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问题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淳 王宇

  摘 要:我国在2014年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对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知识做出调整,从而和国际准则趋同。但是,为了能够落实好新会计准则,就需要改进问题、改善环境。就此,以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为切入点,浅析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为财务报告提供可靠的信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可利用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178-02
  一、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存在问题
  根据CAS 39,企业应当优先选择第一层次输入值计量公允价值,当没有第一层次输入值可用时,再考虑第二和第三层次输入值,它们的可靠性由强到弱。而根据金融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反映,我国企业大多使用第二、第三层次的输入值,这大大降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从估值技术方面来讲,企业应当使用与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中一种或者多种估值模型相一致的方法来计量公允价值,而估值方法当中的估值模型和输入值都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另外,当使用不可观察值进行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时,就必须对估值技术进行校正,这一过程也给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带来了很大影响。
  只有在经济环境稳定的时候,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才比较可靠真实。但是,如果遇到金融危机,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价格就常常偏离实际价值,这就是所说的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例如,在经济发展迅速阶段,如果企业的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那么其价格就会上升,此时对企业利润就会有较高估计,市场风险也会被放大,最终导致金融泡沫的出现以及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降低;相反,当经济萧条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价格会不断下降,利润也会随之减少,之后会出现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下跌的情况,导致金融工具投资者账面出现亏损。这也体现出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的一面。
  (二)估值技术存在缺陷,选择的主观随意性较大
  企业在选择估值技术时,为了保证计量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结果是可靠的,一般优先采用市场法,这是因为通过可观察值计算得出的公允价值更接近实际价值。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对落后,因此有时很难从市场中获得参数并利用其来估值。在现实操作中,如果同一金融工具使用不同的估值方法,相关系数和风险的估计都会不一样。这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1)每一位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估计出的系数风险就会有差异;(2)可供选择的方法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3)不同会计人员之间的职业素养差异较大。在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这一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估值者素质偏低和估值模型存在缺陷、不严格的监督管理、不健全的控制机制等都会削弱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风险
  公允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持续计量下,随着市场的波动,会存在许多风险。首先,在选择估值技术时,有些企业可能不能取得相同或相似的资产、负债的价格,从而无法使用市场法来进行计量,那么结果就不公允。其次,选择输入值时,很多企业选择的是第二层级的可观察输入值和第三层级的不可观察输入值,而这两个层级的输入值都没有第一层级来得更加可靠。另外,当企业计量负债时使用公允价值,还可能存在不履约风险。
  在我国最新修订的2014版企业会计准则中,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规定,如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层级等过于宽泛,没有详细的运用条件,因此,很多企业在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就不能准确判断什么方法最适用于企业自身从而增大企业风险。
  (四)金融工具分类不明确,公允价值计量会产生利润操纵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这种分类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不同的人分类就不同,而如果分类不同,那么采用的计量模型就有可能不同,因此企业有可能会抓住金融工具分类的漏洞来操纵利润,人为地调节财务报表。
  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即在这时由公允价值变动所引起的利得或损失会直接反映在利润表中。然而在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这部分损益并没有实现,只有在该资产被出售时才能被确认。准则规定,企业在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处置时,再将处置时的收益或损失与之前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中的其他综合收益累计金额一并计入到利润表中。当企业确认这部分损益时,就会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获取利益,从而能够“粉饰”利润表,这就给企业调整利润提供了空间。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一)优化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
  能否在会计实务中广泛应用公允价值,与市场条件和经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近年来,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仍然不发达也欠规范,在市场机制方面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工具中,很多都不存在活跃的公开交易市场,因此就要经常借助估值技术。在应用估值技术时,会计人员会对未来事项进行主观判断做出会计处理。这不仅让利益相关者在使用公允价值信息时产生担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允价值的可比性降低。
  为了使公允价值能够在我国被广泛且有效运用,政府应当不断优化外部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拓宽市场交易渠道,加大信息披露和监管力度,争取建立一个公平、开放、有效、充分竞争的市场,并积极为各主体提供市场信息,减少信息披露和获取成本。
  (二)改进估值技术,增加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很不成熟,因此很难从市场上直接获取公允价值,而估值技术却能够提供足够多且有用的公允价值信息,所以最重要是完善估值技术。如果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存在活跃报价,就可以运用当前市场上经常使用的估值方法;如果交易的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就应该选择类似的金融工具的活跃市场;如果交易产品既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也没有相似的金融产品可供参考,那么就需要使用行业内使用频率高又有较强可靠性的估值技术。
  在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中,公允价值很难把一项复杂的经济业务转换成一个公允的数值。这不仅仅是对公允价值而言的,对其他任何一个计量属性而言也是都无法做到的。所以,很有必要详细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信息。但是,不能单单披露公允价值的相关数据,资产潜在的风险、估值模型以及波动的市场价格等要素也是披露的重点对象。另外,还要明确公允价值是通过活跃市场报价直接获得的还是使用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
  (三)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爆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不再公允,这使人们对公允价值产生质疑,公允价值陷入信任危机。为了保证公允价值能够真正反映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以及如何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认识到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着手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就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将二者相结合。第一,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政策程序,评估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因素,明确高风险的范围,严格控制企业的风险水平。第二,运用公允价值时在政策上和计量方法上还应当保持高度一致。第三,定期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反映公允价值应用状况的报告,以反映公允价值应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海连.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内容、比较与展望[J].商业会计,2014,(15):6-9.
  [2] 张君承.公允价值计量的革新――基于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4,(8):92-93.
  [3]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22-28.
  [4] 窦笑晨.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5] 邢秀丰.会计公允价值计量若干问题浅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兴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855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