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民币升值“悠着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振宇

  人民币升值,这也许是当前国内乃至国际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了。
  2006年11月27日晚间,伴随着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破7.85重要心理关口,港币兑人民币汇率也首度跌破1:1,从而也改写了“港币贵过人民币”的历史。
  人民币升值是为解决中国贸易失衡而开出的一剂猛药。然而,实践证明这并不能有效祛除中国对外贸易的顽疾,不断狂飙的贸易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依然是困扰中国对外贸易的症结所在。根据海关总署初步统计,截至2006年11月底,我国外贸顺差累计实现15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60亿美元,全年外贸顺差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大关已毫无悬念。
  按照传统“升值论”的基本逻辑:本币升值,推高商品出口价格,带来出口减少;同时,外币相对贬值,带来进口价格走低,丛而导致进口增加;两方面的合力,最终平抑外贸顺差,实现贸易均衡。
  遗憾的是,近年来汇率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呈不断弱化的趋势,汇率对一国贸易的影响也绝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尤其对于中国而言,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更多地是来自于“非货币”因素。
  首先,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政府成为顺差的“第一推手”。对于一向注重“政绩”的各级政府而言,总结经济发展成果的月报、季报和年报中总少不了用“贸易顺差”来装点一番。因此,千方百计进行贸易制度创新,不断制定各种出口鼓励措施,诸如在税收、外汇留成、出口补贴、贸易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常常让政府官员费尽心思。
  其次,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让中国产品长期保持着出口优势。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周工资平均为22.35美元,仅相当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周工资的二十五分之一、马来西亚和台湾的五分之一、香港和新加坡的十分之一,甚至还低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再次,基于劳动力基础之上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加工贸易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推动力;而随着贸易和投资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纷纷将产业基地转移至新兴市场国家,并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事实上,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企贸易顺差净值占中国顺差总额的83%。如果扣除中国的加工贸易顺差,或者外商投资企业的顺差,中国对美国的顺差就会分别减少91%和73%。
  可见,采用本币升值的方式来应对贸易顺差显然不是“对症下药”。相反,如果不进行结构性调整,单纯的人民币升值反而会扩大中国的贸易顺差。因为,本币升值一般是通过影响一般贸易来影响顺差,升值对一般贸易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加工贸易的影响。一方面,在特定出口产品结构下,人民币升值将使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加工成本降低,进而促进加工贸易出口增加。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将使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挫。
  强势经济必然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决定人民币升值乃大势所趋,但这绝非没有限度。国际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分析,如果人民币实质汇价上升5%,那么中国对外贸易将收支持平;如果人民币升值10%,则中国会出现贸易赤字。
  “人民币过快升值无异于自杀。”这是1999年诺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对中国发出的警告。“中国应继续做已经在做的事,允许人民币小范围浮动。但是,对汇率进行任何大幅度的、快速的调整,在目前情况下都对中国不利。”
  对此,央行官员似乎不以为然。当初,央行承诺把人民币升值幅度控制在2%至3%,但实际上自2005年7月21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施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至今已经累计升值接近5%。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一直坚持认为,中国出口企业完全能适应更快的升值速度,政府在加快升值时对此不需要过多担心―现实与承诺产生如此天大悬殊也就不难理解。然而,中国企业的出口利润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过程中一点点被蚕食的现实,却无人理会―出口企业已经成为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直接“埋单”者。
  令人高兴的是,接替余永定的现任央行货币委员樊纲不久前在美国主流政经媒体《华尔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为人民币进行了积极申辩:年升值5%是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超过5%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央行乃至中国政府高层都是头一遭。
  编辑:黄树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7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