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奇特的耀州窑香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汉东

  这尊宋耀州窑香炉造型奇特,高不过5厘米,直径10厘米,炉沿为厚唇,唇宽2.5厘米,自然下垂,炉口边沿处还留下一道醒目的圈纹,打破了青釉单色瓷沉闷的感觉,将炉面点缀得充满生气和活力,炉口内直径5厘米,深度3.5厘米。内为露胎,瓷土比较细腻,清晰的螺旋纹跃入眼帘,采用的是传统的轮制工艺。施青釉均匀,无积釉的现象。长短一致的五足留有印花痕迹,十分巧妙地排列在炉身四周,间隔距离完全相等。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北宋鼎盛,衰败于明代中期,历时800余年。主要产品有唐三彩、白瓷、天青釉瓷、刻花印花青瓷等几十个品种,可谓姿态万千,秀丽淡雅,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如今的遗址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宽约两公里,蜿蜒分布在漆水河两岸,一条现代化的南北高速公路从漆水河旁穿过。史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
  
  耀州窑显然受到江南越窑的影响,因此不少专家将其列入青瓷系决非偶然。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指出:“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瓷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 山阴人陆放翁对家乡生产的越瓷青瓷比较熟悉,他又在西北度过了9年的军旅生涯,他的记叙比较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一是说明耀州窑受到越瓷青瓷的影响;二是质地粗朴,胎体厚笨,耐用程度明显要比薄胎瓷要好,所以饭店酒楼都愿意用它。在我看来,这也许与西北汉子粗犷的性格有关,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西北雄风,如今依旧。这也表明耀州窑到南宋时期已走下坡路了。
  在南方越窑青瓷江河日下之时,越窑工匠为了生计走南闯北,将精湛的工艺技术带到北方的耀州和南方的龙泉,从此南北青瓷遥相呼应,争奇斗妍,成为中国瓷业之不朽盛事。耀州窑制造青瓷决非偶然,唐朝的耀州窑也烧制白瓷,但在“北白”的一统天下里,比较逊色,因为当地瓷土的特点是含铁量较高,白瓷不白,需上化妆土,还是乳白色的,产品缺少竞争的优势。但是反过来生产青瓷,这里的瓷土有了优势,这真是大自然的造化。
  耀州窑以烧造民用生活品为主,也不乏精品佳作,故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还有专供宫廷使用的。青瓷所采用的刻花装饰,于北宋中期进入全盛时期。其他窑口刻花是用竹片为工具,在没有干透的胎上刻制的,而耀州窑纹饰采用经铁刀刻、旁刀剔两次刻成,刀锋过处,无比犀利、锋锐、圆活与自然,流畅生动,更无拖泥带水,视觉上极具立体感。装饰刻花刚劲有力,纹饰深浅分明,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从鉴赏角度看:耀州窑宋代花纹发展变化较大,早期器面刻画系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97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