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冰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基调;提问方式;提问技巧
  
  一名记者的日常工作,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采访”与“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前期工作,没有充分的采访是无法做出准确全面的报道的。而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学会怎么样提问题。记者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是检验记者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
  这种艺术单靠读书和听课是无法掌握其精髓的。娴熟老到的提问是经过周密思考和深刻分析的结晶,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自己的提问逐步臻于成熟。
  一、提问的基调与思想方式
  思想方式对记者提问的基调、角度有着决定性的直接关系。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记者的提问也不例外。你心中所把自己摆放的位置、对被采访者的看法直接决定着你提问时的语气、态度和问题的设计。
  记得听过我省电台的一档直播节目,节目的主旨就是帮助消费者解决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指点听众如何在消费过程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从节目设置的出发点来看,这当然会是一档备受欢迎的节目。它突出了新闻节目的实用性与服务性,能够给听众指点迷津,贴近百姓生活。然而,在其中一期的节目中出现了这样不和谐的对答:
  一位听众打进热线电话问询自己购买的手机出现了质量问题应该怎么办,而主持人听完听众的叙述之后发出了一声反问:“手机的三包期应该是××天,难道你不知道吗?”问题就出现在“难道”这两个字上――它使得这句话成了反问句。它的潜台词就是:“手机的三包期应该是××天,你怎么能不知道?”试想如果我们是听众受到这样的诘问要如何以对?或许是主持人在这个节目中已经多次讲明同样的问题,或许是听众的叙述长篇累牍令人不耐,然而这样的“提问”的背后明显地暴露出提问者的心态。他不是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与受众做交流,不是以服务的心态来做节目,而是高高在上的,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的。这样的提问之后,自然这段节目草草结束。
  “采访提问要像迷路时问路,不能像公堂上‘审贼’”、“咄咄逼人的提问,逞口舌之利,那不是一种令广大观众心悦诚服的形象,不能持久”。媒体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表现“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所有的被采访者不可能都具备侃侃而谈和谈话直奔主题、切中要害提纲挈领的本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心里有一点点蔑视,有一点点不耐都会在言谈中体现出来。其实,这不仅仅是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是我们的人格品质和修养的问题。
  二、提问方式与变化选择
  记者的提问方式是提问艺术构成的外部形态体现。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二是漫谈引导、迂回深入。开门见山与漫谈引导两种提问方式因其方式不同而起到不同的作用,然而采取两种方式提问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就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选择提问方式的原则是灵活运用。在我们日常的采访过程中,有时交叉运用,有时分别采用。只有变换选择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方式与目的的融合,从而创造出提问艺术的和谐形态。
  漫谈引导也不是说漫无边际,毫无章法的提问。通常一些时间性不是很强,不受固定场合和特有报道方式限制的访问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例如:社会调查、对某些人物及事件的评价、反应性报道等等。或者对于一些情绪紧张或有意回避记者提问的受访可以采取这种对策。但是这种提问应该是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做一个引导者,逐步把受访者的谈话重点引到我们要谈的问题上来。
  三、提问技巧与创造发挥
  提问技巧是提问艺术构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问技巧是记者利用特定的方法和能力,表现或传达记者的特定构思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提问技巧还包含着记者的创造性劳动。在提问技巧的形成过程中,创造力在人们尚未意识到的情形之下,早已经发挥着作用了。创造力是什么?就是与众不同!同一事件不同的记者提问不同,那么采访的风格也就不一样。有了创造力才能保证新闻采访千人千面,才能形成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报道形式和独特的报道风格。
  既然提问的技巧包含着创造价值,那么技巧的运用就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模仿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独特的。成功的提问、高超的技巧在于记者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得到了主动的实现。
  记得我看过这样一个现场报道,我市有关部门的工人在深夜抢修爆裂的地下热水管线。现场气氛很是紧张,面对一个刚刚从井下作业上来的抢修工人,记者问了这样三个问题:“师傅,下面的水能有多少度啊?”
  工人回答:“至少七十度吧!”
  记者问到:“那热不热啊?”
  工人回答:“……热。”
  记者问到:“那你们怎么办啊?”
  工人回答:“坚持呗。”
  这样的问题问完了,让电视前的观众感觉到很可笑,觉得采访索然无味。摄氏七十度的水温,你说热不热?这还用问吗?这样的提问无法使观众产生交流感,容易使人对于节目无动于衷或者厌倦。
  然而,如果这个时候讲究一下提问技巧,意识到自己是在替电视前的观众发问,交换一下前两个问题的顺序可能就要好一些。先问抢修工人:“师傅,下面热不热啊?”工人回答:“热。”这个时候再问:“下面的水能达到多少度啊?”工人回答:“至少七十度吧。”顺着这个思路,电视前的观众才能被满足现场交流的感觉:呦,这水是真的热,七十度呢!
  所以说作为记者,我们的提问应该讲究一些技巧,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交流。而高超的提问技巧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即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创造。记者提问的技巧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提问构思、报道意图的表现,使其思想观点、新闻价值得以具体化,从而影响报道水平的高低,而且,提问技巧本身也包含了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校新闻专业写的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开篇便诙谐地说:“这本书并不能使你成为新闻记者。这件事哪一本书都做不到。”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更是纷繁复杂的新闻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然而这个小小环节正是磨炼一个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学习新闻电视采访的最好途径就是走出去采访,我们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编辑/永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