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知己千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娜

  蔡锷与小凤仙的这份情更多是一种乱世逢际的共鸣,而非世俗眼中的情爱罢。
  在非电子时代,情感的传递渠道似乎略显单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面对面是一种,明月千里寄相思的鸿雁传书是一种,隔空送暖、异域传联又是一种。总之归纳起来,思念与遗憾终究是相思之苦的主基调,千余年里概莫能外。
  蔡锷与小凤仙就是这样的一对。两人的相逢,继而成为知己,都是在大时代的鸿影之下,有着时代的偶然,亦有着二人真性情的必然。在他们相逢恨晚且逢际寥寥的短暂里间里,就只有两幅楹联予以佐证。
  “不信美人终薄命;古来侠女出风尘。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这是蔡锷赠予小凤仙的。
  从一些野史正册的角落拾遗,大致可以勾勒出蔡锷与小凤仙的只人片影。
  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护国战争之后,蔡锷被诱进京师被软禁跟班。此后还被封为“始威将军”,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骁勇的蔡松坡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之余便到八大胡同散心,与小凤仙的偶遇就是在这里。
  那时的蔡锷是33岁,整整大小凤仙18岁。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一个正统的民国将军何以爱上一个风尘女子?这种逻辑被后人百般推敲,但始终没有能让人信服的结论。
  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无外乎二者身份之悬殊。所以,当将军蔡锷抛却世俗的看法对一个风尘女子极尽赞扬与爱恋之后,后者的回馈也自然是炽热而真挚的。当蔡锷远遁东洋之时,小凤仙冒死掩护,遂有了后来有关二人的千古奇谭。
  遗憾的是,蔡锷因时际所迫而东去之后,并没有来一次凯旋而归,重整旧山河。
  临去之前,其实蔡松坡的病已加重,仅仅一年之后(1916年)的11月8日上午,蔡锷便病逝于日本福冈,时年34岁。在遗嘱中,蔡锷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英年早逝,赢得生前身后名。对于蔡锷而言,此生的确是良多遗憾。故土一别音信杳杳,独自东去,病入膏肓,竟致撒手西归。在蔡锷身后,记者史一面铭记这位年仅34岁便身消体陨的护国将军的丰功伟绩,另一面则为他的风流韵事而津津乐道。
  据言蔡锷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复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蔡锷逝世后,曾在中央公园进行公祭。小凤仙闻讯后身披黑纱送上了挽联:
  九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从君正扶摇、萍水一梦和自卑沦落、赢得知己等字眼来看,小凤仙对于蔡锷的情感并非是孤注一掷式地寄托。二人更多的,或是因偶然相逢而产生的惺惺相惜之后的“知己”之情,而非世俗眼中的情爱罢。
  当然,这不影响后人将这份情感进行惟一和圆满式的改编。一百个人口中,就有一百个小凤仙,乱世佳人和倾城之恋总是在所难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青云搜索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以及《建党伟业》中蔡锷的一句“已许国不能许卿”,似乎将这份露水相逢的情感给“高大上”化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69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