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莹秋

  摘 要: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使大学毕业生人数日渐增长,大学毕业生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存在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包括:强化经济的均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并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多方面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经济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5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尽管大学生在劳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市场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却不能承受毕业生增长的人数,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十年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招生数从1998年的110万增加到1999年的165万,从人力资源大国逐渐步入人力资源强国。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8%,自此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毛入学率达到24.3%;2013年毛入学率达到34.6%。招生人数的不断升高使得毕业生人数更是逐年累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人数达到730余万人,2015年人数更是增至750万人[1],就业人数不断刷出新高,再加上以前年度失业的大学生,就业生的群体不断扩大,毕业生就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
  从数量上分析,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累积增加,供给量已经远远超于需求量。需求上虽然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从奥肯定理中分析得出:GDP变动与事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性[2],即GDP增长3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很多企业减少岗位需求,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些情况都使得劳动力总体来说供给超于需求,并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进一步造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3]。
  (二)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使得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加重就业问题。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对科技的使用和岗位人员技能的提升,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三)从毕业生自身角度
  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却日趋下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放松自我约束,没有精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成果并不理想,毕业时竞争力低,就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来分析,教育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了不同的层级,现在的毕业生都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他们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当然也不排除盲目跟风和攀比的心态。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就会涌入更多人数的大学毕业生,导致人员过剩、竞争加剧。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基层地区(即二级市场)则聚集毕业生人数较少,同时竞争减弱[3],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劳动力配置不均衡。
  如今大学毕业生多数为90后,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较上一辈人享受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家人对于子女的关心及期望程度都较高,使这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更为谨慎,不只仅限于找到工作,而是期望找到自己和家人都满意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高,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3]。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工资的标准有预期的界定,面对就业机会,当低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就会拒绝,再去寻找下一个机会;当高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才会接受,这个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就业成本。
  三、解决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劳动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应增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向偏远落后地区多实施经济政策,鼓励激发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同时,国家应加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促进各产业的联系,从总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微观上,国家应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体系,提升对就业的服务质量,实施更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如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进等,为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做好一定的岗位宣传工作等。
  (二)高校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社会和经济需要发展,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综合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发展。
  其次,高校还应加大对办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基础性办学条件。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讲座,如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明确目标、清楚自身定位,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的压力,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为进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对工作地域和工资水平都有高的定位,过多的条件限制往往会使自身错失就业机会。这就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确定合适的工作期望值,实现就业。
  其次,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更加专注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应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生会活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0―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调查[Z].
  [2] 郭明宇,李旺.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2):58-59.
  [3] 徐芳.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讨[J].创业与就业,2011,(10):63-64.
  [责任编辑 吴 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855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