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昭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反思
  
  建国以来,由于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对待,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积累了不少问题,经济的发展付出了环境与资源的沉重代价,给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有:一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多,就业难,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差;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男女比例失衡,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人口结构不合理;贫困人口仍占一定比例,扶贫困难重重。二是资源短缺,人均矿产、水、耕地和森林等资源不足,缺电缺油,能源供应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层次低,结构趋同,技术设备陈旧,规模效益差等。三是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存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洪涝、旱灾时有发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防灾减灾能力弱。
  赣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由于过去不重视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方面:赣州有830多万人,每年还要新增人口约10万,新增就业7.6万人;人口素质差,目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不到2%,还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人口结构差,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1%等。资源方面: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的利用效益差,重要资源缺乏。全市人均耕地0.72亩,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蓄积量9.28立方米,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左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干旱、洪涝灾害经常发生,农村仍有30多万人存在饮水困难;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如铁、煤等人均占有量很低,属短缺矿种;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矿产品深加工不足,停留在原矿出售和初级产品阶段;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左右,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问题突出。环境方面:现在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2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0.7%;被矿业活动破坏的土地面积达120平方公里,矿山三废排放量、积存量较高;全市废水排放量达1.21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达1.47万吨,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17.6%。认真审视欠发达地区及赣州的过去,我认为产生非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长期贫困落后是非持续发展的历史原因。贫困落后是导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而人口、资源、环境条件恶化又加剧了贫困落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们思富、求富欲望十分强烈,所以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状况,总是千方百计地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误以为经济速度快了脱贫就快,没有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对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
  第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非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过去我们走过的发展之路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经营来实现,而不是依靠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偏低,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乏力使非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是长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造成的。由于地方、部门甚至个人利益,生态环境保护得不到重视,法律法规及措施得不到贯彻,虽然我国已建立了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组成的环境法基本体系,并在刑法中增加了破坏环境罪,但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力,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一些污染源及影响环境的问题得不到治理。
  第四,片面的政绩观是非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儒家文化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一直被从政者所沿袭着,尤其是当前用“政绩”来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在考核指标体系上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主要看增长速度。这样为官者为了发展快一点,创造更大的政绩,在任内都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
  的有效路径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加快发展,才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但加快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第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头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本领。要从青少年抓起,把可持续发展当作现代伦理的重要内容来灌输,让可持续发展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工具,大造可持续发展的舆论,使每个企业、每个人支持、参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了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减少初级产品生产销售。二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三是要建立适度消费模式。引导实现可持续的适度消费方式,保证基本消费,倡导形成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消费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生产中,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等,将资源与能源消费相关联的企业聚集一起,推行“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环保产业,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废水再利用和土地再利用等,开展循环回收利用活动。科学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要尽量节约循环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对可再生资源,在利用的同时,要科学地、适度地利用其再生性,使其增长;对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要尽可能开发技术加以利用,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完善“猪――沼――果”、“猪――沼――粮”、“猪――沼――鱼”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第四,加大人口、资源、环境整治力度。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新的安老养老体系。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经济的有力依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继续大力整顿矿山开采秩序,增强矿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并通过整合资源,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落实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动态的占补平衡。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要树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一步强化环境管理工作;继续综合治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严格控制新污染。
  第五,建立新的政绩考评体系。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率先垂范,在制定发展的目标、政策时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平时行为处事时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当前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以GDP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尝试用绿色GDP取代传统GDP考核体系。绿色GDP将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扣除了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地方的真实发展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3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