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资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已突破6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低廉的劳动力以及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至2005年累计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6224.26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7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FDI接受国,在全球位居第四,2006年流入中国的FDI为7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一、利用外资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一)外资对国民经济(GDP)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1984年到2005年我国FDI与GDP数据显示(表1),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人均GDP的增长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FDI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1984年我国GDP为7171.0亿元,2005年达到183084.8亿元,是1984年的25.5倍,GDP增长需要国内经济资源的配套供应,作为要素中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增长迅速,由1984年的14.19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603.30亿美元,除了1996年和1997年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其拉动效应基本保持在10%以上。
  
  (二)外资集中的工业领域对中国工业增长的贡献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GDP年均9.8%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1.9个百分点来自利用外资的贡献。从表2(我国从1998年开始才采用三资企业统计口径)中可以看出,在工业总产值中,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24.74%提高到2005年的31.74%。从1998年以来,我国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上升,1998-2005年平均占工业总产值的28.96%,即我国工业总产值中每100元中就有28.96元由三资企业创造的,外资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较大。
  
  (三)外资对中国不同产业增长的贡献
  2003年及2005年外资企业与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比较显示,外资资产总额最高的十个工业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如表3所示:
  这十行业中,2003年外资资产平均占行业总资产的31.45%,2005年达到34.23%,2003年外资总产值达到行业总产值的34.17%,2005年则达到35.14%。无论从资产还是工业产值看,外资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外资资产从整体上比内资质量好,对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贡献也比较大。
  
  (四)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985―1999年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进入通过增加资本形成、扩大出口和创造就业等途径,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提高了该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市场的容量,并有利于改善外部条件,产生集聚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这样,就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一种区域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同样,从1999-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来看(如表4),东部地区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但从2004年开始,外商投资出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逐步上升,西部廉价的劳动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独特优势是吸引外资进入的主要因素,也逐步形成外资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循环累积效应。
  
  (五)外资对我国工业产出效率的影响
  无论对跨国公司还是对东道国来说,国际资本流动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我国的产值/资产比率,即每元资产能产出的工业总产值,最直接地表示出投资的产出效率。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三资企业的产值/资产比值明显优于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2002年及以后,三资企业的产值与资产之比超过了1,表明其资产形成质量高于我国工业整体资产质量,带动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管是从带动经济增长的总量还是从增长方式上看,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胜一筹。
  
  二、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对三次产业分布的直接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几个阶段,1970年前我国农业产值居首位,从1970-1984年,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我国产业结构为“二一三”结构,1985至今,我国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从1979年进入探索阶段,但此部分数据较难获得。表6是我国三次产业在我国产值和当年外资投资比例变化情况。
  从1990年连续性的数据开始,外资在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布呈反向且接近于对称的变化。降低第三产业的进入障碍等方式引导跨国公司投向第三产业,则使投资于第二产业的比例相对降低,降低我国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主导地位,提高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数据中反映出外商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加大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对我国第二产业比值的助长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
  外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以2003年统计数据说明,这四大产业的实际投资额分别为523560亿美元、316095亿美元、111604亿美元、86737亿美元,分别占第三产业投资额的39.29%、23.72%、8.38%、6.51%。这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配套系数较大,有利于整体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影响
  
  工业是我国对外资开放较早、开放领域较宽的产业,也是吸收外资最多的产业。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621.01亿美元。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明显高于其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0477.4亿元,其中投向工业的比重为39.4%,金额为27776.5亿元;同年工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为446.9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698.98亿元,由此计算,外商直接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3.32%,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7.12%。
  截至2004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94%、68.27%和29.79%(表7)。外商投资的这种产业流向与中国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一致。
  
  三、调整利用外资战略 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端正一个政绩观
  
  切实调整和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尤其是某些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绩观”。客观地讲,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外资的重点在于解决资金不足、促进中国经济体制转变等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利用外资战略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我们利用外资的重点将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展开,摒弃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招商引资做法,特别是某些地方政府应当端正利用外资的政绩观,把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投资环境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切实调整和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应当按照WTO多边规则和我国的承诺,废除或修改与这些规则、承诺相抵触的贸易与投资制度和政策,充分利用多边框架下能够享有的制度与政策自主安排空间,构筑有效的产业保护和经济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与国内市场开放以及贸易投资活动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行国民待遇原则,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二)调整两个结构:一个是产业结构,一个是地区结构
  
  
  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来看,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继续深化服务业的改革,为新兴产业创造市场需求。必要时,给予跨国外包企业一定的扶持政策,扩大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规模、深度和方式,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抓住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跨国转移的新机遇,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加快出台新的外资产业投资指南,应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向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经营环节发展,加强国内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提升在华外资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从而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平衡我国的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支持外资继续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实行产业优化升级的管理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可以分步骤、分产业、分地区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比如,鼓励东部地区现有的一些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再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考虑重新给予优惠政策。可以将利用外资政策的产业倾斜和地区倾斜有效结合起来,按照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产业管理条例和新的准入要求,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限期达到产业管理要求,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在增长方式转换的基础上,并使外资企业成为节约型经济的排头兵。
  
  
  (三)并举两种资本资源:一种是外国资本资源,一种是国内资本资源
  对外资和内资一视同仁,在招商过程中,应当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民族产业的发展,保护国内矿产和能源等资源的有序开发,注重环境保护,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外资引进方面,主要通过逐步开放资本市场,促进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国有企业的改造,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理,完善产权交易制度,为外资参与国内企业的跨国兼并、重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
  对于内资,在重视国有企业资源利用的同时,关注民营资本对我国经济的投资作用。由于近几年国内储蓄率高于投资率,金融机构资金相对充裕,应当鼓励国内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投资,扩大对国内产业的支持力度。
  
  (四)并重两个市场:一个是国际市场,一个是国内市场
  从出口角度来看,我国沿海一些地区,由于土地、劳动要素价格上升,相对比较密集地使用资本和技术的有利条件正在形成,有可能率先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仍然要充分利用劳动力供给的优势,仍然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做文章。
  从进口角度来看,在关注生产性投入设备和原材料等进口的同时,适当考虑引进某些中高档消费品,积极引导国内消费,促进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刺激国内市场消费。
  从投融资角度来看,重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借壳等方式到海外上市或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进行融资。重点扶植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获得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保证,享受专利技术所有权,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和增强国际化人才的培育能力等。
  
  (五)齐抓两种投资方式:一种是直接投资方式,一种是间接投资方式
  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例近33%,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18倍。加入WTO以后,外资政策进一步放宽,允许外商间接投资的方式增加了。而从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来看,跨国公司投资主要以跨国并购为主,所以,今后坚持以直接投资和长期借贷资本为主的外资结构,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稳,重点要防止跨国公司对我国核心产业形成垄断,保护民族产品的品牌发展。此外,要努力培育、完善和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有限度地向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国内股票市场,允许外资并购某些竞争性行业企业的股权,分析允许中外合资、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的可行性,关注跨国并购所引发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弥补我们在法规法律体系上的缺陷,为吸引各种投资方式创造有利条件,重点要防范频繁的资本外逃对正常投资和贸易活动带来的冲击,防止投机资本的操作和游资的非正规流动,维护我国金融监管的完整性,保证金融秩序的安全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参考文献
  WTO: World Trade Report 2000-2005.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200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商务部:有关外资统计报告,相关年份。
  王洛林:《2003-2004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江小涓等著:《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裴长洪:《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开放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报告集,2006年10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5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