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西兰农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业侨 刘彦随

  摘 要:新西兰农牧业经营机制与模式创新点是:完备的农牧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体系,便捷的农牧业成果推广与服务合作机制,高效的农牧业管理与技术调控模式。进入转型时期的中国农牧业应借鉴新西兰的经验,着力打造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优势和区域优势,努力提高中国特色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新西兰;中国
  中国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25―03
  
  一、新西兰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与外向性
  
  1.新西兰农牧业起步发展阶段。新西兰畜牧业是在特殊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新西 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将新西兰定位为英国发展毛纺 织工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在北岛东南 沿海的怀拉拉帕地区建立了首批养羊场,从此揭开了新西兰 畜牧业发展历史的序幕。随着英国毛纺织工业的蓬勃发展, 羊毛需要量剧增,进一步刺激了新西兰养羊业的迅速发展,羊 毛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1905年,羊毛在肉类、羊毛 和乳制品出口总值中已占到55.2%,高居榜首。
  2.新西兰农牧业稳定增长阶段。1907年,新西兰脱离英 国殖民统治,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地,并在英联邦国家内享有 特惠权,这对新西兰畜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畜牧业仍 作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得到了更快发展。1920-1940年,全国 羊、牛养殖数量分别增长了30%和45%。同时,由于国际市 场对乳制品需求的增加,再加上起步阶段新西兰人工草场建 设已初具规模,以及北岛具有适合奶牛饲养繁殖的得天独厚 的气候条件,使国内奶牛业的发展比养羊和肉牛更为迅 速[2],到1945年,新西兰的奶牛数已占全国养牛总数的 65%,乳制品出口额占到畜牧产品出口总值的46%,跃居全 国出口产品首位。
  3.新西兰农牧业调整转型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化纤工业发展,国际市场对羊毛的需要量下降,以及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与食物结构有明显变化,因而 对肉类特别是牛肉的需要量日益增加,迫使长期依赖国际市 场的新西兰畜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调整和创新,即肉牛、 肉用羊及肉毛兼用羊迅速发展,肉用牛占到全国总牛数的 60%左右,肉用(罗姆尼羊)和肉毛兼用(考力代羊)新品种代 替了原来专门产毛品种(美利奴羊)的主导地位[3]。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肉类出口占羊毛、肉类和乳制品出口总值的比重 上升为40%,居于首位。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鹿产品国 际市场需求增长和养鹿比较效益提高,鹿饲养业得到迅速发 展。1980-1990年,鹿养殖数由10.4万头上升为97.6万头, 增长9.4倍,一跃成为继养羊、养牛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4.新西兰农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1月加入WTO 后,新西兰农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变化,注重发挥林产品和园艺业的比较优势,逐步由单一的产 品竞争转向多元化的农牧业竞争格局。1995~2002年新西 兰农牧产品出口总额提高63.1%,其中园艺产品、林产品出 口额分别增长60.6%和66.8%。在发挥综合比较优势的同 时,继续强化畜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特别是鹿、奶产品的竞 争力。1995-2002年新西兰奶类出口增长了1.14倍,适应国 际畜产品需求竞争局势的变化,新西兰畜牧业首先推进战略 性结构调整,奶牛和养鹿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2004年,奶 牛和养鹿数据分别增加107.2万头和46.5万头。
  
  二、新西兰农牧业经营的机制与创新性
  
  新西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及生产集约化水平的 提高,主要依赖于农牧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与普及。根据全球 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新西兰政府提出了重点发展生物技术、 创新产业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等三个科技创新的目标,全面 实现由传统的农畜牧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农牧业经营机 制创新呈现出鲜明特点:
  1.完备的农牧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体系。新西兰有比 较完整的科研机构和质量较高的科研队伍。农畜牧业科研被 列为政府科工部重中之重项目,并且联合农业部门所属的实 验室、台站一起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工作。科工部设有24 个农牧业研究所,拥有2400多名高专业性研究人员。农渔部 在北岛和南岛设有4个农牧业技术研究服务中心,拥有5500 多名科技人员。还有全国7所大学都设有农牧业系、草原系、 园艺系和环境系,研究机构和院校科研人员本身保持着紧密 的业务关系,资源与信息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研 究与创新的能力。农业、畜牧、林业和园艺科技是新西兰传统 的科技强项,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政府投资预算导向的影响,农 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水 平也得到显著提高。
  2.便捷的农牧业成果推广与服务合作机制。新西兰政府 所属农牧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学术团体都具有明确的“科研定 位”,强调需求、实用和高效原则,与农牧场主保持着紧密的 业务关系。农业科技人员也经常举办类似国内“科技下乡” 活动,直接向农场主推广新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新 的科研成果能够被农场主迅速接受和推广,新西兰政府采取 了很多办法,同时严格规定了牧场主从业资格,在新西兰从事 畜牧业人员至少要具备高中以上文化,只有具备了较高专业 文化素质的业主才可能容易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新四 兰农业科研机构为推广技术专门建立开放的示范农牧场,而 且与中国远离农民的示范园区不同,新西兰示范牧场通常建 在大牧场之间,方便于周围的牧场主学习、参观新技术产生的 成果,从而促使他们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西兰畜牧业较高的 专业化水平还表现为农牧场股份制联合、经营规模及其明确 分工。
  3.高效的农牧业管理与技术调控模式。20世纪90年代 以来,新西兰农牧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部挖潜的模式,依靠新技 术应用,通过提高单产来扩大规模和增加效益,农牧产品优势 强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农牧产品出口额呈现出显著增长态 势。奶产品继续保持出口强势,园艺、林产品后来居上,发展 十分迅速。新西兰农牧业生产与出口结构的这一变化主要依 靠新的农牧业科技革命。加快机械化技术革命,加大牧草种 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以及加工、运输、冷 冻等现代机械设备的研制与推广力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通过生物化技术推广,不断培育优良牲畜品种,增强牲畜生产 对各种气候条件和牧场环境的适应性。
  4.长期的畜牧业科学养殖示范与推广。新西兰注重农牧 园艺产品专业研发、科学化种植和信息化管理,尤其是牧草新 品种培育,促使人工草场快速发展,人工草场面积占到草场总 面积的65.7%,大型养殖场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态势。 优质牧草的长期科学培育和扩大大大增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 展能力[4]。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场当家的草种是禾本科植物 黑麦草和豆科植物三叶草,这是经过100多年研究试验后才 确定的两个环保、优质的品种。据试验资料,人工草场配以科 学管理,平均产量达到4995~15000 ks/公顷,平均养羊19.5 -24.0只/公顷,而在国内养羊1只/公顷才能保证草场不退 化。草场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 性与可持续性。
  
  三、国内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启示与战略性
  
  2004年底,我国有牧草地2.63亿公顷,其中天然草地2. 58亿公顷,分别是林地、耕地面积的1.1倍和2.2倍,是世界 上第二大草地国家。但由于人工草地面积比例不到5%,天 然草地的“三化”问题相当严重[5],草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比 重不足5%。面积优势、生产劣势,生态恶化,这与新西兰畜 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基于实地考察和专题性分 析研究,我们认为:中国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新西兰发展生态畜 牧业的经验,破解一个国土面积狭小、劳动力资源稀缺国家成 为畜牧业大国的秘诀,从而着眼于全局性、战略性,着力打造 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优势和区域优 势。
  1.树立经营草地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和 “生态”是新西兰国土景观的鲜明特色,无论是公共绿地,还 是私人牧场都做到了精细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而这一景象 完全是“人地和谐”的产物。在历史上新西兰也曾因追求产 量、过度放牧而产生过严重的草地退化和水上流失等问题,但 是问题的产生很快引起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 过制定分区管制、税收调节和集中治理的措施,促进了退化草 场的生态恢复。在吸取教训之后,新西兰政府更加重视支持 人工草场的建设,并且确立了“草畜平衡”或“以草定畜”的经 营原则,即确保草场产草能力与家畜牧草需求总量之间处于 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作为新西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准 则。可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西兰政府真正起到了宏观调 控和适时管制的作用。而在国内,草地面积的优势、生态退化 的劣势和畜牧业发展的弱势已持续了几十年,目前仍有90% 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过牧过垦的现象仍在继续。 对比之下,国内农牧业的出路何在?新西兰的政府导向下的 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2.确立扩大开放与农畜产品国际竞争战略。在变革中求 发展,是新世纪世界各国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共同主题。新西 兰农牧业发展的外向性与阶段性给我们的启示:在经济全球 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国内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力 度,理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农场主之间的权益与协作关 系,为农牧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 扩大开放力度,按照“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原则,进行 农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形成国内产品竞争优势和增强国际 竞争能力。为了适应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清洁化生产的新 趋势,2002年,新西兰在国家农林部增设了“新西兰食品安全 局”,其主要任务是与其他国家协调本国农产品进口渠道,监 督各类标准的执行情况,认证企业的出口资格;在管理机制 上,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要求,实行风险自担。同 时,新西兰政府十分重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严格实行市场准 人制度。长期的标准化管理,而且国内标准基本上与国际通 行标准接轨,这是新西兰农畜产品一直畅销于国际市场的原 因,这也正是加入WTO后我国国内农牧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 主要障碍因素所在。
  3.科研支持与科技创新。依靠农牧业科技进步及其创新 研究,保障农牧业发展的持续性与竞争性,成为新西兰政府部 门、学术团体与农场主的共识。正是管理体制和科研机制的 不断创新为新西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量。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方向不明、动力不足,主要是缺乏像新 四兰国家的这种产业定向投入、管理与创新机制,特别是与农 牧业科研投入不足和成果推广不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实现 中国畜牧业特别是草地畜牧业的全面振兴目标,必须首先在 农牧业科学技术创新与普及领域有所突破。主要包括:(1) 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综合技术创新。建立草地畜牧业生态与 经济产业链的科技攻关与示范,人工草地建设与现代化舍饲 养畜的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和动物防疫技术集成等;(2)畜 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开展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试点与 示范研究,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开发试验和无公害基地标准化 生产,完善“超市+公司+基地+农产”的畜产品生产经营机 制与模式;(3)农区种草与规模养畜创新技术。推广草畜配 套种植模式,建立一批省级草畜配套的大型示范基地和草食 畜禽生产基地,选育优势牧草产品,建立加工龙头企业介入良 性机制,形成草产品开发配套技术与产业化体系;(4)畜牧业 高效优质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畜牧学、特别是动物营 养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畜禽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示范 与推广;(5)农畜品种改良与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奶牛牧 场化养殖,实施清洁化、优质化、机械化生产,推进生物工程技 术和园艺技术创新,实施优势农产品的园区化、规模化种植和 产业化经营。
  4.着力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竞争能力。我国人 多地少,各业用地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加入WTO后农 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规模的“压粮扩经”和“食物安全”的 严峻形势,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缓减粮食供给压力成为国家中 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6]。目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 粮消耗了粮食总产量的30%,因而成为冲击我国口粮保障自 给的重要因素。然而,像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主要 依赖于饲草,而不是直接消耗粮食。事实上,我国畜牧业以草 代粮也是可行的,谷物是用稀缺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换宋的,利 用大量谷物作饲料也是非常不经济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草地畜牧业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是牛羊生产大国,产量各占全世界的第三位和第一位。 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牛羊肉加工只有5.9kg,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再从牛羊肉的出口贸易来看,也只有5万吨左右。 加入WTO后牛羊肉生产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牧区的 支柱产业,也是今后国内肉类外贸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 市场,我国的牛羊价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出口创汇的效率仍 有待提高。为此有必要学习新西兰的经营策略,重视创品牌、 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大力提高出口品的附加值。
  5.建立农牧业管理体制和政策调控良性机制。新四兰作 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农牧业经济具有高度的外 向性,因而不断地经受着国际贸易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的影响 甚至打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新西兰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也经受过新的压力,既有来自出口 农产品的结构性制约,也有来自进口国对进口产品梭疫、食品 安全、质量标准严格要求的技术门槛约束。为了有效地应对 农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新西兰适时地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管理体制改革和贸易政策调整,并选择了彻底的市场化道路。 早在1984年新西兰取消农民补贴,就是为了促使农牧产品直 面全球市场,努力保持畜牧业生产及产品出口优势,扩大在全 球市场份额中的比重。由于政府减少了对企业、农场经营的 直接干预,培育了农场主自主经营的观念和积极参与国际贸 易的竞争意识,再加上新西兰农牧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维 护企业利益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成为企业连接政府与 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温州人”经商与此有些类似, 利益直接,风险自担。但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经营迄今仍没 有建立起这种良性运作的机制。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农 业贸易竞争,中国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走出了可喜的一 步,但实现政府角色的根本转变和按照市场规律塑造农牧民 的主体地位,仍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Sarah Johnsen. Contingency revealed: New Zealand farme's experiences of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Sociologia Ruralis, 2003,43(2) :128 - 153
  [2]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Dairy Product Process- ing in New Zealan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st Supplement 2,1981.
  [3] Simm, G., Genetic hnprovement of Cattle and Sheep. Fann- ing Press, 1998.
  [4] New Zealand Dairy Board. Dairy Statistics 2001 -2002, 2003.5 - 7
  [5] Lju Yansui, Hu Yecui, Pang Liuying. Accurate Quantifica- tion of Grassland Cover Density in the Alpine Meadow Soil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PS. Pedosphere, 2005,15
  (6)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报 ,2003,5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