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海林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目前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产学研用模式的引入为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视角。在分析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用视角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学以致用,以产促研,以研带学,以用促产[1],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模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用;物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86-02
  引言
  当代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立异的支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作为一种立异能力,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产学研用的合作培养模式是指,以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平台、企业的实践基地、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物流平台实践的结合,实现科研创新成果指导实践与促进生产的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强大系统,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模式。
  然而,从目前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培养主体的单一导致了在物流人才的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学习实践,导致“学无所用”,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而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紧缺的局面 [2]。因此,高校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要在深入了解物流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划分还不明确,没有从现有的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施教,难免造成“水土不服”。这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物流人才只注重学历文凭,而忽视了实践能力,毕业后物流专业的学生就业出现了专业不对口或是只从事基础的物流操作工作,有的毕业生甚至质疑大学四年专业教育的意义;同时,对于既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战略眼光和物流行业敏锐洞察力的综合性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再加上缺乏专业实践平台,导致学生“学无所用”。
  (二)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健全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以致用”对于该本学科而言更多的是侧重于“用”,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能“身临其境”地去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而实践学习需要有教学硬件设施的支撑,目前,在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中,有部分高校配建了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如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并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基本的专业相关软件,但是毕竟是模拟实验,与企业的现实运营流程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还有高校根本没有配建实验室。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健全,使得专业学习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支撑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作用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既包括教师的学历背景、教学科研能力、职称、在学生中的口碑和影响,还应该包括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等。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受过系统的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师比例较小,有部分高校甚至为开设专业的需要,将工商管理类或其他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到物流管理专业任教,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影响了物流专业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虽然物流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高校的物流教学却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而且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方面对于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安排比例较少,这种纯理论的课堂灌输犹如纸上谈兵,脱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犹如闭门造车。这种目标不明、实践缺乏的空洞教育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基于产学研用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校企合作,以产促研
  目前,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发展瓶颈,然而企业由于受到众多条件的限制(如企业规模、人员专业化水平等因素),无法投入人力精力去深入研究。而高校的大多教授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可以以此为契合点,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优势,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投入部分项目资金[1],并根据教师的专长评估,组建项目研发团队,就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寻找问题根源,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企业走出发展困境,使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正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做到以研促产,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资深员工走进校园、走进物流管理教学的课堂。因为,物流企业的员工对行业发展的动态、最新资讯、先进的物流技术等都有最敏锐的洞察和了解,让他们为学生进行讲授,不仅有利于学生涉猎最新的发展前沿,还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企业可以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对一些富有创新思维、研发能力,能为企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为这些优秀学员的实习颁发绿色通行证,搭建实践和就业的良好平台[1]。
  (二)联合培养,学以致用
  联合培养,是指学校和企业本着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的互惠共赢原则培养学生。校方在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标准和企业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做到课程体系与企业的工作任务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相结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学校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资深员工为学生讲授物流行业的最新物流技术、信息系统或发展前沿,与学校老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实施“双导师制”,共同培养物流人才;同时,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需求,重点突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在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包括项目教学、物流专业课程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物流科技活动等项目,在社会实践环节包括物流公益活动、物流服务活动、物流社会调查等项目,企业可以为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优秀的学生颁发实习或聘用绿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企业可以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实现互利双赢。
  (三)共同研究,以研带学
  共同研究这一模式是美国在产学研用方面比较成功和成熟的做法,是指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同企业内的研究人员一起组建研究团队,就物流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展开研究和探析,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的合作模式。大学教授可以去企业做咨询顾问或进行学术讲座,与企业员工展开交流和探讨;同时,企业可以去大学校园招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学生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这一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和学生的研究热情,更有利于企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研带学,相互促进;同时,还可以以实力较强的大学为依托,创建物流科学园区,并利用其辐射作用和孵化技能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但是物流科技园区的创建需要充政府的科学引导和财政支持做支撑。
  (四)创造价值,以用促产
  创造价值,以用促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或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专业技能大赛,使物流人才具备完善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能够灵活应对物流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效用,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并结合现实问题,勤于思考、乐于钻研,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企业一起成长壮大。物流人才通过价值的创造,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服务企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和充分发挥物流科技园区的辐射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
  结语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是解决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相脱节的有效方式,通过“学以致用,以产促研,以研带学,以用促产”实现物流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丽,杨姗姗.基于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企业导报,2013,(1).
  [2] 谢鹏,严慧敏.浅析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 安 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855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