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鼓励学生猜想,让思维驰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娟

  摘 要: 猜想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潜能,如何对其进行开发,作为教师,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猜想因素的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外,更重要的是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努力给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让学生思维驰骋。
  关键词: 创设; 鼓励; 猜想;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11-01
  通过猜想,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假设,一种待检验的设想。历史上许多发现、发明都是由合理猜想而得到的,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一、在新课导入时鼓励学生猜想
  一节成功的课,往往是由一个个好的教学环节组成的。开始就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的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用猜想来导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讲“三角形中位线”一节时,老师复习完有关知识后,一边板书课题“三角形中位线”,一边说:“同学们,这节课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看了这个课题大家认为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呢?谁愿意说说?”“研究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并证明”“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
  大家说的都对!老师非常同意你们的看法,综合几位同学的意见,我觉得这节课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应用。既然大家明确了学习目标,那么请同学们先猜想“如何把一个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呢?”学生动手实践后,纷纷举手。“顺次连接三边中点”一学生说。“怎样验证呢?”老师问。经过思考后,有同学拿剪刀剪下一个三角形,并与其它三角形重叠,验证了四个三角形全等。对于学生的分割、验证方法老师不由得鼓起掌,“你们的分割方法简单准确,验证直观,真好!是的,只要我们大胆去想,认真探究,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刚才你们连接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说完老师板书了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又有那些性质呢?请小组讨论。”一分钟后,由组长举手总结,进而进入“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
  教师在新课导入中运用猜想,不仅能让猜想发挥独特的魅力,及时扣住学生的心弦,而且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上课伊始就产生一种思维驰骋的感觉,从而最大限度地进行思维,进入学习最佳状态,为课堂上的创新打下基础。
  二、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许多科学探究领域的探究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科学知识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提出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从心理角度看,“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包含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积极的猜想是再发现和创造的良好开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猜想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使学生得思维更灵活。
  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某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然后说:“被三角形围着的这三个角,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大家看看三角形城堡里发生了什么事?”电脑投影显示:“一个房间里住着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他们在乱哄哄的吵闹着,都认为自己的内角和最大。现在,请同学们评评理,当一回公正的法官,判断谁的内角和最大,并说出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思考一下:怎样把它分成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发现沿着对角线折叠,就能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现在你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了吗?”“180°”“为什么?”“因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而且都被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360°÷2=180°。”“那我现在能不能有这样的结论:所有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可以!因为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一半。”“那么,猜一猜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等于180°。”“大于180°。”没想到,学生给了两个答案。“那么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等于180°。”“小于180°。”学生意见又出现了分歧。“同学们现在有了不同的意见,怎么办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两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验证呢?”“量一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算算就知道了。”一位学生回答。“好!那大家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开始动手量、计算。估计学生验证的差不多了,该教师问:“你们验证的情况是怎样的?”“我得到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我的结果是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我的结果是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验证完后,学生们还是有不同的意见。“刚才验证的方法是量每一个内角,在量的时候,难免有误差。只要有一点点误差,内角和就会有误差。那我们还能有其他验证方法吗?”“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只量一次,就能验证出来,而且还能减少误差。”“那我们就动手撕一撕,拼一拼。”学生们立即动手操作起来。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喊:“不用量,三个角拼在一起是个平角,所以都是180°。”全班同学都同意。“老师这里还有一种验证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都可以)纸片,做出一边的高,再沿着高对着,你看到了什么?能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吗?”学生们动手操作后发现:――对折后,能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所以不管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得内角和,都等于:180°×2-90°×2=180°。通过几次验证和推导,现在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能”在所有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中,老师板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这节课,老师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探究、验证,做到让学生能独立思考,教师不暗示;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不代替;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不包办。既活跃了课堂,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猜想这一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开辟新思路,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与单一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此,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活泼的情景与开放题,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思路,促使他们形成独特的认识。
  讲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后,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开放的情景题:“学校围墙外是一片大草地。一只羊拴在柱子上,绳子长5m请画出羊的最大活动区域。学生们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很快有学生回答:“羊的最大活动区域,就是以柱子为圆心,5m长为半径的扇形区域。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提出更为别致的猜想,他说:“如果墙OA的长小于5m,就是两个扇形。”这是学生们的热情高涨,有的甚至说不出其中的道理,但他们却都觉得这种猜想是成立的。老师趁机让这位同学上黑板画出图形。这时先前有困惑的学生豁然开朗。正是老师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空间,学生才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总之,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催化剂,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猜想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开发学生的潜能。即使学生的猜想只是一颗幼苗,只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培育,它也一定会茁壮成长,最终迸发出令人欣喜的灵感和创造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6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