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农民工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城市居住空间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发展。本文基于城市社会学理论,结合武汉市居民居住空间相关调研数据,具体分析农民工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的原因及结果。最后回归规划思考,提出应重视改善农民工居住空间,缓解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
  【关键词】农民工;居住空间分异;
  
  居住空间分异,以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解释,即因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相对集聚的居住区。1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城市中各种新型住宅区纷纷涌现,住区类型也呈多元化发展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也日益突出。
  1 农民工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的原因
  1976年以来,随着人口管理制度和调控制度的变化,我国出现了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来看,人口迁移对形成大城市的空间格局, 尤其是居住空间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对城市造成巨大冲击,城市居住空间也在此影响下迅速膨胀。更由于农民工的特殊文化背景,导致了其在城市中的居住空间与城市原住民的隔离,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深究农民工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的原因,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1 以“乡缘”与“业缘”关系的集中聚居
  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打工,面对城市的新环境及生存压力,农民工在城市主要以“乡缘”关系、“业缘”关系聚集。他们的居住空间主要以省籍、乡籍分为不同组团,例如某些城市的“新疆村”、“河南村”等;又如以职业聚集的居住空间,“服装一条街”、“五金一条街”等。3这样的聚居方式使农民工居住空间从整个城市居住空间割裂出来,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本身就存在的分异,如由于收入水平、文化层次导致的居住空间分异。
  1.2 生存成本决定的边缘化聚居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空间资源稀缺,城市中心被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中产阶级占据。而农民工进入城市由于其务工需要往往选择离工业区较近的地区居住,其次由于自身价值观决定了民工对生存环境没有过高要求,于是农民工往往栖居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城郊空间。政府和市场通过提供不同的居住空间来满足以上两种需求:中心区为高档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而在郊区以及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往往聚居于城中村或者廉价的经济适用房。农民工的边缘化的聚居直接导致居住空间扩张的同时伴随中心与边缘的分异。
  1.3 空间配置的阶级导向
  在中国城市中心依旧保持有活力,原有的中心区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污染较重的工业迁至郊区,而向心性很强的商业、金融业、办公业等第三产业集聚在中心区,加强了中心区的城市现代化功能。中心区是中产阶级的首选,而农民工作为一般工薪阶层与中产阶级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在城市居住空间方面表现为中产阶级占据中心城市高档居住空间而农民工和其他一般工薪阶层迁出到城市边缘空间。城市中心空间成为CBD、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高档住区的聚集地,而城市边缘区则成为低档住宅甚至城中村的聚集地。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企业化,城市经营和市场经济挂钩,中产阶级的意志通过各种经营手段无形中转移给政府,政府通过提供不同等级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加剧了中心与边缘居住空间的分异。
  2 农民工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的具体表现
  2.1 居住水平差距拉大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聚居表现为“自下而上的自发聚居”及“自上而下的统一安置”。前者以乡缘、业缘为关系纽带,表现为边缘社区、城中村及靠近工业区的聚居形式;后者则由政府组织,表现为简易安置、集中安置。但是无论是自发聚居还是统一安置,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水平极大的落后于城市平均水平。
  2.2 社区阶层分化明显
  居民的来源、职业构成、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不同类型住区内存在较大差异, 形成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化倾向。作为靠近市中心的高价商品房,居民多为有较高收入的购房者。而在建成年代较早的城市旧住区, 往往因年代久远导致该种住区内居民职业差别较大,部分农民工亦租住在该类小区中。边缘及动迁安置小区往往邻近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较为复杂,除从城市外迁的居民外还有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民工。随着有经济能力的住户向城市中心迁移,边缘地区即慢慢沦为低收入阶级的聚集地。
  社区阶层分化的另一表现即为不同阶级人群的聚居,据调查显示,专业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偏向选择中上层人士作为邻里;公务员及公司职员偏向选择中层人士为邻里;一般工人偏向选择普通工薪阶层人士为邻里。(表1)
  2.3 居民价值取向差异
  不同类型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同, 导致居民对邻里交往和参与住区活动的意愿也不相同, 表现为传统居住模式的交往密切与新兴高档住区人情淡漠倾向。这是由于农民工居住的社区空间狭小,住宅功能不完善,增加了居民之间的接触机会,客观条件造成了邻里关系亲切;而新兴高档住区由于设施配备完善,邻里之间接触机会较少造成邻里关系冷漠。此外,由于农民工作为普通工薪阶层,生活节奏稳定,闲暇生活丰富, 邻里交往活动相对较多。中产阶层由于竞争压力大、业余时间缺乏, 其隐私意识和封闭心态增强, 往往忽视和逃避邻里交往活动。
  3 由居住空间分异引起的规划思考
  3.1 农民工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根据笔者调研的几个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住区所收集资料显示,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宅以租住为主。且大部分租住房屋属于小产权房,没有到相关部门登记,无相关安全保障。且住区内治安问题突出,常发生失窃、邻里间打闹等事件,据调查70%居民认为该住区不安全。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以及农民工无力承担租房带来的经济压力,住区内房屋违章搭建现象严重,且绝大部分农民工混居在这些违章房屋内。以上种种客观问题导致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恶化,且落后于城市其他阶级的居住水平。
  3.2 规划的思考
  农民工大量迁徙进城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导致居住空间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居住空间的分异正说明了居民居住条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规划必须承认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并根据不同阶层人群的需求改善其居住环境。
  农民工作为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第一代“新城市人”对城市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但是碍于经济压力、自身素质、谋生手段等问题,使其对正常的城市生活望而却步,需要规划来帮助这些可爱的“新城市人”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对于农民工群体,其最关注的是住区的治安、物质环境、公共设施等问题,因此规划需要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以此来缩小各社区间外部环境的差异;重视物质环境的改善及社区文化的营造,创造安全可靠的生活空间,多样化的交往空间;强化住区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的时代,规划从业人员的职责就是尽规划之所能,某新城市人之幸福。
  参考文献:
  [1]万勇,王玲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J].城市问题. 2003,6.76-77.
  [2]张庭伟.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7,2001,8-9
  [3]刘海泳, 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地理科学.1999,19(6).497-498.
  [4]罗人朝,王德.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C].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6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