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来料加工成象山农民就业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盛金军


  2013年2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的实施意见》,为我县农村来料加工点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年多来,农村来料加工点发展迅速,成效明显,为农村妇女、5060人员(大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开辟了新途径,也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来料加工点:农民收入新保障
  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18个镇乡(街道)共发展来料加工点120余个,其中2015年新发展加工点21个,4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年发放来料加工费4000多万元。各级政府发放来料加工奖励经费70万元。农村来料加工点加工产品主要涉及针织、电子、文具、彩灯等。主要通过3种方式承接业务:一是来料加工点经纪人上门接单,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二是定向供单,当地政府把有意向外发业务的企业优先介绍给辖区内的来料加工点;三是提供信息,由县妇联、经信局、人社局牵线,将来料加工信息通过基层人力社保平台发布。
  农村来料加工点的建立使农民可以实现就地上班,住宿、交通等生活支出明显减少,生活方便,受到农民的欢迎。通过来料加工点的建设,农民实现就地劳动力转移,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它具备如下特点:投入少,进入门槛低。来料加工的前期投入基本没有要求,可以使得最贫困的农户也能加入进来,农民只要具备初步的劳动能力就能赚取加工费。市场风险少。农户以赚取加工费为主,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要求低,管理灵活。对农户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的要求都比较低。大部分来料加工属于产业链条最末端的纯手工劳动,不需要太多的劳动技能,而且由于组织管理灵活,农民基本能够兼顾家务劳动和农活。
  发展趋势:逐步引导是关键
  纵观象山县来料加工点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农村来料加工车间利用居民的闲置房间建成,工作环境较差,电线线路搭建不够规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不能保证按期交货。来料加工点在农忙季节和农村节假日,常常因为缺人而停工。而企业将订单下发到农村来料加工点后是需要赶时间的,这样就导致企业不能按期完成生产。
  不能保证质量。由于加工的设备相对较差,也没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导致加工的产品在卫生等方面较差,达不到企业要求。
  发展受到限制。一些加工点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这些加工点不属于企业,在扩大发展规模时,申请用地指标、资金补助都十分困难,制约了农村来料加工点的进一步发展。
  解决办法:三项建议是基础
  首先,加强管理,把发展农村来料加工点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发展农村来料加工点是一种创新的扶贫方式,是以巩固和提高欠发达乡镇致富能力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是促进企业兴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多赢举措。在今后阶段,县政府对这种“工农结合,城乡互动”的模式应予以必要的引导,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来抓。一是落实专门的管理领导机构,如由妇联或扶贫办来牵头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来料加工点的组织领导,把农民就业纳入县政府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重要工作日程。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管理网络,各乡镇(街道)要落实专人负责依法加强对农村来料加工点的监督协调,调解劳务矛盾,尤其是加强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整治,提供劳动保障服务,让农民安心工作。
  其次,提升产业的集群竞争力,夯实农村来料加工点的发展基础。
  县政府要努力实施促进龙头企业和农村来料加工点进行产业连接的鼓励政策,实现“一个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片生产基地”,形成区域产业生产网络和集群竞争力。一是妇联或扶贫办把农村来料加工点的建设作为企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赠送机器等措施可以折算为慈善捐款。二是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农村来料加工点,对企业开展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予以补助,每年按照签定的定单合同对企业给以一定的奖励和税务优惠。三是对农村来料加工点提供贷款方面的便利,在加工车间的厂房建设、用电、用水方面参照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政策优惠。
  第三,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引导发展农村来料加工点。
  通过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可以更好帮助农民增加就业渠道。一是由农办牵头,对农村来料点的经纪人开展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等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来料加工点经营稳步、健康发展。二是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提倡用订单式培训。各农村培训机构要切合实际,按照企业用工的需求,更加细化、量化、实用化,使农民能够马上学以致用。三是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农民技能培训,对于企业对农民专门开展的中、高级技术培训,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以促进农村来料加工点提高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856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