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建筑的功能再生:武汉市美术馆方案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 洁 陈 韦

  武汉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历史和大量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留存下的种种印记都与特定时间,具体人群相关联,都构成城市整体历史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作为城市不同时期发展过程和事件的载体,构成维系人们城市记忆的参照物,对人们解读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助忆”功能,正是这种“助忆”功能引发并转化成人们对城市空间及环境的美感之体验。如何挖掘历史建筑的功能和艺术魅力,并对其进行提升,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武汉市美术馆从规划选址到方案设计正是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武汉市美术馆项目选址于武汉市老城区,位于黄石路、中山大道、保华街及南京路交汇的一个交通岛上(图1).该地块属于武汉市旧城一元片保护规划范围内。武汉美术馆由一组历史优秀建筑及所围合的院落改扩建而成。其中主体建筑原为金城银行(图2),建于1930年,设计者为早期民族建筑师庄俊,解放后改为武汉市儿童图书馆,是武汉市一级保护建筑;金城里建筑群(图3)是武汉市二级保护建筑.建成初为银行职员宿舍.后来为房管所管辖居民宿舍,底层为国有企业商业门面。周边还有:大陆坊、大孚银行等二级保护建筑,保元里和兴国里等近代优秀里弄建筑(图4、5、8)。
  
  
  武汉美术馆选址于此有诸多利处:首先,可赋予历史建筑新的功能。目前由于儿童图书馆已迁出金城银行,该建筑被闲置,内部功能已衰败。金城里居民较多且杂,居住条件每况愈下。如果赋予该组建筑新的功能,可挖掘该处的潜力和价值,使历史建筑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周边历史风貌建筑多,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能与美术馆建筑的性质相适应。再次,金城银行立面气势恢弘完整(图2),为大师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纪念价值,适合营造大型公共建筑的标志性外观特色。
  由于是旧建筑改造,武汉美术馆的设计面临特殊的困难:
  ①用地紧张。主体建筑紧邻道路边线,建筑东西两面无人行道,过渡和缓冲空间较少。改造后的美术馆规模较国内同类美术馆小,就目前用地状况,不适宜将来在原址扩建。
  ②交通繁杂。地块处于交通繁忙的中山大道和保华街交汇形成的三角岛上,该岛是五条道路交汇点,且老城区道路较窄。交通比较繁杂。而美术馆的新建又将带来大量的交通流量,将增加此处的交通压力。
  ③建筑空间受限。由于历史建筑需加以保护,特别是金城银行除了保护建筑立面外,还必须保护建筑结构,使得在平面空间及层高等方面难以达到美术展示的特殊要求。
  ④建筑技术难度较大。美术馆的耐久年限为50~100年,而此改造建筑已有70多年历史,维修、加固、防火、防潮、防盗处理技术难度大。
  针对以上的利弊分析.鉴于美术馆是选址于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改造,我们从周边地区城市的功能整合到建筑单体的功能整合,逐一解决面临的困难。
  
  周边地区城市功能的复兴
  
  通过美术馆这一标志性文化建筑的建设,将文化氛围辐射到周边街区,从而进一步改善旧城环境,提升旧城的城市功能。结合周边历史建筑的整修、交通整治,将规划地区建设成为既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又适应现代生活的富有生机活力和文化底蕴的文化休闲区。
  1.区域文化功能的重组
  以武汉市美术馆用地为中心,将周边区域分为美术馆文化核心区和文化协调区,进行不同层次的环境规划,并分期完成改造。
  美术馆文化核心区由崇善路、江汉二路、南京路和中山大道围合而成的地块以及汉润里片区组成。核心区内保护较好的传统里弄汉润里、保元里的整体形象,突显该地段厚重的历史积淀,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美术馆扩建预留空间;对保华街、中山大道沿线建筑进行立面整治,优秀历史建筑整旧如旧,新建筑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对片区沿街商业门点的经营业态进行引导,使之整体与美术馆氛围相协调:拆除部分环境较差的旧建筑,为停车及绿化预留空间。
  美术馆文化协调区范围由核心区向外扩至天津路、吉庆街、保成路和胜利街所围合区域。文化风貌区有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陆坊、大孚银行。武汉总商会等,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要重点保护;风貌区其他部分应保留传统街区的城市肌理,控制建筑高度,并在立面处理上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2.区域交通的重新梳理
  现状保华街车行道宽11m,其人行道在崇善路至汇通路西侧段宽10m,在汇通路至南京路西侧宽3m。中山大道车行道宽7m,东侧人行道宽4m。南京路车行道宽6m。江汉二路车行道宽7m,崇善路车行道宽7m,汇通路车行道宽8m。该路段共有3处公交中途站,总运行线路15条。根据实施的难易程度形成了近远期两套实施方案。
  一期方案;(增加公交港湾站方案)
  鉴于保华街车流量较大且公交线路较多,利用保华街崇善路至汇通路段人行道较宽的特点,拓宽出公交车港湾站。其余道路不进行调整。一期方案无拆迁,易实施,可缓解过多公交车停靠而道路窄所带来的交通压力,但不能根本解决美术馆周边交通繁杂的现实。
  二期方案:(调整公交路线至南京路方案)
  原中山大道南行方向车流由保华街转至崇善路――江汉二路――南京路――中山大道,并适当拓宽相应道路,保华街为美术馆专用的半步行街,限制车流通行。这样将整个美术岛的范围扩大了近两倍,既为美术馆以后扩建预留了空间,又营造了相对宁静的内部环境。由于此方案存在一定的拆迁量,可在二期实施。
  
  历史建筑新功能的再生
  
  1.保留历史建筑介绍
  金城银行(图2,6)为框架结构,由四层半组成,其中底层层高为2.5m,2层为入口层,层高为5m,3~5层层高各为3m,建筑面积约为2550m2;金城里建筑群(图3,7)为一托二的底框砖混结构.其中底层层高为4.5m.2~3层层高各为3m,建筑面积约为5800m2。
  2.美术馆总平面布局(图9)
  对原金城银行及金城里建筑进行改造,在北面拆除与历史建筑风格不相协调的多层办公楼,扩建美术馆北入口部分。改造金城银行和3栋住宅楼间的三角形院落作为美术馆中庭。观众主入口设在南面(原儿童图书馆主入口处),工作人员主入口也设在南面。观众次入口结合扩建部分设在北面。展品货物入口设在西面巷道处。北入口东侧拆迁部分旧建筑,设机动车立体停车场(可停车160辆)。
  在南北两侧的两处三角地带上设置绿化广场,提升该处的环境质量。南面广场面积较大。区域较为完整,能举行各种相关的活动和仪式。北广场面积较小,可成为主题雕塑广场。这一总平面布局符合美术馆必需开放的要求,使得整个美术馆功能趋于完整。
  3。平面功能及内部流线设计
  美术馆有四大功能分区即: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区。观众服务区。根据功能要求及现状建筑的结构形式.新

增地下1层(图10-1)主要为设备用房和培训教室。原金城银行一层层高为2 5 m,四周为实墙.设置了藏品库区,在1层临街面设美术馆服务用房(图10-2)。2~3层主要以展厅为主,各展厅围绕中庭以串联的形式首尾相连.保证参观流线的顺畅(图10-3,10-4)。原金城银行4、5层设办公区.新增建筑部分4层设300人的学术报告厅(图10-5)。在整个建筑的中心,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多功能展示空间,一方面可临时展示雕塑.另一方面给美术馆营造了较为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图11)。
  
  美术馆的主入口为原金城银行入口,北面新增入口既可作为疏散出口,又可与主入口一起成为不同主题展览的分入口。在建筑的西面,设计了一个货运出入口,并在入口附近设置了专用货运电梯,结合一层的画库用房,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输流线。在中庭部分通过一部旋转楼梯将中庭与各层平面衔接起来.而在两个入口部分及各个功能板块都设有步行楼梯直通各功能分区,进一步凸显各自功能的独立性。
  4.竖向设计
  由于历史建筑的层高难以达到展厅要求,我们作了以下技术处理:原金城银行结构不变,层高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作为过厅或辅助空间:原金城里建筑群立面不变,展厅部分层高提至4m,可满足一般展厅要求,局部展厅上下两层贯通,使局部展示空间高达8m,可满足展示尺度较大作品的要求。中庭部分高14m,既丰富了美术馆的空间又可满足展示更大的展品的空间要求。
  竖向交通流线分明。人流主要分为观众人流和办公会晤人流两类,设有专用楼梯及电梯,互不干扰,各成体系。货流部分主要通过专用货运电梯,既与展厅部分联系紧密,又与其他部分分离开来,有效保证了藏品的安全性和其他部分的私密性.
  5.立面设计
  该建筑特殊的功能性质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它应有特殊的外观形象。现状保留历史建筑本身立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纪念价值,因此其立面将维持原样,特别是原有南立面为新美术馆的标志性立面(图2)。新增北入口的立面设计成为本次形象设计的重点。根据对现状建筑的揣摩和对国内外各种类型美术馆的研究,我们认为新增建筑必须是现代建筑,但新增建筑必须是传统形象和精神的交汇折射与延续。
  新建北入口在体块造型与材料技术的运用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突出武汉美术馆新建部分的意义所在。在色彩上.提取“灰”――旧建筑本身固有的色彩元素.并将深灰的铝板与浅灰的钢板进行对比:在体形上强调简洁体块的穿插.造型具有雕塑感,使美术馆本身即为一件雕塑作品;在材料上运用钢板、铝板、钢架及玻璃的不同材料的反光带来不同的光影效果.体现其现代感与高科技成分;同时注重立面虚实对比关系,即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用金属与玻璃过渡,力求体现现代建筑的特征。此方案虽造型现代,但在体形体量的塑造上保持与原有建筑及环境之间的融合:北面突出的3层部分层高及檐口高度与旧建筑保持一致,4层报告厅部分后退,檐口高度不超过老金城银行,这样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关系,又使得街道尺度更为亲切。(图12,13)
  
  
  武汉市美术馆的方案设计已经通过有关部门审批,现正在进入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准备阶段。通过这次设计实践,我们在对历史建筑的改造方面获得了很多体会。我们认为对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的关键是为它们寻找合适的用途,即赋予其合适的功能。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只有那些能够被使用的建筑才能被保留下来,即使这种功能不再相同。所谓合适的功能就是那些能够让老街区与老建筑在保持原面貌的同时又可以适应现实生活方式的功能。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法国澳赛博物馆由原来废弃的老火车站改建而成;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赖恩・波特(1sn poter)美术馆是在老城区利用建筑的外墙新建而成;上海美术馆是由20世纪30年代英式风格楼宇改建而成……我们认为城市空间开发应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能否善待城市大量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既有建筑,重视其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潜在复合价值,并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再利用,直接关系到城市空间及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
  作者:宋洁,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建筑师陈韦,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收稿日期:2005年8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1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