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阿拉善盟工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光

  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的磨练和岁月的洗理后,内蒙古阿拉善盟工业正在走向成熟和发展。然而,通向成功之路依然布满荆棘,需要有“激情”去拼搏进取,更需要用理智来规划未来。
  
  一、对重化工业的思考
  
  第一,全盟辖区内能源资源种类丰富、潜在储量大、质量(品位)高、易开发,拥有毗邻蒙古国的区位优势、开放合作的政策优势以及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基础,能为重化工业提供充足稳定的能源资源保障和必要的产业承接条件。可以说,阿盟是重化工行业理想的落户区之一。第二。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重化工产业集群是阿盟实现由原始初级的采掘业(资源部门)升级为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利用率的现代制造业的现实选择,也是摆脱资源富集、经济落后的“资源诅咒”的关键环节。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重化工业提供的中间产品市场需求稳定持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重化工业对于西部欠开发和资源富聚地区的开发投资可以直接为当地注入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性生产要素――资金与技术,从而使西部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另外,重化工业一旦在本地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将会通过产业链运动的方式逐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助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对于阿盟这样一个资源富集、经济落后的欠开发贫困地区,发展重化工业是大势所趋。
  但对于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也需要高度警惕、未雨绸缪。在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环节,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谨防粗放开采、原料输出、廉价出让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做到“适度开发”。这是因为一个地区资源部门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随着制造业的萎缩,资源配置效率就会下降。从而使当地陷入“落后的增长”或“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如果对境内能源资源开发不加节制、任其膨胀,导致以采掘业和原料工业为主的工业比重过大,这些容易获得的初级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就会排挤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流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能源资源加工利用环节,要坚持人区加工、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淘汰“三高一低”生产能力,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清洁生产,构筑循环经济。总之,阿盟经济发展需要重化工业,但不是低水平粗放经营的重化工业。全盟重化工业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在坚持能源资源“适度开发”的前提下,着力培育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利用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
  
  二、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思考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是不同的。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自发形成的;工业园区则是由政府规划建成的。产业集群不一定生长在工业园区里。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群落也未必是真正的产业集群。当然,很多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在地理上存在耦合性或重叠性。当二者处于同一空间区域时,工业园区可以作为产业集群萌芽、生长、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政府在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时。应着重考虑那些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在促进发展上,应及时推动驻区企业转型升级。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阿盟来说,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成功规划和建设。在历史上,这个地区一直存在企业活动,但规模较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约10年时间里,在梯度转移理论的影响下,当地盲目承接了一批由东部高梯度地区转移到西部低梯度地区的“五小企业”。这些企业加工度低、初级产品多、资源配置能力差、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企业之间缺乏互补性和关联度。“十五”中期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依托全盟资源优势和开放度高、接近市场、运输方便、产业基础较好等自身优势以及诸多有利的政策优势,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下,培育建成了产业链较长、加工度较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清洁生产初步实现、循环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的盐、煤化工和有色金属产业园,逐步摆脱了“低梯度陷阱”,推动实现了驻区企业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转变。
  
  三、对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再思考
  
  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在发展阶段上可以划分为孕育、快速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王辑慈认为:“产业集群从低级到高级,从企业的一般集聚(扎堆),形成地方化经济,到结网、根植、集体学习和协同创新,从而获得其竞争力”。按照上述观点,产业集群大致可分为“开始”、“结网”、“根植”、“创新”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鲜明特征,在开始(孕育)阶段,由于地理因素吸引,一些企业在同一地区聚集,但分工体系尚不明显、产品结构趋同、技术水平落后,存在恶性竞争的风险,企业之间关联度和互补性低,“聚而不群”。在结网(快速发展)阶段,集群内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交互往来日益密切,产业链条日益清晰,在以大企业为龙头主导的产业链上衍生出很多配套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小企业,信息、技术、知识交流日益频繁。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逐渐显现。在根植和创新(成熟)阶段,集群内部的专业化程度更高,企业、中介机构、服务提供商等各类行为主体交流学习、高度合作、互助共赢,各类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集群内部会形成一种“学习”的气氛,一种地域文化和产业文化交融互通的特殊文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创新或孵化能力。品牌效应不断强化。在衰退阶段,集群发展动力逐渐丧失,走向萎缩或转型。
  按照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判断,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目前已经走出了“开始”阶段,正处于“结网”阶段。主导产业发育水平不断提高。盐、煤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相关行业不断衍生,交通、电力、通信、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这为今后重化工制造业产业文化的“生根”和区域特色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开发区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还需要依靠自身资金、人才实力和政策优势,瞄准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通过直接复制、技术合作、集成开发等多种形式武装自己,抓住机会摆脱低梯度地位和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不利格局,全面提升研发水平和产业层次,通过技术的“跨梯度”超越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内生增长理论的要求,在充分发挥资源能源等初级生要要素比较优势的同时,高度重视核心技术、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培育。同时,进一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主导产业对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通过“磁场效应”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中介组织、服务提供者等配套服务能力。形成大企业、中小企业、中介组织、各类服务提供者等行为主体互相渗透、结网共生的发展局面,提高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为集群注入内生增长的活力和动力,逐步改变集群发展的政府主导模式,形成集群的自主成长机制,使集群真正成为有“生命力”的组织,实现产业集群的自主发展。

  按照“专、精、高、特”的原则,驻区产业要瞄准高端专业市场需求,着力维护好现存的“银湖”、“国邦”等产品品牌,重点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品牌,以此在相应行业的高端市场中站稳立足。在此基础上,树立并提高盐、煤两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品牌竞争力,并由此形成具有鲜明产业和地区特色的区域品牌,最终走出一条高科技、差异化发展之路。另外,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还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继续做好清洁生产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争取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或低碳经济)示范区。通过抢占政策制高点来鼓励驻区企业对高新技术和专业市场制高点的争夺。用“循环经济”这张名片丰富和提高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价值,推动实现差异化发展。
  对于阿盟规划的其它一些工业小区能否很好地培育形成具有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品牌效应的产业集群,笔者持置疑态度。尽管这些工业园区也拥有不同程度的区位、政策等发展优势,但就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而言,一个生产要素匮乏的落后地区同时培育出多个产业结构趋同、集聚效应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的可能性不大。对此,笔者建议:在全盟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上,用“雁”型模式代替矩阵模式。尽量缩减各类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以腾出财力、精力和环境容量集中建好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使它在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作用的基础上,与外围大型开发区形成具有竞合关系的水平分工体系,服务于特定的产业空间,以便形成特色经济品牌。同时,三旗各自确定1―2处优势明显、互补性强的工业园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并与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形成关联度高的产业分工体系。
  
  四、对沙草产业的思考
  
  沙草产业理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2005年,沙产业、草产业被正式写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沙草产业具有绿色、天然、纯净、低碳的特征,是建立环保型工业和低碳工业的理想产业,也是重化工业在产业生命周期中进入下行通道时保持全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兴替代产业,它的开发培育对于全盟的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沙草产业也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对此,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社会参与热情和投资信心,具体来说,在产权界定上,要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牧民群众对草场、林场的承包经营权,企业对沙草产业的经营权、收益权,国家和集体对草场、林场的所有权,给企业、农牧民等行为主体吃一棵“定心丸”,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资金投入上,要引导、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国家投资不足社会补,企业资金不够政府贴,做到政府不退出、企业不撤资,稳定投资信心,确保资金投入长期稳定:在技术应用上,要与相关的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对沙草产业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品牌,提高沙草产业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在产业链运动上,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填补关键环节、稼接高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升级产业层次,推动沙草产业向特色化、知识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五、对民族特色轻工业的思考
  
  民族用品是民族地区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即使民族特色轻工业对地区财政的贡献率很低,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人类在向高新技术领域不懈追求的同时,也在不时地流漏出对流年的惋惜和往事的追忆。随着时代的风起云涌,我们迎来了新的时尚潮流。如今的“原生态”如同明清时期的“小说”,在时代的召唤下浮出水面。我们正处在“原生态”文化的传承振兴时期。在这个“原生态”的季节里,人们不会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置之不理,尽管它还是那么的“欠发达”。在这股潮流下,我们更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任何资源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与市场对接,体现价值。因此,对于仿古地毯、驼绒制品等极具地域符号价值的民族用品,我们要倍加珍惜;对于延福、驼中王等历史悠久、根植于本土的民族特色品牌,我们要加倍扶持,帮助它发展壮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