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生产函数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磊 吴晓晓

  [摘 要]本文利用2001—201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生产函数的性质。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生产函数更符合Jones(1995)类型,即知识生产不存在规模效应。本文认为,各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应该加强R&D人员及技术创新的交流,同时加大技术引进及R&D经费投资。
  [关键词]知识生产函数;R&D;大中型工业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35-03
  1 引 言
  R&D是一种创新活动,是厂商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进行的。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之所以存在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地区R&D投资的强度不同。研究R&D投资与产出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一部分学者基于行业数据研究了知识生产函数的特性,如吴延兵(2006)利用中国3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企业规模、产权结构和绩效水平对知识生产效率的影响。另一部分学者基于国家数据对知识生产函数和R&D投资回报率进行估计,如严成樑(2010)等。本文综合以上研究,利用中国2001—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函数的性质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考察。本文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言,阐明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回顾有关知识生产函数和R&D投资活动的国内外文献。第三部分知识生产函数,其中包括理论基础、模型建立、数据处理及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2 文献综述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新增长理论(或称内生增长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与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新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增长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资本为基础的增长理论(capital-based growth theory),另一类是以研发为基础的增长理论(R&D-based growth theory)。这两种新增长理论的分水岭大致是在1990年前后,主要的开创性工作由Lucas(1988)和Romer(1990)完成。以资本为基础的增长理论认为: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政府公共资本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以研发为基础的增长理论认为:研发、创新和知识积累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我们的研究是基于以研发为基础的增长理论进行的。
  商业R&D投资的产出就是技术。技术作为知识的一种形式,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质,Romer(1990)认为知识的两个主要特性是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经济行为人使用某项技术生产商品和服务时,并不妨碍其他的经济行为人也使用同一种技术。部分非排他性是指技术信息的创造者或所有者难以制止其他人不经授权地在某些方面使用此种技术。知识的部分非排他性意味着商业R&D活动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Jones(1995)把这种效应称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效应(standing on the giants shoulders effect);知识的非竞争性意味着知识的总生产函数应该是规模收益递增的,随着更多的知识,知识的边际产品不会递减。
  R&D活动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R&D投入能够得到多少知识产出的回报。我们通过知识生产函数来建立R&D投入与知识产出之间的关系。关于两者的关系,国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大多数结果都表明R&D投入产出间存在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如Mueller(1966)应用1958—1960年6个产业的企业数据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专利数量与衡量R&D投入的各指标(如R&D总支出和R&D人数)之间均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以专利数量为被解释变量对R&D总支出的回归分析表明,R&D支出对专利数量有显著的正影响。在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即R&D投入与知识产出之间是否存在规模效应,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特征。国外学者对此做了诸多研究,如Comanor(1965)的研究表明: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R&D投入与产出间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而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R&D投入与产出间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
  3 知识生产函数及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3.1 理论基础
  首先建立知识生产函数,Romer(1990)给出了如下的知识生产函数:
  关于本文设定的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函数,需要做以下几点阐述:第一,我们不清楚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函数属于Romer(1990)类型或是Jones(1995)类型,即不知道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是否具有规模效应。因此我们通过确定影响知识生产的因素,建立回归方程,并且应用面板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对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从而判断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生产函数的类型和性质。第二,本文综合考虑了R&D经费、R&D人员、本省知识存量、其余各省总知识存量以及技术引进量对知识生产的影响。除技术引进量之外,其余各项的假定与国内外文献大同小异。第三,国内外文献在考虑知识生产的跨国溢出效应时,将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口数额作为影响本国知识生产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严成樑、周铭山和龚六堂(2010),滕玉华和刘长进(2010),Cheung and Lin(2004)等的研究。由于本文考察的是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而外商直接投资并非完全用于大中型工业企业,更加并非完全用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活动。根据余玲(2011)的研究,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相对偏少。于是本文从数据可获得性角度出发,考虑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量,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本文的技术引进量包括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这种考虑可能比外商直接投资更加符合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的实际情况,但是可能会低估知识生产的跨国溢出效应。第四,本文不考虑进口数额对知识生产的影响,这种考虑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是从数据可获得性角度看,这样的假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3.3 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是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根据Stata12.0软件的分析,本文的数据是一个平衡的面板数据,并且属于短面板(n=31,T=10)。对于面板数据,需要进行LM检验及Hausman检验,来判断究竟是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最终结果显示本文的面板数据应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实际上,由于西藏自治区的数据大部分缺失,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也是合理的。回归结果见下表。
  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本省知识存量对应的系数θ为0.734,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并且小于1。可见,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存在很强的溢出效应,即过去的R&D活动产生的知识对今后的知识生产起到促进作用。由于θ=0.734,严格小于1,因此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函数更符合Jones(1995)类型的知识生产函数。这表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知识生产中不存在规模效应。
  (2)R&D经费所对应的系数k为0.345,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R&D经费投入越多,生产的知识越多。通过Stata11.0软件画出的各省R&D经费趋势图可知,近些年我国各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有上升趋势,尤其是河南、海南和云南。这三个省虽然总的R&D经费投入远不及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多,但是从今后的发展来看,在R&D投资的力度和强度上有很大的空间。
  (3)R&D人员所对应的系数λ为-0.122,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什么R&D人员对知识生产产生负面影响呢?可能的原因是,中国R&D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处在高校和研究所,真正愿意在企业进行研究的人员可能很少,这和高校科研文化与企业科研文化的差异有关。同时,中国R&D人员的使用效率可能偏低,可能存在闲置。
  (4)其他省份总知识存量的系数μ为-0.089,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其他省份总的知识存量没有促进本省的知识生产,反而使得本省的知识生产受到阻碍。可能的原因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大中型工业企业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于是技术和创新的交流较少,这导致本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可能进行重复的R&D活动却没有取得成功,导致资金和人员的浪费,抑制了知识生产。
  (5)INT所对应的系数η为0.044,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INT表示技术引进,其中包括国外技术引进费用和消化吸收费用。本文INT代表技术的跨国溢出对中国知识生产的影响。可见,INT促进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由于技术的跨国溢出存在两种效应,一是挤出效应,即国外技术引进抑制中国知识生产。二是技术溢出效应,即国外技术引进促进中国知识生产。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国外技术的引进促进了知识生产。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相比外国偏低,国外技术的引进可以很好的促进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从而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
  4 结 论
  本文通过建立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函数,研究知识生产函数的性质,并基于实证结果,分析各因素对知识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函数更符合Jones(1995)类型,即知识生产不存在规模效应。我国知识生产中研发投资规模越大,知识增长速度并不一定越快。本文的主要建议有:
  (1)提高R&D人员利用率。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对知识生产存在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提高R&D人员的利用率。首先,制定相关政策保护R&D人员的利益,使他们的科研成果得到认同并得到实际应用。其次,吸引R&D人员进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研部门,让原本水平高、待在高校的R&D人员接触企业,投身生产一线,了解当前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状况,从而更好地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的效率。
  (2)合理分配R&D经费。R&D经费的投入能促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为了更好地发挥R&D经费的促进作用,除了加大投入力度外,还要合理分配R&D经费,保证每一分钱都能充分发挥作用。这需要建立和落实完善的监督机制,跟踪每一笔R&D经费,防止相关人员擅自挪用、滥用R&D经费。另外,还要建立严厉的惩罚制度,对涉及挪用、滥用R&D经费的人员进行惩罚。
  (3)正确看待国外技术引进。从目前来看,国外技术引进促进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但是,我们需要合理看待国外技术引进的促进作用,有可能这种促进作用只是暂时的。国外的技术远远先进于我国的技术,不久的将来,它可能会排挤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可能会扼杀我国技术创新的动力,抑制我国的技术创新,导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受到阻碍。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同时,要更加致力于我国的自主研发,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提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考虑进出口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生产的影响。由于数据搜集的问题,考虑技术引进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本文在数据处理上也有些粗糙,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扩充,比如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及最优研发投资规模进行估算。
  参考文献:
  [1]严成,周铭山,龚六堂.知识生产、创新与研发投资回报[J].经济学(季刊),2010,9(3):1051-1070.
  [2]Lucas,Robert E.,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3]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S71-S102.
  [4]Jones,C..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4):759-784.
  [5]Muller,D.C..Patent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ventive Activ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15(1):26-37.
  [6]Comanor,Williams S..Research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1965,47(2):182-190.
  [7]G.M.Grossman,E.Helpman.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J].经济学(季刊),2006,7(4):1129-1156.
  [9]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滕玉华,刘长进.外商直接投资的R&D溢出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42-147.
  [11]Cheung,K.,P.Lin.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Dat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25-44.
  [12]余玲.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战略研究,2011(2):19-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0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