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凡柱 赵莉

  摘 要: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体,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经济学角度来讲,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有“推”和“拉”两种路径。“推”效应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拉动效应主要表现在高校消费和就业岗位创造方面。为了增进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高校和地方可以采取政产学研等多种合作模式,加快高校与地方合作平台建设。
  关键词:高校;地方经济;推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35-02
  一、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与20世纪60年代创立,开辟了人类生产力研究的新领域。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管理能力。人力资本存在区别于传统资本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式有别于传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在两个方面改变了资本的经济作用。该理论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人的劳动能力的集合,建立了相应的测度模型,是教育基础论的主要理论支撑。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地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非均衡发展理论就是源于对这一问题的解释而产生的,最初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地区与国家的相似性,使得该理论在地区开发与规划时,经常被引用和借鉴,而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优势部门和优势产业,提倡把资源投资于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依托。因此,高等教育是实现地区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
  (三)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最早由格申克龙提出,该理论认为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有着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是先发国家所不具备的,后发国家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现赶超。但是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性而非现实性的优势,不会自动显现,需要后发国家具备一定条件才能被挖掘出来,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才能最终实现赶超。我国学者在引进该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可以通过引进、模仿和学习获得后发优势,而这种优势的获得需要通过后发地区的自身努力,积极创造吸收条件,才能变为现实。
  二、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不论是部属重点高校还是省属、市属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都是其基本职能。高校的人才培养可以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高校的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类型的在职教育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适用性的人才又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源。一些地方性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更为明显。部分高校还采取了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打造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高校的科学研发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进企业的发展模式。当今企业的竞争是创新力的竞争,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阵地之一可以为企业带来智力资源,推动企业的创新进程,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三、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拉效应
  充裕的内部需求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对地方经济的需求拉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效应,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直接消费,高校的消费需求主要包括衣食、交通、学习和文化等方面,这些需求构成了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位学生的年消费约为2.5万元左右,每位教师的年消费约为4.5万元左右,一所1.5万名学生的高校每年的消费总需求约为4.7亿元左右。这一庞大需求可以很好地拉动地区服务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高校的消费需求会拉动服务业就业岗位的产生,这属于间接拉动。高校的消费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存在大量的精神需求,会促使一个地区服务业的转型和多样化化发展,最终拉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地方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高校之间也存在差异,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会因所在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以江苏北部(苏北)为例探讨地方高校推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偏弱
  目前,苏北5市共有本科高校12所,仅占全省本科高校数量的1/5。其中部属高校1所,军事院校两所,其他均为普通省属高校。在地区分布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徐州共有6所,占50%,连云港和宿迁各有1所,淮安和盐城各有两所,而且多数是2000年后的新升本科院校,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偏弱。在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基础研究为主,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原始创新,增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地方性高校由于自身能力方面的限制,缺少一些科研领军人才,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多以应用性为主,基础研究相对不足,突出表现在自主专利的授权量少,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产业化率低。除此之外,苏北高校师资力量也偏弱,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博士化率、国际化率距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都造成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力量偏弱。
  (二)高校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定位不相协调
  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一味强调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而忽视了地方政府对高校发展的支持,否则高校将失去发展动力,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就无法实现。高校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地方政府的需求不协调。苏北属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寻求特色、发挥后发优势,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提供实际应用方面的人才和技术,然而许多高校的发展定位却是综合性大学,不能有效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第二,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认知存在偏差。地方政府对当地高校的认知不够全面,支持力度较低。第三,高校与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沟通机制和平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855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