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新男

  [提要] 本文首先从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与分类等方面做简要阐述,然后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分析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借鉴国外对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成功经验,与当今企业实际相结合,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竞争能力;成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内部审计风险绝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
  2、普遍性。在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与预期有差错的偏差,任何一个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结果报告。所以,审计风险普遍存在,无法避免。
  3、可控性。虽然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但只要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完善的审计程序、方法,帮助管理人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使风险降至低点,增加企业价值,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潜在性。审计风险的发生是以审计责任的存在为前提,这决定了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潜在性。只有当内部审计结论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成为现实并承担严重后果时,内部审计才转变为实在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分类。内部审计风险的分类标准,目前在用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根据风险是否可控进行分类;根据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不同分类。
  1、按审计风险能否控制。(1)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检查风险就是可控风险;(2)不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原因产生的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2、根据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不同。(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与内部控制无关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和各账户余额或某项业务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也就是因为被审计单位本身会计工作不完善而有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例如,有些企业不重视会计制度,导致了审计人员对会计记录的利用困难;(2)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相对应,控制风险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不能较好的控制内部活动,无法及时发现账户错误或者员工的舞弊行为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在有些情况下,即使审计人员已经确认内部控制薄弱,但是他们提出的审计建议能否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3)检查风险。检查风险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所能审查的范围有限,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账户余额和业务细节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后,仍然未能发现差错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为企业增加价值。
  二、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原因
  1、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人员,又是组织经营活动的参与者,前者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后者要维护组织和个人的利益,二者极易发生冲突。而且审计事项涉及外单位时,往往敷衍了事,当涉及本单位时,又因为种种原因制约回避原则,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有限的,影响了内部审计独立性,这就为审计风险留下了重大隐患。
  2、内部审计方法不够完善。首先,内部审计方法主要采用抽样调查,以样本的特点估计整体的情况。样本与总体之间必然存在差距,这就导致了审计结果的偏差,并且无法消除偏差;其次,因为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有可能忽略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的审计程序,这也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出错,带来审计风险;再次,现阶段的内部审计一般都采用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方法,该方法的特点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过度依赖,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风险。
  3、内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审计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内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内部审计风险高低的主要因素。而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这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结果。
  4、内部审计主体的风险意识不强。内部审计可利用的资源有限,且审计任务繁重,再加上内部审计部门业绩评价标准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常常是重完成、轻风险,重成绩、轻处理。如果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只把审计当作是一种核实财务数据的程序,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从主观上缺乏对问题查处的动力,就会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审计事项,对重大错误或舞弊现象就容易忽略,未能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把内部审计变成一种程序,导致发表与事实相反的审计报告,产生审计风险。
  (二)客观原因
  1、我国的审计模式还比较落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接轨,但是我国内部审计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审计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虽然都存在审计失败等案例,但是国外一些企业在风险导向审计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完善其内部审计方法,逐步形成并完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我国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2、缺乏相关的法规来规范内部审计的行为标准。国家对于审计的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但是这些法规基本上是针对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则是为社会审计服务的,对于内部审计,目前只有先前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法律层次明显较低。内部审计法律不健全,或出现空白,使得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没有一个判断的依据和标准。内部审计对某些经济事项是否合规的判断就越困难,这导致了一些经济行为难以依法定性,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对象变得日益复杂和审计范围的拓展。现阶段的内部审计范围不再局限于对被审计单位目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研究和评价,还要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对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报告,但是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不确定性给内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业务拓展范围越大,内部审计承担的责任就越多,从而承担的审计风险就越大。所以,我们应当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具体措施
  (一)合理设置现代化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想要保持独立性,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先决条件。首先,应建立从行政上隶属于公司监事会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内审人员对监事会负责,不受制于董事会或经理层,独立行使其职权;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实行回避制度或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等以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经费和管理都必须与被审计部门独立,不受股东、董事会的制约和控制,以充分证明它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最后,内部审计应该在审计精神上保持独立,不被外界的利益所诱惑,要以铁面无私、公正的态度去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遵守职业道德,做出公正的专业判断。
  (二)加快内部审计法制建设。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是内部审计实行的基准,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是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措施。首先,国家可以颁布与国家审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社会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法》相类似的《内部审计师法》,给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其次,修改《审计法》中的内部审计条款,加强内部审计的企业性,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再次,在《证券法》、《公司法》和相关法律中增加有利于确立内部审计地位的规定;最后,完善地方法规及职业道德规范等,通过建立科学、具体的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设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对法规中存在的漏洞和相互矛盾之处做明确规定,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内部审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
  (三)采取以风险为导向的新型审计模式。我国的内部审计应该尽快实现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所谓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签证和咨询活动。风险基础内部审计方法主要运用分析性符合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要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得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四)定制周密审计计划,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周密的审计计划,是审计成功的基石,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改进内部审计计划是审计成功的有力保证。开展内审公正,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有一套完整、正确的审计方案,这样审计过程中才会减少出现问题的可能,降低内部审计风险。首先,在开展内部审计前,应当充分了解审计事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在内部审计目的确定的情况下,确定要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其次,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对内控的初步评价为依据,认真分析该单位在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估,并制定周密审计计划;最后,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配备审计力量,明确工作责任,做到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在审计方案周密制定之后,就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实施审计。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发出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送达审计决定等,每一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达到环环相扣,不漏不乱。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内部审计是由人来操作的,内部审计风险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审计质量的问题,而作为内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决定审计质量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也是审计者本人。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才能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一是提高聘用内审人员的门槛。现阶段,我国企业等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普遍偏低,这对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造成很大不便,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应当要严格把关,考虑聘请较高学历的人员,确保人员基本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内审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有互补性,包括财务会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计算机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具有各方面专长的专业人员;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应当注重对其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二是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单一的内部审计专业很难有效地展开工作,内审人员应当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不但要懂财务,而且要学法律、熟悉税收制度、会应用计算机完成现代化工作等。针对以上需求,就需要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使其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要引导内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可以多多鼓励内审人员参与CIA考试,在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中充实完善自己。三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公正廉洁的职业精神是内审人员提出公正评价和建议的基础。我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第2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做到正直、独立、客观和勤勉。所以,要树立审计人员的廉洁审计、实事求是、爱岗敬业精神,不为权力所折,不为钱财所动,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觉接受其他部门的监督,做到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
  四、小结
  保证内部审计的真实、合法,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组织内部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的机制,这样就能减少内部审计的风险。然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比较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和防范不能将风险降至为零,但通过各方的努力,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化解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春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7.
  [2]张惠玲,郭晋,陈建勇.美国银行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金融,2016.9.
  [3]郭永平.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会计师,201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592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