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少”之间的建筑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纵观近100年的建筑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建筑理论总是围绕着一个“多和少”的问题展开讨论,典型的三个理论命题便是:20世纪20年代由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 “less is more”、20世纪50年代末由后现代主义大师罗伯特.文.丘里提出的“less is bore”、后工业时代“极少主义”提出的“more from less”。本文笔者试图运用平行比较研究对这三个命题的异同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多与少、平行比较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把建筑比作音乐、史诗足以可见建筑设计的复杂与多变。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除了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还需要考虑经济可行性、与周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是否能融入当地的文化。正是由于有这么多的因素对建筑产生影响,所以导致同一个建筑基地,不可能出现两个同样的方案。设计师在面对众多影响因子的时候,总是会不停的做出取舍而得出自己的建筑方案。一个出色的建筑师总是能在取舍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并且形成一套自己的取舍之道,即建筑设计理论。
  纵观近100年的建筑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建筑理论总是围绕着一个“多和少”的问题展开讨论,典型的三个理论命题便是:20世纪20年代由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 “less is more”、20世纪50年代末由后现代主义大师罗伯特.文丘里提出的“less is bore”、后工业时代“极少主义”提出的“more from less”。本文笔者试图运用平行比较研究对这三个命题的异同关系进行论述。
  1三个命题的共同点
  1.1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都是顺应历史时代背景所提出的口号。
  1.1.1 "less is more"(少即多)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个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当时世界各国大量的房屋毁于战火,面临着严重住房短缺的问题,传统的砖石承重体系以及砖石结构对空间的束缚,建筑立面及装饰的繁琐奢华和建筑过长的施工周期,已经不再适合社会时代的经济现状和人民大众对于住房这一生存基本需求的迫切渴望。而减少装饰注重工业化模数化的建筑设计口号"less is more"很好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1.2 “less is bore” (少即烦)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再度进入的繁荣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裕自然使得第三产业兴起并逐步取代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以及“消费”成为社会的主旋律,都使得工业时代的规整、统一甚至单调无法满足商业的需求。此时“less is bore”的提出就显得是水到渠成了,该理论重新强调了装饰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反对功能、理性至上的工业化原则,并且对肯定了商业、通俗文化。这一思想在文丘里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有集中体现。
  1.1.3 “more from less”(多源于少)则是在一个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的时代诞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但衣食住行的稳定却不能带给人们满足,对于人文关怀的渴望日益迫切。因此,在建筑中强调用于思考、冥想的空间设计以及用极少的建筑语言展示出无穷的空间魅力的设计手法成为了当时的潮流,出现了以赫尔佐格、德慕容为代表的一批“极简主义”建筑师。
  1.2 从建筑学角度看,都是针对当时占有统治地位的建筑理论导致建筑风格单调乏味所提出的一种挑战。
  1.2.1 在“玻璃盒子”出现以前,古典主义建筑在欧美大行其道。其建筑立面造型累赘、古怪,建筑功能单一且不能适应大型公共活动的需要。因此钢结构建筑的空间跨度大、可随意划分的优势就得到极大的体现。其简洁的造型,精细的节点与这种主义的建筑完全不同,让人眼前一亮并迅速风靡全球。
  1.2.2 1966年,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less is bore”以及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他批评了城市居住方式的规划过于理性、单调而死板,偏离了建筑关怀人类的现实生活的原则,之后反对现代主义千篇一律和过于理性的蜚语四起。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
  1.3.3 60~7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全球各地弥漫。尔后,随着菲利浦·约翰逊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解构建筑七人展”,各种以动态构成、分散构图为主要形态特征的建筑作品也开始到处流行。之后又涌现出一批执着探索建筑的本质和纯净形式的建筑师和一批以简练的形式、纯净的空间和精巧的构造结构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建筑作品。它呈现出现代建筑传统的生命力,是回归建造艺术本原思想的体现,同时也不拒绝对人文的关怀。建筑对人文的关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被重视和优先考虑。
  2 三个命题的殊异点
  2.1 三个命题中的“less”
  2.1.1第一个命题中的“less”指的是忽视建筑的装饰与复杂性。密斯认为建筑物应反影新时代的科技建材,所以他的建筑无论公寓、办公楼都像四方盒子,只用玻璃、钢材两样物料,又绝无一件装饰品或附加物,他是以德国人的"精确、简洁、无花巧"精神去做建筑。鲁道夫认为:密斯之所以能设计许多奇妙的建筑,就是因为他舍弃了建筑许多复杂的方面.如果他试图解决再多一点问题,就会使他的建筑变的软弱无力。
  2.1.2第二个命题中的“less”指的亦是忽视建筑的复杂性与装饰,但文丘里对密斯作品的解读却和鲁道夫截然相反。他指出密斯是为了回避建筑的复杂性从而将More 等价于 Less. 他避开了每一个建筑师面对的问题:如何设计建筑物去完善地达致功能上的需求。这即是 Form follows Function. 密斯凡德罗的建筑只有 Form 却不管 Function. 这是本未倒置的做法。
  2.1.3第三个命题中的“less”指的是简洁的形式。极少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代表了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态度,即摒弃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而偏向极端纯净和抽象几何。在建筑上,“极少主义”以减少、否定、净化来
  滨弃琐碎、去繁从简。
  2、三个命题中的“more(bore)”
  2.2.1 第一个命题中的“more”指的是通过 "less is more"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建筑中得到灵活、流动的空间;设计的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通过舍弃多余、累赘,建筑的材料、空间、节点都得到了强调和突出。
  2.2.2第二个命题中的“bore”很显然指的是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建筑给人带来的无趣、厌烦。文丘里认为人类的现代生活是复杂的、不定的,从起源、过程到目的性都是比较复杂的,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人类自身的思想都有着强烈的复杂、矛盾和多变,而且经常捉摸不定,因而建筑在现代到处存在着不定和对立。同时在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他又体察到了一种困难的却又是明显的并存、平衡和统一。于是他发表了他的后现代主义的宣言: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清教徒式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我喜欢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衷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既反常而又无个性,既恼人而又‘有趣’,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旧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
  2.2.3第三个命题中的more指的是精神世界的升华。建筑通过简化形式以最求质量,材料的体现。此时的简约是注入新的思想内容的,包括现代美学和不同地区文化的简约。以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巴罗·西扎的Serralves Museum,以及现代住宅建筑中的极简主义风格室内设计为代表。
  3 小结
   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包含着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对众多因素的分析,提取出主要的影响因子化繁为简,最终敲定方案。但在此过程中,建筑师需要反复进行利弊权衡,对过滤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整体的把握。建筑也就在这“多”“少”之间生成了。通过对近100年建筑理论发展史的梳理,深刻认识到了“多、少”的相对性,和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因此对待每个基地都要尽力考虑,使建筑在“多”“少”之间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l】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丹丹. 比较建筑中的“多”与“少”,中外建筑,2010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11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