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连市科技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洋

  摘要:作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大连在政府政策支持、金融体制创新和科技银行运营模式等方面现行先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研究了大连市科技金融结合发展实践,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结合;发展
  一、大连市科技行业发展特点
  1.服务外包是主要特色,对日业务成为主流。作为全国较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市的科技企业外向型特征明显,形成了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的产业特色。2012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30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软件及服务外包实现产值1154亿元,同比增长35.1%,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五分之一。目前,大连高新区科技企业1500多家,其中,服务外包企业984家,占比66%。2012年,大连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40%。从外包来源地看,对日业务占绝对比重,达七成多。
  2.民营外包项目居多,离岸市场汇率风险较为集中。大连市有国内最大的外包公司――东软集团,但多数信息科技企业是民营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软件外包项目大多为低端外包出口,以数据录入、编码测试等工作为主,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在10%-15%之间。大连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源自日本,使用日元结算比例高。2012年9月至今,日元兑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超过了20%,给我市对日出口科技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3.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经过多年发展,大连市科技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持续提高。2008年以来,大连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接近20%。2012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95亿元,同比增长30.3%;占GDP的比例达到23.2%,高于上年4.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比例为13.4%,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4.科技对第三产业贡献度下降,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足。与上海、天津等城市一样,大连市的产业结构是较为典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的“二元经济”模式。2005年以来,大连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渐分化,第二产业占比上升,第三产业占比下滑,第二、三产业占比的差距由2000年的2.6扩大到2012年的10.6。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1)科技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下降使第三产业内部出现低级化走向。2012年,第三产业中科技行业增加值占比为9.16%,较2010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而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的增加值占比为20.53%和12.78%,分别较上年提高了1个和0.76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中科技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出现背离,说明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较低,技术驱动产业高级化的作用下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速均保持较快增长,从变化趋势上表现较强的耦合性。与此不同,第三产业产值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表现相反。虽然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了35%,但第三产业产值增速仅为13.1%。
  二、大连市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状况――基于大连高新区发展实践的分析
  1.体制创新方面,“民办官助”的方式有利于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但不利于企业与金融要素的融合。官助民办的模式是大连高新区差别化经营的集中体现。该模式的特点是实现政企职能分离,调动了政企两方的积极性。但这种方式也有不足,即缺乏对资源的统一调动和协调利用。大连市金融机构主要分布于中山广场和星海广场区域,这些区域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相对集中,有利于金融资源聚集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其他高新区的布局情况看,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将资源聚集和企业集聚有机结合,形成了科技金融互促效应。一是形成金融机构聚集。如西安高新区聚集了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省银监局、陕西省证监局在内办公,6家金融机构总部等177家(准)金融机构在此聚集。二是多种类型企业聚集。20余家大企业在园区设立总部基地,通过实施总部经济战略,高新区科技企业带动了相关金融产业发展。
  2.政策引导方面,大连高新区在鼓励上市,特别是新三板挂牌政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全国情况看,政府对科技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有四类:创业投资引导、贷款贴息和信贷风险补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上市资金政策,涵盖了科技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整个发展阶段。但各地区政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上海张江高新区成长期科技企业较多,对外源性融资需求较多,因此出台政策侧重于科技贷款贴息。而大连市仅中山区于2011年出台了《中山区科技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补贴力度、补贴对象、覆盖范围均不及上海。大连高新区的政策在于鼓励上市,特别是新三板挂牌企业。如大连市高新区对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补贴300万元,新三板挂牌企业财政补贴150万元。上市补贴金额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相同,仅次于西安高新区;新三板补贴金额均高于其他的高新区,这也是大连高新区科技金融政策的优势所在。
  3.投融资体系建设方面,近两年进驻金融机构增多,但中介组织还不健全,难以发挥支撑作用。目前,大连高新区形成了以创投基金为先导,以自有资金为主体,以银行资金为补充的科技金融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区内各类(准)金融机构超过45家,较 2010年增长一倍多。2012年,全市首家科技支行――民生银行高新园区支行成立。目前,已累计为园区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发放信用贷款3000余万元。但与其他高新区比,大连高新区金融机构总量,特别是准金融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如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风险投资机构多达160余家,最少的苏州高新区有32家,而大连仅有5家。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创新风险分散机制难以发挥。2010年,大连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示范企业与中国人保大连分公司签订了专利执行保险投保单。而早在2007年,西安高新区就制定出台了保险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参保企业按保费的40%-60%给予补贴。此外,其他高新区在利用创新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方面走在了前面。2009年,西安高新区就启动了“2010年西安市科技和文化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远东国际租赁公司通过设备融资已为高新区企业融资达亿元,而我市高新区在利用融资租赁、银行间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方面还是空白。
  4.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直接投入模式效益不高。一是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侧重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扶持。“十一五”以来,大连市财政对科技投入年均增速超过21%,高于一般性财政投入近5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41.2亿元,同比增长24.2%,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6%。从投向看,90%以上为引导资金和担保基金,主要集中在少数成熟企业。虽然间接投入模式企业受益面广,但企业受惠金额小,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如大连高新区万融科技金融服务集团成立三年来,完成天使投资项目4个,直接投资8200万元;完成股权投资项目3个,投资2700万元;天使投资项目拉动民间投资1250万元。与苏州高新区32家风险投资机构,50亿元资本规模和近10亿元投资额相比差距较大。
  三、建议完善政策环境,改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对初创期企业支持力度。财政投融资手段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能够为民间资本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主体创造条件。因此,应在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扩大财政在科技产业前端投入比例。如将新增财政投入的20%投入种子基金,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支持。二是发挥好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杠杆作用。制定信贷风险补偿投入递增计划,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科技受惠企业数量。同时,将政府对企业的资质审核职能授予专业评估机构,提高风险补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加紧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成功融资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风险企业评级机构发展,帮助科技型企业通过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融资。四是鉴于科技企业缺少信用累积和轻资产的特点,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积极促进民营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完善对其资金损失的补偿机制,促进科技型企业融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62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