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校那些事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键祥

  
  2007年6月6日,上海海关学校(专科)正式升级为上海海关学院(本科),此前50多年,上海海关学校为中国海关培育了无数业务专家。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前上海海关学校第一届学生李键祥深情回忆了在关校生活的感人片段。
  
  1953年,上海海关学校刚刚成立,我有幸成为第一届的一名学员。在这里的3年生活,带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同学们单纯,师长们慈祥,师生间充满了真诚。
  入学初期,由于汾阳路校舍尚未建成,外滩上海海关大楼成了我们的临时校舍,200名学生吃饭、睡觉、上课都在三楼和四楼,海关钟楼的钟声一直陪伴着我们。
  
  闻着墨香学本事
  
  学校领导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第一学年就要求我们学完普通高中的主要学科内容。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一班为俄语班)、政治、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珠算和计算机)、经济地理、对外贸易、政治经济学和海关组织,后来又逐步开设货运监管、查禁走私、商品学基础、关税稽征、海关法律和法权等学科。
  
  那时候,除了数理化有课本以外,海关专业及政治经济学的教材全部靠授课老师自己编写讲义,然后用蜡纸油墨刻印。讲一课,发一课教材,由学生自己装订成册,因此,讲义发到我们手里的时候,往往还飘着浓浓的墨香,享受自不必说。
  给我们刻讲义的是李云霞老师,大家昵称她李小姐。她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负责的人,每次见到她,她总在伏案刻写。李老师的字秀丽工整,我曾拿她刻的讲义作字帖练字,却怎么也练不到她的水平。
  
  养人的伙食
  
  入学时,按照当时国家规定,我们这些中专生免交学费、住宿费,只需交学杂费就行,每个月还享受人民助学金95000元(旧币,相当于人民币9.5元)充当膳食费。学校对我们十分关心,伙食几乎每顿都有荤有素还有汤,比家里是大大改善了。管理员和炊事员对我们很好,总是起早贪黑地给我们准备食物,有时候误了吃饭的时间也没关系,好脾气的厨师总会心疼我们,忙碌着给我们开小灶。记得有一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下围棋忘记了时间,想起来已是下午3点,我们匆匆忙忙奔向伙房,炊事员正在锁门,看见我们,也没埋怨,转身就去给我们做饭了。因为家里房子小,我很少回家,寒暑假、春节也在学校住,有时候宿舍只剩下我一人,食堂也照样为我一人开饭。
  
  快乐的实习
  
  在上海关校的3年中,收获最多的要数在高阳路码头的实习。
  当时,海关有四大职能:货运监管、查禁走私、征收关税、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管理。每一个职能都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通常的惯例是:先到上海海关大楼实习,在二层审批私营进出口商的合同,然后到四楼查私处参加案件分析,查问嫌疑人,没收物品计价开单。货管的实习主要在高阳路码头,还有麦根路车站和邮政总局。
  第一次去码头,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都看不过来。码头上停靠着各种各样的大船,江中浮桶上还系着几条等着进港的船。我最喜欢搜查船舶,在搜查过程中,可以在船上到处跑,对照讲义寻找船的每一个部位及它的结构。实习老师教我们如何看吊杆来判断一条船有几个货舱及它的位置;教我们如何从烟囱来识别船公司,当时码头上最多的属英国的红烟囱和蓝烟囱;教我们如何识别旗帜:船头必须挂我国国旗,而船尾的旗是船舶的国籍,要求补给淡水时要挂什么旗,过节挂的是什么旗??
  联检是我们的实习内容之一,就是等船舶靠岸后,由海关、港务局、边防、检疫四方联合检查,也就是办理船舶的入境手续,通过后才能装卸货物,人员才能上下。当时我刚满18岁,长得瘦小,还是一张娃娃脸,看起来像个小孩。制服穿在我身上不太合体,但也很神气。人高马大的英国船长走过来,带着友好而又挑逗的眼神与我握手,我下意识地挺起腰,板起脸,为的是别让船长小瞧了。在联检过程中,我提的要求船长都认真而顺从地配合着,顿时,作为海关人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6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