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民币国际化:本币互换的重要推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圣楠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的发展壮大,人民币也逐步走上国际舞台,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和服务开始在世界市场上。本文将详述,人民币国际化新的有力推动点――本币互换,以及其具体的实践情况。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本币互换
  一、人民币国际化
  (一)含义与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承担起价格计量、结算及价值贮藏等作用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主要的意义:第一,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本国及境外)成为通货;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二)进程与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开始于2009年,当局推出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工程,中国和外国的很多企业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试点工程在2010年6月和2011年8月经过两次推广,所有的国内、国外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清算。
  到目前为止,2013年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快速增长到16.3%,而试点工程刚开始时,这个数据几乎为零。
  (三)背景与成因。
  试点工程并不是人民币国家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的唯一原因。试点计划给了进出口方选择结算货币的自由,但并不能确保他们选择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事实上,一种货币是否能在国际贸易中充当结算工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付者的可用性和接受方的接受程度。海外进口商如果想在结算中使用人民币,需要通过信用贸易或汇兑获得人民币;另一方面,一个中方进口商只有在对方愿意接受人民币时才可能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和试点工程相配合,中国当局还实施了其他配套措施以增加人民币在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外国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在这点上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这给人民币离岸基金的可用性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及显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本币互换规模及数量不断扩大。人民币结算为互换协议搭建了一个做通贸易的平台,促进货币互换做实。
  在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中,与外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签署双边本币互换,中国央行可以向境外机构与居民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从而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面将对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二、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
  (一)本币互换的运作机制。
  按照参与主体不同,货币互换可以在商业机构间进行,也可以在中央银行间进行。一般而言,央行之间的互换机制是比较简单的,比如A、B两国央行之间要进行双边本币互换,首先是在对方账户系统中互开账户,而后A央行在B央行账户上以A国货币贷记一笔,同时B央行也相应地在A央行的账户上以 B国货币贷记一笔。这样,就实现了A央行将自己的货币借给 B央行的,同时 B央行也将本币借给A央行。中央银行是通过互换提供流动性支持,体现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意愿,并以此增强市场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因此,央行之间的互换被广泛应用在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中,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货币的流动性短缺危机。
  (二)国际间本币互换的实践。
  最早的央行间货币互换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十国集团创建的互惠性货币互换协议。1962年5月,美联储与法国央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联储利用货币互换资金购入其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维护其他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和保持美元币值稳定。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互换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各国为了应对危机,组建了基于多种货币的各种互换网络,分别为美联储网络、欧元网络(包括丹麦、瑞典与挪威向冰岛提供欧元的协议)、瑞士法郎网络与亚洲和拉美网络。
  (三)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
  亚洲的央行货币互换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危机之后,亚洲各国认识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利用自身力量促进地区金融稳定。2000年5月6日,东盟“10+3”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泰国清迈召开会议,达成《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倡议(简称《清迈倡议》),各国间签署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1年,我国人民银行在《清迈倡议》框架下同泰国银行签署了金额为2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人民银行第一次对外签署中央银行间的货币互换协议。随后,又同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国家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由于清迈倡议下动用货币互换条件比较严格,相关货币互换至今没有实际动用过。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业务始于十多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探讨自身的货币互换。2005年,人民银行与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10家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笔为期1年、总金额达6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业务。当然,这属于国内机构间的货币互换。
  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加快了货币互换的步伐。人民银行先后与多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见表1)。中国也逐步扩大双边互换协议的范围,现已扩展至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还体现了对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充当结算工具等。
  中国与多国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也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以人民币为中心的“一对多”的交换、融资、清算系统,如果围绕此建立一个货币交换中心,再在上面建立一个融资资金池,那么这个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互换体系,未来的前景显然可能就是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极,成为国际结算中的重要工具,真正意义上的储备货币。
  中国也是正在慢慢推进这一进程。除了与其他国家乃至更多的经济体签订双边本币协定,扩大中国中央银行与其他经济体央行间人民币的交易,使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他经济体的官方储备货币,我国也正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如发展离岸人民币结算市场,开放境外人民币QFII制度,放松资本账户管制,改进人民币回流机制,使人民币在更高层次上承担投资货币的职能。这些行为都促使其他经济体慢慢自发地将人民币作为汇率安排上的某种“锚”货币,进而成为其他经济体外汇市场的干预货币,让更多的国家与我国进行本币互换,也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74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