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杠杆收购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海婷

  【摘要】随着我国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的不断加强,我国发展杠杆收购的条件逐步成熟。随着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研究杠杆收购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可行性,具有现实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杠杆收购 企业并购 应用研究 吉利收购沃尔沃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杠杆收购起源于美国,引领了国际上第四次并购浪潮。杠杆收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中国的发展却缓慢且困难重重,根源是我国的经济背景和杠杆收购需要大量融资。近年来,在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杠杆收购的条件逐步成熟。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进行杠杆收购的优劣势的分析,探讨其在我国企业中未来应用的前景;分析杠杆收购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以及其抉择。提出杠杆收购在我国企业具体应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2)研究意义。杠杆收购这种经济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西文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变化的因素影响,还与收购专家不断创新相关联,由此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而创造价值。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杠杆收购在企业并购中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
  杠杆收购的主体一般是专业的金融投资公司,投资公司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是以合适的价钱买下公司,通过经营使公司增值,并通过财务杠杆增加投资收益。通常投资公司只出小部分的钱,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抵押借款、机构借款和发行垃圾债券。
  (二)杠杆收购特征
  (1)融资结构-高负债性。杠杆收购的主要特点就是举债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到并购活动能否顺利完成,而且对优势企业和目标公司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2)收购风险-高风险。信息风险。信息风险是指收购方在并购活动中可能存在严重的信息流不均匀、不流畅和不对称的风险。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都有可能导致决策错误。运营风险。收购方在收购后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
  (3)收购利润-高收益性。杠杆收购中“倒金字塔”的融资结构是有其优越性的。
  三、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分析
  (一)对收购双方背景介绍
  (1)收购方:吉利。吉利,是一汽车品牌。其使命定位在: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吉利汽车以“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联横、全面领先”的发展战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运用定位理论,明确自身阶段性任务,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以消费者需求,以发展我国汽车产业为定位。
  (2)被收购方:沃尔沃。沃尔沃(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曾译为富豪。该品牌于1927年在瑞典哥德堡创建,主要提供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应用驱动系统以及航空发动机元器件;以及金融和售后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收购前的沃尔沃,安全是个永恒持久的追求,他的品牌种不自然的蕴含着一种精英、品味、顾家的感觉。
  (二)案例分析
  (1)吉利收购沃尔沃前景。吉利战略转型对技术与品牌的渴求;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方式。
  (2)吉利收购沃尔沃条件。资金条件-运用杠杆收购进行集资。吉利收购沃尔沃,李书福是认真的,无论是融资方案,还是对核心技术的技巧性的处理,李书福都赢得了本来充满敌意的对方的信赖和认可。管理层态度。在沃尔沃品牌的“血统”上,李书福表现出了对对方相当的尊重,其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照顾了瑞典人的自尊,平息了担忧。
  (三)影响分析
  在吉利集团收购前后的指标数据:基本每股收益由0.22元/每股降至0.13元/每股。体现出股东每持有一股权益所能获得的利润降低,进而说明企业盈利能力降低。摊薄每股收益与毛利率基本持平。总资产收益率由5.71%升至7.87%,体现了企业的总资产为股东创造收益的能力上升,体现了资产获利能力上升。净资产收益率由17.06%升至22.34%,上升约5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盈利能力有一定程度上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小幅上升,说明企业的流动资产与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所覆盖的流动负债的比率有所上升,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增强,即短期偿债能力增强。。
  总体来说,吉利在收购了沃尔沃后的较短时间里的财务指标是有这变化的。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增强,但是营运能力在下降,这与收购后的企业内外部调整有着莫大关联。
  (四)案例小结
  吉利与沃尔沃属于不同层次的汽车企业,沃尔沃拥有当下国际车坛“全球化”水平最高的管理团队以及高端的品牌和技术,而吉利作为一家长期生产低端车型的私营企业,无论在产品制造能力、品牌管理还是运营经验等方面均与被并购方沃尔沃存在较大差距。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吉利借助强势的资本成功并购了沃尔沃,而并购交易的完成是并购开始的第一步,交易完成后的整合过程往往非常漫长。衡量企业并购是否成功,并非仅关注并购交易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还应重点关注完成交易之后数年内是否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平稳运行并实现赢利。这场被业界惊呼“蛇吞象”的并购中隐含的后续整合运营风险对并购企业吉利而言无疑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王苏生.邓运盛.美国杠杆收购的融资结构变迁[N].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路阳.融资并购[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美]戴维.皮尔格(David Pilger )杠杆收购入门精要[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379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