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武汉站建筑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云强

  武汉站选址于武汉市青山地区杨春湖东侧容家下咀附近,车站用地现为未开发场地,车站周边环境独特,北侧为杨春湖,南侧为国家4A级风景区――东湖景区,有良好的景观。
  武汉铁路枢纽是我国铁路客运中心之一,拟建的武汉站与枢纽内既有的汉口站、武昌站共同承担枢纽的铁路旅客运输。根据客运量和客流量分析,到2030年武汉站年旅客发送量为3100万人,平均日发送量为84900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9300人。武汉站的方案设计历经一年半,概念设计从2003年7月开始,共有9家国际、国内设计联合体参与竞标,历经两轮,最终由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与法国AREP公司联合体中标。在中标后还经历了实施方案阶段、初步设计阶段,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建设规模和项目组成
  
  车站规模按客车到发线20条(含兼作到发线的4条正线,其中高速车场设到发线15条、普速车场设到发线4条)、站台11座建设。
  车站建筑工程由客运站房(包括并入站房内的各类生产用房)、站台雨棚、南北站台端范围内的铁路车场高架桥及站台、室外高架人行平台、站前高架公路桥、地面架空层人行广场和停车场及铁路用地范围内的旅客广场组成。工程总用地30.70ha,车站建筑总量35.53万平方米,其中:客运用房建筑面积10.68万平方米,无站台柱雨棚13.45万平方米。地上35.13万平方米,地下4044m2。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58.5m。
  
  设计新理念、新技术
  
  设计新理念可以总结为:运行高效、空间可读、体验丰富。
  高效――旅客进出站快捷便利,适应客运专线公交化的高效运转。设计吸收机场的旅客进出模式,强调旅客进出站的直接性,弱化等候空间。充分利用高架站场下的空间连接东西两个广场并以此作为旅客出站和换乘的节点,与地铁等城市交通紧密结合、无缝衔接,使旅客换乘明确方便。
  可读――内部空间清晰可读,有明确的布局,强烈的视觉导向。车站中部设置可通达站台的下沉式中庭空间,绿色通道和候车室围绕中庭设置。旅客在站内可以明确了解车站布局掌握自己的行进方向。
  丰富――新型的车站应给旅客一种全新的旅行体验,并提供多种服务满足旅客的各种需求。
  新技术主要体现在新型流线模式和结构形式方面。
  新型流线模式“绿色通道”进站模式。此进站模式不同于以往先进入候车室等候再检票进站的模式,旅客可在中央大厅中选择进入候车室候车进站,也可直接由绿色通道进站。这种进站模式不仅满足了现有候车室进站模式的需要,同时符合未来火车站发展的必然趋势。
  超大跨度结构体系和桥建合一综合结构形式:为满足使用功能和建筑造型要求,本工程的设计跨度和层高均比较大,为大跨度大空间结构,采用的结构形式是国内较新的结构形式。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建筑造型的特点,在结构布置上多次采用了拱的形式。主体结构由5个主拱和40个半拱(次拱)组成,中央大厅主拱最大跨度为116m,最小跨度为80m。同时车站为铁路桥梁与站房结合的建筑,其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上部结构与桥梁的相互作用协同计算,以保证设计的合理与统一。
  
  总体布局
  
  武汉站的周边环境十分独特,建成后武汉站将是一个新的交通中心、景观中心和城市新区发展的核心。站区规划的总体布局是
  ①延续并完善城市规划轴线,与铁路线成“丁”字形格局,车站位于这两条轴线的交叉点上,成为区域的中心。
  ②西侧面向城市方向,强调景观和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将杨春湖与东湖水系连成一体,使车站融于绿色与湖水之间。
  ③东侧面向快速路方向强调交通的连续性,依靠三环快速路设置交通广场,隔离东部重工业区和高架路的不良影响。
  ④利用高架桥下空间连接东西广场,作为出站和换乘的节点,与地铁等城市交通紧密结合,形成系统性的交通枢纽。
  
  平面功能布局
  
  武汉站站场轨顶设计标高31.25m,站台层与广场之间有10m左右的高差,车站站场采用了全高架形式。
  结合站场的高架布置形式,设计采取“上进下出”和“下进下出”相结合的设计构思,将车站分为高架层(候车层)、站台层、地面层(出站、换乘层)三个主要层面,地下一层为城市地铁站。在25m标高处还设有供旅客休闲、观景的夹层。站台层距地面层10.25m,距高架层楼面8m左右。
  
  立面造型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现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地理位置突出,区位优势明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白云黄鹤的故乡”之美誉。武汉枢纽定位为全国四大路网性客运中心之一,处于京广通道和沪蓉沿江经济带“十”字形交叉点距离国内其它主要城市铁路运距均在500km~1200km左右,在铁路快速路网中处于“当日往返”、“夕发朝至、朝发夕至”或“一日到达”的最佳位置。
  武汉站的立面造型设计结合了武汉独具的特色,建筑的外观富有多层寓意:
  ①唐朝诗人崔灏那触景生情的千古绝唱“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使“白云黄鹤”成为武汉的代名词。颇富仙气的千年黄鹤感叹新时代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翩然而归,是方案的造型立意。独特的造型使新建的武汉站成为一座“飞翔的车站”。
  ②立面水波状的屋顶寓意“千湖之省”的省会――江城武汉。
  ③建筑中部突出的大厅屋顶象征着地处华中的湖北武汉“中部崛起”,反映出武汉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趋势。
  周围环绕的屋檐,其造型取中国传统建筑重檐意象,九片屋檐,同心排列,象征着武汉“九省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同时突出了武汉作为我国铁路的四大客运中心沟通全国、辐射周边的重要交通地位。
  
  建筑空间
  
  车站建筑有着丰富精彩的内外空间。
  中央大厅位于站房的中央,两端分别与两侧的高架平台相连。大厅设巨大的中庭,将站台空间、交通空间和候车空间融为一体,空间引导性和可识别性强,旅客可以看到站台上的情形而明确自己的行进方向。
  候车大厅:候车空间宽敞明亮,视野开阔,导向明确。
  
  设计时间:2003~2007年
  建设时间:2006~2008年
  建筑总量:35.5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58.5m
  合作设计: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法国AREP公司
  设计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 法国AREP公司联合体
  主要设计人: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盛晖、刘云强、陈学民、黄咏梅、刘俊山杨志红、胡骏、冉晓鸣、潘国华、陶勇、金福海、史娣、梅宁、胡世强、秦岭
  
  作者:刘云强,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7年2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1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