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人口结构柔性转型的三大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晓鹏

  针对北京的人口膨胀问题,有专家提议清理那些以吸纳低端劳动力、流动人口为主的小门店、小企业,而着力发展高端产业,汇聚高端人才。这一提议让笔者想起波特教授在叙述竞争优势问题时,就产业分类曾经有过“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精辟分类,他的主要结论是:看似高端的产业,可能没有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默默无闻的产业更有竞争优势。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是人口结构。北京需要什么样的人口结构,或者说什么样的人在北京能找到生存空间,是由北京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市场空间来决定的。简单地排斥、清理某类企业、某类人群,可能会人为破坏了市场的供需平衡,有违产业发展规律,对整个城市经济体造成伤害。唯有采用基于系统创新的新思维,从社会管理、产业引导、领域协调、公共服务等维度持续采用富有针对性的组合拳,方能使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在动态调整中实现优化。从具体路径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考虑。
  
  刚性管理和柔性服务相结合
  
  北京市既面临着来自国际层面的世界城市地位竞争,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韩国首尔、日本东京都陆续对北京市的区域高端要素集聚地位提出了挑战;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城市化中期阶段,大量流动人口汇聚大城市所造成的城市形象、人口管理等难题。实现北京市城市功能提升与人口结构转型的并行发展,需要注重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的有序结合。通过增强刚性管理,加大对低端服务业的执法力度,规范传统服务业的用工行为,使之在更加有序的基础上运行;通过提供柔性服务,以便捷的民生服务引导、推动、协同人口结构转型升级,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持续完善均等化的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刚柔并济的系统引导是城市具备成熟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实现包容吸纳人才和规避低端集聚的动态均衡。
  
  职业改造与产业引导相结合
  
  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众多与职业熟练工人缺少长期并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形成对流动人口长效的职业改造机制,通过多层次、多专业、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人口负担向人口红利的有效转化,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这将是未来人才建设方面的重要机制创新领域。此外,亦须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有序引导。从北京市拟发展的高端产业来看,仍然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予以支撑。以会展业为例,在声光电辉映的精彩背后,往往是涵盖模型制作、现场安装、展板喷绘、电路调试等一系列劳动密集型的多工种联动。会展领域由于需要庞大的多专业工种在特定时空内完成有效联动,往往需要专业的服务体系来予以支撑。由于北京市会展经济缺乏有效监管和服务,会展服务链条存在通过短期(临时)契约甚至无契约用工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的倾向,从而使整个会展经济在支撑层面存在诸多的失序问题,亟待引进重视。
  与会展业一样,很多看似高端的产业,例如生物制药、高利技制造等,在其产业链的木端,都离不开小白鼠养殖、材料简单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种的支撑,目前从事这些支撑工作的大多数是流动人口和低端劳动力,忽视或者伤害它们,高端产业也将失去支撑。
  
  基础服务业的转型与提升
  
  包括城市清污、管道维护、垃圾清运等在内的城市运行服务业,包括保姆、家政、物流配送等在内的民生保障服务业,首先应属基础服务业范畴而不是所谓低端服务业范畴。基础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不是被淘汰,而是应在刚柔并济的社会管理、粗细结合的社会服务下,进一步提升行业自律力、规模辐射力和品牌影响力。北京市应结合城市发展的关键议题,进一步研究相关基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瓶颈,促进转型、加速提升,从而使各类基础服务业态走向规范化管理、有序化经营。转换思维,抓紧机遇,北京庞大的需求市场将为管理科学的物流服务、家政服务等企业提供机遇,从而培育出具备更大服务辐射能力的服务品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0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