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经济提高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是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以“科学管理”为项目管理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工程 管理体质 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单位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
  建设单位是投资主体,对工程质量负有最终责任。在买方市场情形下,即使是大型工程建设单位,管理不规范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部分建设单位在招标工作中弄虚作假,不遵守定额规定,随意压价;部分建设单位现场代表不懂建设程序,随意干涉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作;部分建设单位不按规定支付进度款,工程完工后故意拖延结算日期;部分建设单位为降低投资,甚至运用经济手段,强迫或暗示监理及施工单位放宽质量控制门槛,为日后埋下隐患。这些现象的存在,部分原因在于个别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不熟悉建设程序,甚至存在“我投资当然一切由我说了算”的错误观念
  作为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目前质监机构设置偏少,配备的人员也不足。另外,许多质监机构受经费限制,专业工具缺乏,甚至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结果建设阶段质监抽查力度不够,验收工作也流于形式,失去了质监工作的本来意义。大型工程工艺复杂,分包单位多,质监抽查工作显的尤为重要,但目前质监部门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大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需要。建议针对大型工程特点,增设现场质监机构(可参考监理单位模式,实行注册制和招投标制)。与监理单位不同,现场质监机构费用来自于政府转移支付(开工前由建设单位交纳)。这样既加强了建设阶段的质量监督,有利于减少工程质量事故,同时也解决了监理单位仲裁能力不足的问题。 1.3职业培训力度不够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众多,但劳动者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技术水平不高,只能从事简单劳动。随着社会发展,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靠雇佣低素质劳动者来降低建设成本的做法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便成为增强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路径
  2.1加大政府工程管理职能的调整力度与创新步伐。
  在我国,政府在国家工程管理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两个最为基本的: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础规则,政府应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应该在产业科技发展中起引导作用。
  2.2重视并充分利用与挖掘社会与企业在工程管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应该挖掘及利用这些由科学家和工程师所组成的各类工程管理技术协会及其企业、高校等,给予他们更多、更充分的自主权及发展空间,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重要职能及作用,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3打破旧有体制,积极加大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工程管理的研究自由度太少,缺乏自主权,或受机制体制的约束与某些行政化思想的影响,导致工程管理自由的思想缺乏基础,因此这并不利于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当前我国工程管理技术管理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管理体制的研究策略
  3.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要注重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发挥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建立以企业法人为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各级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内审和管理、监督专家队伍。作为项目层次的管理层项目经理部对公司又是执行层,要在对公司质量方针目标提供保证的同时还要依据合同对建设业主提供保证。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专职质量检查员、工长、施工队检查员、班组长及其兼职质量检查员组成的质量管理、控制网络,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
  3.2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在建筑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 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 3.3加强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情况是不断变动的,材料采购、设计变更等类似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施工进度计划及质量管理应避免出现模式化倾向,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动态调整、安排,针对工程项目具体特征以及诸方面质量影响要素,及时有效地将工程质量事后验收措施转向事前控制、预防为主的工序质量控制措施,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工程质量问题,避免造成返工及资金、建材的不必要损耗。 3.4加强竣工验收工作
  工程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的最后一步,我们不断完善和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控制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顺利的通过工程验收,这也是全面考察投资效益、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步骤。在工程竣工时,建设、监理单位应会同承建单位对工程进行竣工初验收,再组织有关的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及政府相关建设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质量验收规程、设计图纸及相关变更等进行竣工验收,检查对工程技术资料、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合格证明和分部分项验收记录等。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要立即进行整改,直到合格为止,然后组织质检部门验收。
  四、管理模式的研究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指将管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确保其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用应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国际惯例,并能促进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工程项目参与方都有自己的项目管理方式,但影响工程项目进展和效益的主要是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方式。
  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模式业主在委托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全服务。但是国内很多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停留在“照搬照抄原文”和“需要时才使用”的阶段,没有全面认识该合同条件中使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技巧,真正体会该合同中蕴含的项目管理思想。在我国建筑行业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的背景下,正确理解和认识此类项目管理模式技巧和思想,并在它们引入公司的日常管理,使其成为公司组织和管理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建设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符合建筑业社会化大生产和建筑施工的特点,适应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并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管理体制研究背景的描述,对管理体制及其模式内容进行讨论,对于创新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有明确合理解决方式,更要在实践中体现创新的必要性,同时把先进的思想融合在管理体制中来,达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邵义军.施工单位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2010,27(8):31~33
  [2]周云兰.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单位行政管理的优越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8(5):6~7
  [3]王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模式的具体内容[J].建筑经济研究.2011,13(10):55~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052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