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集聚经济、行业特性与国际竞争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文通过计算Hoover系数、RCA指数和ITC指数来考察集聚经济布局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研究认为,首先,随着要素驱动程度不同,集聚经济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其次,开放经济条件下民族制造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国内市场的适当保护和扶植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提升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加强集聚经济效应对中高级以上技术型行业的扩散程度。
  关键词:民族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地方专业化系数;集聚-竞争力弹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8)02-0039-08
  
  早在19世纪初期,产业集聚现象就已经在美国制造业中出现。随后,率先实现集聚经济的国家(地区)在国别竞争中占据了显著的先导优势。以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为例,集聚经济都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地区信息和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有英国的拍卖业集聚、德国的工具制造业集聚、西班牙的瓷砖制品集聚,集聚经济的现象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开放经济促使了国际资本加速向我国流入,致使我国区域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性。东莞的IT产品零部件和整机生产、福建的制鞋业、浙江温州的打火机,这些地区都依靠集聚经济极大地提升了某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不论企业规模还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的民族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振兴民族制造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新的开放经济和竞争格局下,研究民族制造业如何转型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White,他从行业特性人手,认为国内产品市场结构的集中趋势会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GlcJser认为Heffindahl指数与出口倾向呈现负向关系,这个结论同样出现在Henderson对美国制造业的研究中。Donghwan采用净出口额来衡量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出了产业集聚会加强产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同时市场垄断和政府保护会降低产业的净出口额的结论。Rosenbaum同样指出,产业的市场垄断与国际竞争力存在负向的关系。与竞争相对应的是地方保护主义,李善同指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壁垒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先决条件。田井泉认为,产业聚集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而产业国际竞争力又是产业聚集的终极目标。盖文启认为,是否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判断产业集聚成功与否的标志。集聚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初始条件,也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动因所在。王子龙进一步指出,对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产业的竞争力增强总是伴随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虽然集聚经济可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实证研究很少,集聚经济是否一定增强竞争力,是否在结构和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当前研究对民族制造业的关注明显:不够。考虑到以上方面,我们将着重进行中国制造业与民族制造业的对比研究,考察集聚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二、数据、方法与命题
  
  本文的研究结构大致安排如下:我们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集聚水平作一个整体概览,通过对命题的讨论,对比了中国制造业与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并且建立模型进行估计,最终提出了集聚一竞争力弹性的概念。文中需要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UN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宏统计数据库、中国资讯行统计数据库、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
  本文拟研究的命题主要如下:
  命题Ⅱ:集聚经济的扩散是否可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世界范围看,集聚经济作为一种国际化的产业布局形式,由于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实现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高度专业化分工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中国制造业是否从集聚经济中实现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第一个命题。
  命题II:民族制造业从集聚经济中获得的效益如何?
  在资金、技术、管理等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传统优势产业竞争能力日渐下降的趋势下,民族制造业在现有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如何,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第二个命题。
  命题III:集聚经济布局下的行业特性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如何?
  市场结构从垄断市场向竞争市场的移动必然导致市场行为的性质相应地发生变化,达成市场绩效“由坏向好”的转变,并且传导于产业的国际市场。在行业特性的影响下,产业竞争力究竟表征出何种特征,是本文需要研究的第三个命题。
  
  三、集聚经济布局下的中国制造业
  
  (一)初步的分析结果
  1 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是否具备比较优势是衡量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这里我们主要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计算:
  RCA=(Ej/Et)/(Wi/Wj) (1)
  式中Ej、Ei、Wj,和Wt分别表示一国j商品的出口值、一国商品出口总值、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商品出口总值。如果RCA大于1,说明该国此种商品具有竞争优势;如果RCA小于1,说明该国此种商品没有竞争优势。我们在UN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S2002标准下选取了2005年中国主要制造商品的贸易额,计算的RCA结果如表1所示:
  
  从2005年中国主要制造品的RCA指数来看,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产品是技术密集制造品如电子机械及器材制品(4.4716)和航运装备制造品(2.3358);部分资源性产品如金属制成品(2.6253)、钢铁制品(1.6297)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传统的行业如纺织业虽然RCA指数大于1,但是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竞争力。一些化学制品RCA指数小于1,处于竞争劣势,同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有所下降。
  2 中国制造业集聚水平和结构变化
  从现有文献对产业集聚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总体上是处于上升趋势。这里我们主要采用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即构造Hoover地方专业化系数,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Sj是地区j的工业总产值或就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例,Sij表示地区j的产业i在全国产业中所占比例。我们采用产值和就业两套数据来衡量Hoover系数,考虑到统计口径,我们只列出了制造业18个细分行业的Hoover加权系数(图1):
  
  我们之所以采用产值和就业的两套数据,主要也是考察资本和劳动力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驱动作

用。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整体的集聚水平在上升,但是劳动力驱动产业集聚的程度要小于资本的驱动力。从具体行业的集聚水平来看,对资源禀赋依赖较大的行业如烟草加工业专业化水平很高,同时高新技术行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也比较高,这与梁琦、白重恩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中低技术型行业的集聚程度较低。
  
  (二)命题检验
  1 行业维度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在产业层面上,国际竞争力是由国内和全球产业的结构特征塑造的,应该使用产业经济指标来测度产业竞争力。因此我们这里主要采用基于贸易流量的测度指标一产业贸易竞争指数(ITC),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ITC=(Ei-li)/Ei+Ii (3)
  Ei和Ii分别代表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TC在-1和1之间变动,ITC>0表示该产业处于竞争优势;ITC<0表示该产业处于竞争劣势。ITC=-1或1表示该产业只有进口或出口的极端情况。借鉴王仁增的方法,我们根据所有商品的出口额,把它们归人不同的制造业行业,这种归类的依据是《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对每一个行业的子行业都有详细和明确的分类。最终的ITC指数计算如下(见表2):
  我们发现,食品、饮料和纺织等结构较“轻”的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从1995年至2005年的竞争指数来看,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在下降,部分行业如饮料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程度尤为明显。结构较“重”的如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如电子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精密制造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加强,这与张小蒂的研究相一致。
  2 模型验证
  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和假设,我们拟构建集聚一竞争力模型,最终的面板数据集包括1995―2005共11年、18个行业截面的资料,具体表述为:
  ITC=αi+βt+Hooverit+MCLit+LITit+Scaleit+TOEit+RGEit+δit (4)
  其中,ITC代表产业国际竞争力;αi、代表行业的特殊效应;βt,代表时间的特殊效应;Hoover代表产业集聚水平;MCL代表市场竞争程度,我们采用非国企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LIT表示劳动密集型程度,我们采用工业增加值中支付给劳动者报酬的份额;Scale表示规模经济的作用,我们用行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来衡量;TOF表示技术溢出因素,技术溢出主要是指原料提供商、劳动市场和知识溢出效应,我们用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RGP表示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我们用行业利税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6代表标准差。模型检验结果如下:
  这里主要采用的是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参数估计,表3中(1)和(2)代表面板数据集整体的估计结果:随机效应(Re和固定效应(Fe),首先可以看出Hoover系数显示出了与ITC的正相关,即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但是从整体来看这种促进能力并不显著。MCL与ITC呈现正相关,意味着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巩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LIT的系数为负,并不是意味着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会导致产业处于国际竞争劣势,而是说劳动密集程度为主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在减小。Scale变量清晰地表明规模经济会明显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这种趋势非常显著。TOF的系数为正,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技术溢出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讨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对TOF滞后一期和两期进行估计,TOF仍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RGP的系数为负,即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抑制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方程(1)和(2)对集聚经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观点只提供了有限的支持。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部门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拉动型向技术和人力资本推动型的转变。2000年以前我国竞争优势较大的产品更多的以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2000年之后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而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得到提高。我们从制造业内部结构人手,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分要素回归,结果主要如表3中的方程(3)至(6)所示。可以看出,集聚经济的扩散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这种作用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并不显著,这与劳动要素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驱动程度的缩小有关。方程(5)和(6)是技术(资本)密集型方程式的估计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对于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来说,随着地方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来说,技术溢出作用也不显著。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吸收转化和创新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或者说这种技术能力很难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体现。
  
  四、集聚经济布局下的民族制造业
  
  (一)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们研究的是民族制造业,因此首先定义两个系数:β和γ、β表示外商投资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占行业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γ表示外商投资行业资产占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从图2可以看出,β系数上升趋势比较明显,γ系数在经历了几年的上升之后开始下降,在2005年略有提高。
  
  在计算民族制造业竞争力的时候,我们首先用行业总出口乘以外商投资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比重(β),再乘以外商投资行业资产比重(γ),这就近似于外商创造的行业出口部分。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通过图3可以看出,1995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中国制造业与民族制造业基本保持了相对趋同的竞争能力。但是1998年之后,民族制造业与中国制造业之间的差距明显,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实证研究
  表4中模型(7)和(8)是民族制造业的整体回归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集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民族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却在下降。我们对第一阶段(1995―2000)和第二阶段(2001―2005)的数据集进行分段回归的结果存在差异。第一阶段中,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但并不显著;而在第二阶段中,民族制造业并没有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这是由于,一方面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民族制造业没有形成以技术

要素为主的竞争优势。我们进一步发现,在第二阶段中地方保护倾向对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显示出了比较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究其原因,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民族制造业相对比较脆弱,事实上我国仍然在WTO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完全没有保护的绝对贸易自由化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民族制造业来说,这种具有时效性和过渡性的政府保护在短期内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三)集聚一竞争力弹性比较
  为了更加细致地考察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我们利用弧弹性原理提出了集聚一竞争力弹性,以考察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对集聚程度的变动趋势,并且为我们进一步判断集聚经济的扩散效应提供了借鉴,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我们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和民族制造业的集聚一竞争力弹性的绝对值(表5),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和民族制造业的弹性基本趋同。其中弹性比较大的是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而技术密集型和中高技术型行业的弹性值相对较小,这也与我国制造业暂时还没完全建立起以高新技术行业为主的国际竞争优势有关。因此,加强集聚经济效应对中高以上技术型行业的扩散,提高这些行业的集聚一竞争力弹性,将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一个重要渠道。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和民族制造业为主,集中于产业集聚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论及启示主要如下:
  1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中高技术行业日渐成为竞争力转向的重点。但是技术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国制造业暂时难以建立起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竞争结构;
  2 资源型行业和技术型行业是目前我国制造业地区集聚水平较高的两类产业,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中低技术型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集聚经济很难扩散到这些行业的国际市场;
  3 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因为集聚经济的扩散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国内市场进入门槛的降低,使民族制造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
  4 有必要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合理的地方保护。对于现阶段民族制造业来说,更多地通过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等国家标准来构筑无形的市场保护网络,在国内市场采取适当的保护和扶植是必不可少的;
  5 提升中国和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加强集聚经济效应对中高以上技术型行业的扩散程度。
  
  (责任编辑:赵爱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0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