电354.5亿千瓦时;煤炭洗选企业15户,生产各类洗煤产品162.4万吨标煤;炼焦企业6户,生产焦碳261.6万吨;型煤加工生产企业5户,生产型煤5.18万吨;原油加工企业5户,生产原油加工类产品1056.6万吨标煤,其中液化石油气68.9万吨;热力生产和供应企业29户,供热总量15070.6万吉焦;燃气生产和供应企业1户,生产和供应各类煤气4.7亿立方米。
  
  (二)能源消费现状
  近年来,我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量也保持相应增长趋势。2005年,按等价法计算,全省能源消费总量5957.6万吨(折标准煤,下同),比2004年增长10.2%。从能源消费情况看,呈以下特点:
  
  1.工业仍是能源消费的主体,高耗能的产业结构特征仍较突出
  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终端能源消费4017.6万吨,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68%,仍占消费主体。从工业内部看,高耗能产业的比重较高,高耗能的结构特征明显。近年来,我省一次能源产量虽保持一定增长,省内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但仍满足不了本省消费需求,每年都需从外省购入大量能源,且购入量逐年扩大。我省能源供需缺口逐年加大的根本原因是一次能源资源相对贫乏,按理应形成较轻的工业结构,然而历史上却形成了耗能密集型的工业结构,近年来虽逐步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轻重工业比重尚不够协调,工业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重工业的增长来拉动。2005年,我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高达79.8%,大约比全国平均高12个百分点,轻工业仅占20.2%。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看,重工业为3.99吨,是轻工业的1.9倍。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轻重工业比重明显不合理是工业能耗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工业内部看,全省年综合耗能万吨以上的企业虽然只有236户,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的8.3%,但消费的能源却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平均能耗强度(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61吨,比全部工业高33%。此外,高能耗行业能耗比重高,产出比重低。2005年,我省冶金、电力、造纸、建材和化工等高能耗行业共消费能源3293.2万吨,占工业部门消费总量的55.9%,而实现的工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24.8%。
  
  2、能源消费增幅适度,消费品种有所优化
  2000年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保持适度增长态势。据我省能源平衡表显示,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2000年增加2302.5万吨,增幅为63%,年

均增长10.3%,略高于同时期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年均增幅。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得到改善和优化,正由煤炭为主的低级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向以石油制品和电力等优质能源为主要品种的高级消费结构。在200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及煤制品(包括原煤、洗煤、焦碳和型煤等)消费量为1377.5万吨,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量的39.9%,其中原煤消费量为1206.3万吨,占全省终端消费量的35.0%,仍具有以煤为主的低级消费特征。随着优质能源产出量的不断增加,其消费量也逐年增长,相应煤及煤制品的直接消费量在不断地减少。近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化等方面的影响,我省部分高耗电企业相继停产和半停产,使用电需求相对降低。2005年,全省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若扣除高耗电企业的影响,电力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仍呈上升趋势;随着汽车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特别是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等)消费增幅较快,其比重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4.7个百分点;其他能源(热力和煤气等燃气类能源)消费比重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6.3个百分点,而煤及煤制品直接消费的比重则比2000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3.能源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和提高
  近年来,我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改造等工作,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益。2005年,我省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能源创造的生产总值6076.7元,比2000年增加896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生产总值计算,2005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为1.65吨,比上年下降了4.62%,全社会节约和少用能源260万吨,能源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从工业部门看,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25吨,比2004年下降0.12吨,下降3.6%,节约和少用能源140万吨。
  
  三、吉林省能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能源工业取得了较大成就,能源供应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存在的能源“瓶颈”问题得到基本缓解。但从2002年以来,能源问题又一次凸现出来,煤电油运供求关系全面趋紧。能源供应不足已成为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长远看,能源问题仍将是我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目前能源供需状况看,我省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首先,高耗能的产业结构特征仍较突出。我省由于历史原因形成耗能密集型工业结构,目前高耗能产业的比重仍较高,高耗能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虽然在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轻重工业比重不够协调,工业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重工业的增长来拉动。其次,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高附加值工业产品一般多集中在原材料、高技术和耐用消费品行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具有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少、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从2005年全国主要工业产品反馈情况看:在电子、通讯等19种高技术产品和空调、电冰箱等10种耐用消费品中,吉林仅能生产其中的8种产品,其中仅有电工仪表一种产品的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其他7种产品占全国的比重均不到1%。并且其占全国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2、能源产出、消费结构不合理
  我省煤炭储量仅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0.2%,列全国第20位,但煤炭生产量却占全国的2%左右,储采比率偏高。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量开采,加上后续勘探、投资等方面跟不上,使新增煤炭生产能力不足。一方面使煤炭资源过早进入衰退期,不利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超采的短期行为也增加了煤炭生产企业的安全隐患,致使煤矿生产等各类事故频繁发生。从我省一次能源生产构成情况看,2005年生产原煤2715.1万吨,占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58.8%,而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生产量所占比重相对偏低。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抑制了优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能源工业内部看,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品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深加工和精加工能源产品。
  从消费结构看,一是煤炭消费比重过大,消费主体偏重于工业,约占70%;二是居民燃煤较为分散,集中供热比重不高,一些中小城市集中供热程度较底,不仅浪费能源,而且对大气环境污染破坏较为严重;三是优质能源在终端消费中所占比重偏底,不利于节能工作的纵深发展。四是第三产业,特别是农村能源消费水平很低。从消费结构看,我省农村居民能源消费仍以薪柴为主。五是生活用成品油消费增长幅度较大。近几年,轿车大量进入消费领域,汽油消费增幅明显。2005年全省仅私人拥有轿车就达18.6万辆,汽油消费量达到25万吨,比上年增长16.4%。
  
  3、能源利用水平低
  据省节能检测中心对全省200余户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的实际监测,平均能源利用率仅为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比上海市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约低20-30个百分点。可见,吉林的能源利用水平还很低,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低效率现象还相当严重,节能降耗的潜力还相当大。
  
  4、节能意识淡薄
  上世纪80年代末,吉林也同全国一样经历了第一次能源全面紧张阶段,当年的“电荒”、“煤荒”情景仍历历在目,电力供应严重紧张,拉闸、限电频繁,使工业生产难以正常进行,人民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能源的紧缺迫使各级政府和企业对能源消费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能源的“瓶颈”制约问题很快得到了改善和缓解。近年来,由于能源供需相对宽松,人们的节能降耗意识逐渐开始淡薄,部分地区和企业忽视节能降耗工作,节能机构形同虚设,甚至被撤消,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粗放经营意识不断抬头,跑冒滴漏等浪费能源现象比比皆是,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了,但能源经济效益却没有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对策建议
  首先,认真研究、科学制定节能规划。全社会要牢记树立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牢记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念。
  其次,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要坚决贯彻执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节约降耗力度,尽快改变吉林重工业发展粗放增长的方式,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及高能耗设备,抑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在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运输和消费等环节方面,要建立全面的节约制度,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实施循环经济的各项要求,使吉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节约型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去。
  第三,加强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加强企业用能管理,加强企业节能基础工作,争取把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中去。
  第四,尽快建立全省主要耗能产品单耗监测指标,制定用能单位能源消耗限(定)额管理的相关财政、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设立节能专项基金、专项奖励资金,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行业的跟踪监测工作。进一步强化节能监察的执法力度,有效推动全社会节能工作。
  第五,加快原煤的有效利用研究,大力推广运用可再生能源,加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的开发利用,不断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文 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6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