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绍兴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丽雯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然后对绍兴市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绍兴市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综合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新型城镇化 政策建议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主要经济任务之一,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策略,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战略不仅能够发展壮大区域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尤为重要,而且能够大力引进、吸收、发展高新、高效、生态、低碳的支柱型产业,以及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业,实现支柱产业的升级,乃至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辅相成,互帮互利,相得益彰。本文探讨的就是怎么利用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制来提升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一、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
  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表现为: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调动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以及空间的转移来推动城镇化,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通过拉动内需、加大创新、创造服务性行业就业机会等方式拉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1、资源要素在产业部门间的转移。城镇化的突出表现在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使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从资金和劳动力的角度看,资金的转移可使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资金投入的增加,使投入的产业部门生产规模扩大,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次产业转移。而城市作为第二、三次产业的地域载体,势必造成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按照资本的有机构成原理,表现在资金与劳动力的可替换性上,就某一特定产业部门而言,资金投入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需求的减少。此时,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内涵的发展上,即城乡融合,城市地域扩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2、资源要素的空间转移。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资源要素配置过程不仅表现在资源要素在产业部门的转移,而且还表现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宏观上,产业的聚集与扩散会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将城镇化理解为是城市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把其理解为第二、三产业聚集体的时候,就可以将城镇化的过程理解为产业区位的形成、聚集和扩散的过程;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考虑,就是资源要素的空间转移过程。
  (二)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带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内需结构的升级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首先城镇化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生产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生活性投资);其次城镇化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最后城镇规模的良性扩张、人口聚集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不仅依托于城镇的工业体系发展,还有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如流通与通讯服务体系、金融与法律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与交易体系等,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商业服务与卫生医疗、文教娱乐的服务产业的发展。
  2、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发展转变,更加重视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进而引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型城镇化要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要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的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高效产业、低碳环保产业等,靠创新引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3、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的发展,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转变居民就业观念,增加城镇居民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餐饮、家政、洗浴、洗染、美容美发等城镇居民服务业蓬勃发展,在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服务需求规模会越来越大,服务市场会越来越细分。随着城镇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性服务需求的质量和标准也将逐步提高,这将催生稳定增长的城镇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二、绍兴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和较多问题,目前绍兴市产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比过大,特别是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过高。2011年绍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之比为5:55:40,而浙江省、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分别为5:50:45和10:45:45,绍兴市第二产业产值比远远高于浙江省和全国的水平,第二产业中,纺织业占据26%。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不断枯竭、环境成本不断上升、外贸条件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这些传统行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
  虽然绍兴市城镇化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旧式的城镇化制度存在着由于指导思想上的不切实际,规划设计上的单一粗放,从而带来实际运作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镇建设相对滞后。绍兴县的城镇化建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一直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自绍兴县城迁址柯桥以来,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的局面。然而,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客观现实,与城镇化的滞后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县域范围内城镇化的总体水平,显然已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影响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其次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过去的城镇化所走的是农村支援城市的道路,政府将财政收入主要投到城市建设中去,对农村投入较少,这样做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延缓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也制约了城乡统筹的稳步推进;再次是行政区划设置不尽合理。由工业化发展而推动的城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增强发展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然而,在计划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区划关系并没有随着市场体制的演进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既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也使区划经济效应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绍兴市产业结构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施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对各个产业进行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改变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模式,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改变重生产轻服务的产业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并举”协调发展;改变传统以牺牲农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做法,实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协调发展;改变只见物不见人的结构调整思路,注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2、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根据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设定不同的保障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3、稳健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彻底废除户籍制度的“等级”功能。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所以必须进行通盘考虑、长远规划、精心设计、谨慎操作,因此可采用稳健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第一步,先保留户籍制度,逐步淡化户籍的附加功能,使户籍与就业、求学和各种社会福利脱钩,并逐步放开各种落户条件、减小户口迁移的难度。第二步,取消传统的户籍制度,代之以居民身份证制度,使居民身份证成为证明公民身份、统计人口信息、进行必要人口管理的唯一有效证件,实现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4、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性。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性强,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的流动性才能加强,城镇化的速度才能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分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城镇土地制度的改革两个部分: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就是有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土地处置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城乡土地的置换机制,使得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使得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能够变为合理的资本资源,使其进入城镇后有充分的资源进行再生产;二、城镇土地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让二级市场成为土地市场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城镇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激发城镇经济活力。
  5、对弱小群体给予投融资及税收方面的支持。国家应改革和完善金融政策,构建担保机制,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投融资方面,国家应尽快明确中小金融机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税收方面,对于当前城镇产业发展缓慢的现象,可以实行倾向的税收政策,对于向城镇投资和转移的并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都给与税收优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47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