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沪港金融合作的三大障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浩霆

  不知不觉,金融海啸已经一周年。这一年来,全球经济实力此消彼长,中国作为亚洲经济复苏的主轴,乘时而起,一改过往的韬光养晦,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上海,目标是国际金融中心
  
  客观地说,金融海啸在给予中国强化其国际地位的同时,亦为之带来两个重要启示。第一个启示是,过度开放及监管宽松的金融市场,不单影响其稳定发展,更会形成金融异化,使原先用作辅助实际经济的金融市场,倒过来破坏实体经济。过往,中国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内地与外国资金融通的平台。然而,香港金融市场缺乏本土产业作支持,又过于偏重股市及国际资本,一旦有国际炒家作乱,市场波动便会极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一年来有关雷曼迷债、电盈疑云及中信泰富炒汇亏蚀等事件,均暴露出香港金融市场监管上的漏洞。所以,基于国家的金融需要和金融安全,中央需要于境内建立另一个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而又可掌控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以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及发展规模观之,上海确实最有条件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另一个启示是,过分依赖单一货币对世界经济颇具危险性。中国已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为避免受制于美国的金融政策,中国自己亦必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事实上,金融海啸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分散风险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少国家和地区更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这就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所以,中国先后与全球六个国家及地区央行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国务院亦在港、沪、澳及广东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等措施旨在使人民币逐渐发展为结算货币,并进而成为具备结算、投资及储备功能的国际货币。
  而我们知道,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国家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并成为一种国际货币。而国务院为上海订下的相关目标,就是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由此观之,中国境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地点就是上海。金融海啸的两个启示,推动了上海被选为中国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
  
  沪港两地的互补性
  
  要于11年内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使人民币高度国际化,这谈何容易?虽说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是并生的。然而,目前上海的金融配套实未有足够条件使人民币国际化。反之,人民币国际化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落在中央政府及香港特区身上。现时,除了货币互换、以人民币买IMF债券及以人民币作贸易结算外,中央政府亦透过在香港发售人民币国债,以使人民币进一步在境外流通。
  虽然不少人皆视沪港两地为竞争对手,事实上,沪港两地的互补性远高于竞争性。上海拥有丰富的国企上市资源,却欠缺国际市场运作经验,而香港的国际经验则相当丰富。因此,短期内,香港可运用其本身优势,强化其非人民币产品业务,更多地以非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金融产品,这既能强化香港资本市场的容量及功能,亦能藉此加强为内地企业提供海外融资的中介服务。另一方面,要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急需掌握风险定价、信用评估及衍生产品管理等知识与经验,香港业界可以为此提供知识管理及人才培训服务。事实上,香港证券专业学会已经与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签署合作意向书,携手培育上海的金融业专业人才。另外,香港应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衍生工具市场,既为泛珠三角及东盟区内企业提供更多对冲风险的渠道,亦可与上海合作建立人民币结算现货与衍生产品的分工格局,以吸引内地大企业的大宗买卖单。当然,当人民币真的高度国际化,上海、香港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时,香港更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虽然两地互补性强,但两地合作仍有三大障碍:第一、以现行的制度观之,两地合作必须于CEPA的框架下进行。而且,两地欲商合作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协调。笔者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应主动建议中央政府设立相关的协调机构,让港、沪的财政金融官员作定期对话,并将有关建议提交中央,丰富CEPA内容以加强两地金融互补;第二、自从上海被确立为未来中国的金融中心后,不少学者、专家都视沪港两地为竞争对手,事实上,两地互补性强,金融工具亦非常广泛,只要两地学者、专家及官员,认真地从互补、合作方面沟通,则两地实可成为中国的纽约及伦敦,这亦最符合国家利益;第三、香港一向缺乏一套全面的金融发展政策,要加强两地互补,香港须先为自身定位及拟定金融发展的方向,包括监管、金融创新及与泛珠三角城市的金融分工,这样才能使沪港两地的互补更有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2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