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竞争优势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志军 金志芳

  [摘 要] 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生态工业园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流,企业之间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废料得到充分利用,具有生产成本优势。企业进驻生态工业园区,并在资源的使用、 信息交流和副产品利用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共生网络,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获取交易费用优势。生态工 业园区企业还具有资源集成共享优势及企业创新优势。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共生;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54-03
  [作者简介] 吴志军,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工商管理;(江西 南昌 330013)
  金志芳,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江西 南昌 341000)
  
  生态工业园最早起源于企业共生理论。所谓企业共生,是从自然界中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但又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借喻企业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存亡的经营模式。根据生态系统循环、共生的原理,专家设想创建一种工业园区,使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的原料,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目前已有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广东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建设示范园区、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12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工业园区不仅能大大减少工业体系对环境的干扰,而且在降低工业园区整体成本、提高园区企业效益方面也大有优势,可在多方面增强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产成本优势
  
  1.变废为宝,具有原材料成本优势。生态工业园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在这样的工业园区内的各企业之间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有着相互关联的企业要素构成的生态工业园,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正如工业生态学的创始人尼古拉・加罗布劳斯(Nicolas Gallopoulos)和罗伯特・福罗什(Robert Frosch)所言:“一个生态工业园,完全可以像一个生物生态系统一样循环运行,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枝叶,供食草动物享用,食草动物本身又为食肉动物所捕食,而它们的排泄物和残骸又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在生态工业园区中,企业之间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废料充分利用,具有原材料成本优势。
  2.物质循环,降低企业副产品处理成本。工业化在创造出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造就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企业对自己的生产废物处理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处理成本也相对增加。特别是对于一些化工、机械、能源生产企业,它们的副产品一般都占生产很大的比例,废物处理费在成本中占的比例也非常高。但在生态工业园区,按照“零排放”的思路,所有的工业投入都能够在最终产品中用掉,或者转化成为其他产业或流程的投入。企业可大大降低副产品处理成本。典型实例就是丹麦的卡伦堡(Kalund borg)生态工业园。这个工业系统的主要参加者是一家发电厂、一家炼油厂、一家制药厂、一家石膏墙板厂、一家硫酸生产厂和若干个水泥厂。这些生产厂家以能源、水和废物的形式进行物质交易。例如,电厂向炼油厂、制药厂供应蒸汽,并向卡伦堡市供应热能;炼油厂排除的废水又可以作为电厂的冷却用水;电厂的脱硫装置提供的硫与石灰反应,生成石膏(硫酸钙)又成了墙板厂的原材料;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的燃气,可以作为燃料提供给发电厂和墙板厂……整个卡伦堡生态工业体系的废料交换的细节很复杂,其环境、经济效益已经得到公认,该园区中的企业都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受益者。
  3.企业聚集,降低运输成本。从最初的企业行为来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节省原材料的采购费用和运输费用,从而节约生产成本是形成企业聚集的原始动力。在生态工业园内,由于企业聚集,原材料、副产品和产成品的运输大多成为短距离的门到门运输,有些甚至是通过管道联为一体,费用大大降低,为企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缩短了交货及生产时间,甚至有些企业的原材料运输费用降到了最低限,这在企业分散经营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生态工业园区企业交易费用优势
  
  企业进驻生态工业园区并在资源的使用、信息交流和副产品利用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共生网络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获取交易费用优势。
  根据威廉姆森的定义,资产专用性是已经投入生产的资产进行再配置的难易程度。如果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资金不是专用性的或专用性程度很低,这就意味着买者或卖者能够在市场上方便地找到可替代的交易伙伴。但假如交易的产品数量很大,而且要求保持某种交易的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供应或销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有了突出意义。如果供应或销售的产品流量能够获得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将会使相关费用明显降低。反之,如果产品供应的数量、质量和渠道不稳定,相关厂商就可能增加此方面的费用支出,从而影响企业收益和市场竞争力。随着生态工业园区中企业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资产挪作它用的难度加大,即使挪作它用,也将引起或大或小的损失,这使生态工业园区企业交易双方的交易关系具有高度依赖性。
  有形资产专用性促使生态工业园区中企业建立工业共生关系。对于那些有意向进行废物交换的企业来说,若能够发生交换,便必须寻找一家符合自己的生产要求的上游企业向自己提供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能是该上游企业的生产副产品),或寻找到一家适当的下游企业来接受自己的生产废物。另外,他们对能作为其生产原材料的其他企业的副产品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只有在供应的数量、质量、稳定性和连续性方面满足其生产要求才具有进行交换的可能。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要在市场上从无数的企业中寻找到完全满足要求的大批量、连续性和质量稳定性强的交易伙伴并不容易。这意味着他们搜寻合适的交易对象所付出的费用可能比那些小批量、非连续的交易者要大得多。另外,一旦寻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就会在二者之间建立进行副产品交易的各种设施。一般来说,用来支持副产品交易的固定资产投资是非常巨大的,并且这种设备的投资基本上是面向于固定的企业,一旦设备安装完成很难适用于其他企业,并且改变这种设备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这就形成了有形资产的专用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建立副产品交易的企业都希望他们的合作能保持稳定的长期关系,通过工业共生来降低资产专用性方面的风险。
  
  三、生态工业园区企业资源集成共享优势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使园区内做到能源有效利用、物质资源、水资源循环利用,并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及公共设施共享服务。园区内的企业可享有以下几类资源集成所带来的共享优势:
  1.物质集成共享优势。物质集成主要是根据园区产业规划,确定成员间上下游关系,并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尽可能考虑资源(包括水、油和溶剂等)回收利用或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物质集成可从三个层次来体现生态工业的思想:在企业内部,要实施清洁生产;在企业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相互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优化园区内所有物质的使用和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可以建立物资和废物交换中心,负责各企业物资的交换和副产品与废物的处置。

  2.水系统集成共享优势。水系统集成是物质集成的特例。水系统的目标是节水,应考虑水的多用途使用策略。传统上,将水的质量水平分成饮用水和废水。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可以将水细分成更多的等级,例如超纯水(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去离子水(用于生物或制药工艺)、饮用水(用于厨房、餐厅、喷水池)、清洗水(用于清洗车辆、建筑物)和灌溉水(用于草坪、灌木、树木等景观园艺)等。由于下一级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因而可以采用上一级使用后的出水。例如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即“清水――第一次清循环水――第二次浊循环水”的循环过程以及蒸汽冷凝回用、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封闭水循环等技术,都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中跨企业采用。在水的多用途使用时,有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水处理,以除去进水中的有害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尽量提高水的纯净度。处理后的水再回用于同一工段,或用于质量要求低一级的工段。
  3.能源集成共享优势。能源集成不仅要求园区内各企业寻求各自的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且园区要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某些情况下,园区总能源消耗量甚至可能减少50%。一种途径是能源的梯级利用。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园区内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另一种途径是热电联产。在园区中,利用工业锅炉或改造中低压凝汽机组为热电联产,向园区和社区供热、供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的作用,同时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信息共享优势。配备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或建立信息交换中心,是保持园区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园区各企业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必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同时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园区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和废物的去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包括其辐射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
  5.设施共享优势。设施共享是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之一。实现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投资。对于一些资金尚不十分充足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尤其重要。园区内的共享设施包括:⑴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等;⑵交通工具,如班车、其他运输和交通设备;⑶仓储设施,如入园成员间闲置的仓库等;⑷闲置的其他维护设备、施工设备等;⑸培训设施等。
  四、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创新优势
  当今社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较高收益。但是,只有在创新资源优越、创新系统高效、创新可以获得较高收益的地区,人的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生态工业园区正是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系统的地区。
  1.生态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刺激企业创新。产业集聚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多方面。产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集聚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主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其次,生态工业园区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各种企业的相互集中以及顺畅的市场组织网络,将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并提供学习的机会。再次,生态工业园区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使园区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2.生态工业园区的竞争环境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在工业园区内,由于各种竞争对手相互集中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争环境,产业信息交流、透视敌手及互动强化的机会不断出现。因此,企业的集聚必然加剧企业间的竞争程度,而这种竞争程度的加剧,反过来又将促使企业进行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整个集群的竞争优势。正如波特所说,“合适的竞争对手能够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改善所处产业的结构”(波特,2001)。
  3.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招商及配套招商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工业园区通过对入驻企业的绿色招商强化它的生态效应,并借助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比较完整的具有生态特征的产业链。此外,在引进企业过程中通过提高技术和服务含量,即不仅引进制造环节,同时注重引入研发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甚至地区总部;不仅引进企业本身,同时注重引入为其配套(以入驻企业副产品资源或原料、能对其副产品回收处理)的企业,注重在引资过程中引进以循环经济技术为主导技术的产品,实现由引进促进园区生态化,必将提升企业的创新优势。
  4.加大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引入力度。利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先进的产业生态理念对工业园区内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大型跨国公司在考虑入驻某一工业园区时,不仅会将相应的工艺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营销手段和市场网络等移向受资方,而且合作企业和使用该企业副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也会一同移向受资方。如为了提高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配套能力,德国大众在全球的配套企业中已有100多家来中国投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资伊始,就吸引了44个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来华投资。如果技术标准和生态标准较高的跨国公司向我国企业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相应也会对其技术、质量、性能、生态性等提出较高要求,并可能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援助、生态标准和生态技术援助,从而提升这些关联产业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和生态含量。生态理念的带入导致了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凸显,使引资过程本身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过程。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肖忠东,孙林岩.工业生态制造[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吴松毅.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4]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5]谢家平,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6]Lowe E,Warren J,and Moran S. Discovering industrial ecology:an executive briefing and source book,Battelle press,Columbus,1997.
  [7]Lowe E A. Regional Resource Recovery,and Eco-in-dustry Parks. Indigo Development,1998.
  [责任编辑:喻 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