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镇景观区域类型的文化驱动研究――以浙江省城镇为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镇空间蕴含的文化因素是城镇的气质所在,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条件。本文通过对城镇文化驱动力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从山水文化、商贸文化和风俗信仰等角度分别解释了浙江不同区域城镇景观类型的形成和变迁,总结了文化驱动力在景观类型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镇景观 区域类型 文化驱动 浙江省
  Abstract : Urban cultural factors among urban space are a temperament of city and spiritual condition.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type and feature of urban culture driving forces, explained the different appearances of urban landscape typ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Zhe jiang, with the angles of natural culture, business culture and downtown culture, moreover, summarized the inuence of culture driving forces on the course of forming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landscape patterns. Based on the mentioned above,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of culture protecting and strengthening was discussed and described.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regional types
  Culture driving forces
  Zhe Jiang province
  景观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自然物质基底的存在,表现为构成景观格局的诸多要素(如建筑、历史街区、城市规划布局等)带有自然环境的地带性特征和实体性特征,而如进行深入分析,景观格局中又包括了某种非物质因素,这种因素不能被人们直接感知,但是对整个城镇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起了潜在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隐藏在物质外貌下的思想内核。目前对景观类型及格局变化多注重景观单元面积等系统本身的变化,本文尝试在区域尺度上进行景观类型格局变化的文化驱动力研究。
  1. 文化驱动力类型综述
  文化在景观类型形成和变化中的驱动作用,由各地城镇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交融所决定。文化驱动的强大根基是城镇景观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工环境中的硬件条件),同时,文化驱动又带着一定的自主性和连续性,在与环境与历史的联系中,文化的认同是归属意识,显示着城镇景观格局与过去的联系和未来的演变方向。
  文化驱动力,既包括表现为物质实体的自然、人工环境中的科技、文化因素,也包括具有相对独立形态的,表现为社会传统的精神和思想驱动力。根据基本文化类型和驱动力分类的综合分析,一般可将文化驱动力归纳为自然环境、宗法制度,商业传统,风水观念,礼乐文化,风俗信仰等六个方面,对于不同地域景观格局来说,文化驱动力的影响作用并不均衡,并且随着历史进程,各影响因素会互相作用、渗透。
  1.1自然环境文化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表现了其对自然环境所具有的适应性和选择性,而这种带有地域原生性的文化因素,又反过来在人们改造自然,改善客观物质环境的过程中打下深深的本地区烙印。
  1.2商业传统文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经济基本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阶段,某一地区居民形成特有的关于从事商业活动的观念和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地区居民经济活动方式的任何转变和创新,始终伴随着这种从商观念,而这种不同从商方式,在造成经济活动内部消化和对外发展的同时,又影响着该地区景观格局对其他地区相关因素的吸纳和包容能力,从而造成了某些地区景观类型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1.3风俗信仰文化
  风俗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种风俗,都产生于某一特定的地区和人群中,由那一特定区域的精神传统孕育而生,所以总是或深或浅地打上这个地区的烙印,折射出该地居民某些内在素质、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而风俗和信仰通过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如传说、习俗等,体现在建筑环境、城镇风貌等实体形态上,就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营造活动。
  2. 浙江城镇景观区域类型演变的文化传承分析城市的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的历史文脉的体现,每个地区每座城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因此,城市与城市所具有的景观应该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研究城市的景观类型,必然需要探求其内在的文化驱动因素。
  2.1山水文化驱动因素
  浙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山地多,平原少,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东部与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为邻,海域广阔。从自然地理角度分类,浙江城镇大致可分为东北海洋、西北平原、西南丘陵、东南山地四种类型,分类的依据来自于环境条件和自然表征的差异。
  2.2商贸文化驱动因素
  今天的浙江经济发展与历史上的民间工商文化传统之间,具有一种清晰的传承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当代浙江经济乃是传统工商经济自然演化的一种结果。根据地域的分异,尽管各地商业活动模式有明显的不同,但具有本地特色的创业活动,影响力往往超出本地城镇范围而影响临近的城镇,而形成了浙南和浙北两大具有地带性特征的商业活动区。
  2.3风俗信仰驱动因素
  浙江城镇文化类型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大体上可归纳为浙西、浙东两种类型。从浙江的历史上看,浙江从唐代始置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两浙”之称由此而来。虽然浙江各地民俗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吴、楚及中原等地区习俗影响而具有复合性特点,其地方性差异表现的更为明显。
  浙西地区以杭嘉湖平原为代表,春秋战国时属吴国,民风喜逐时尚,重实惠求安逸,方言相对“划一”,文化以吴文化为主,文化发展更多具有融合性特征;浙东以东南山区城镇为代表,含宁、绍、台、金、衢、严、处、温八地区,文化延续越文化,民风较为剽悍,勇敢,勤劳,豪爽,方言“多种”化。受外来影响较少,文化地域性特征明显,物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属于自生型文化。
  3. 文化因素在塑造浙江中小城镇景观格局中的作用
  3.1 景观特色的地域性
  在形成城镇景观格局的过程中,以上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为各地城镇景观特色的塑造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以浙江西北部城镇湖州南浔为例,地处水网平原地区,以江南运河及其东若溪支流为中心,在宋以来就形成了较大的市镇规模,为

南浔形成典型的江南城镇奠定了客观现实基础;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延续,使浔商在从商过程中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点,是外向型经济的实践者,而正是伴随着这些商人视野的开阔,使着南浔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又有具有欧洲风格的现代建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城镇景观类型。
  3.2 景观特色的密集性呈现向心式减弱
  一般来说,处在文化特色影响区边缘的城镇,其本地文化的特点往往受相邻地区文化因素干扰而被削弱。越是交通不便利、商贸文化不发达的城镇,其景观格局的完整性保留的越好,特色越明显,景观特色由这些本地文化保留完整的城镇,呈现由内向外逐步削弱的趋势。
  以浙江西南的某些城镇来说,为典型的丘陵型城镇,山水格局地形的阻隔使本地的城镇格局、建筑风貌保存尚好,社会结构较为稳定,民风民俗较为淳朴,呈现典型的浙南风情。而到了山地丘陵边缘的城镇,异质文化群体往往在这些城镇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人口结构和商业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因此,城镇景观风貌既有本地传统的延续,又不可避免的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和外来文化的混杂而显得多元。
  3.3 景观塑造过程的历时性
  城市与文化总是同生同长的,城镇每一次每个局部的景观塑造,其背后由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与历史背景左右着,因此,文化的每次融合和进步,都会带来城镇景观的变化。我们现在看见的城镇景观,也仅仅是整个历史变化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断,虽然这一片断,与以前的所有历史有着前后相继前因后果的关系。社会文化的变化、发展不会停止,城镇景观格局的演变也不会停止。
  浙东城市如温州、浙中城镇如义乌,在本地商人“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大批外来定居的商务人士。这种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人口构成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本地原有淳朴、厚重的风俗文化特征。为了满足外来人士的需要,逐渐出现了功能性的建筑及建筑群,如教堂等,致使城镇景观风俗混杂,崇尚殊异,而这种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4. 提高城镇文化驱动力的策略与建议
  社会的迅速发展,一种过度的整合与趋同冲击着传统的宗教、姻亲群体,血缘――地缘文化对物质环境的驱动作用,正在逐渐被抹去个性化的传统尺度。经济利益驱动下,国际式带来了城镇风貌的雷同,文化因素的驱动作用日益同历史割裂,这个特殊尺度的作用被悄悄忽视。因此,如何保护人类习俗中的恒常性因素,使历史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使有浙江各地特质的城镇景观风貌和乡土景观格局得以保存,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问题。
  4.1 维护城镇山水格局的完整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对历史城镇景观保护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环境中的精神价值。维持城镇原有山水景观格局,维持城镇景观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塑造各具特色的浙江中小城镇形象。
  4.2 保持城镇文化景观格局的动态开放性。
  使城镇景观的传统和现实相互协调,有合并生存的理由,就必须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对传统进行有选择的继承,使推动城镇景观格局塑造的古老文化和优秀传统能够在现代文明的胚胎中健康生长,同时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同世界社会、文化进行横向联系,吸收一切好的可以利用的因素,不断丰富和提升城镇文化景观的品质。
  4.3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保护城镇景观的无形资产。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城镇居民的情感。保留浙江各地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使人们在塑造城镇景观过程中始终不会丢弃城镇最本质的特色。因此,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城镇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维持浙江中小城镇历史文脉完整,塑造有时代特色的城镇文化景观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恩涌,李贵才,黄石鼎.文化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 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6(2):1~8
  [3] 王煦柽.文化地理学[M].见:李旭旦.人文地理学概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 4 ]
  钱 智 . 吴 文 化 区 域 系 统 的 初 步 研 究 [ J ] . 地 理 学报,1998,53(2):123~131
  [5] 谢大伟.试论浙江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开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5):43~46
  作者简介:
  曹锦震(1977- ),男,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工程硕士,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所长,注册规划师
  李雯莉(1982- ),女,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硕士,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4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