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刘棠丽:尺子统一了,评价才不会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军红

  自2010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及有关部委陆续组织开展了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工作,目前已有400多个城市分别承担了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国标委、工信部等部委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为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各部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自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建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制度,按照“统筹考虑、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原则,各部委加大力度推动智慧城市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各部门试点工作协调开展和有效整合。近日,《经济》记者就智慧城市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采访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棠丽博士。
  《经济》: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为什么现在才制定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
  刘棠丽:智慧城市建设是跨部门的,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推动其全面发展。从前期一些试点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衡量智慧城市建设不能用不同的尺子,应该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统一的评价标准,给城市一个参考基准,这样才能对比出成效和差距,否则就会乱套。
  建设智慧城市是为了帮助城市提升自身发展,国家不希望在评价或建设过程中没有依据,因此,由国标委牵头融合多个部门共同来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有了这把尺子,我们再开展评价工作,心中就有数了。我们计划到2020年,总共完成评价指标51项。
  《经济》:在标准制定过程时,是否会考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因素?
  刘棠丽:我们会根据城市规模和特色的不同,制定出分级分类的方案和评价方法。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同一个评价指标去衡量北京和一个县级市的建设情况,我们也希望能在今年立项一个分级分类的评价指标标准,并形成标准草案。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整体评价指标和分项评价指标,针对不同的领域,我们也会制定出各领域内的标准,各领域由主管的各个部门在分项制定的总体要求下制定分项指标,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总体组会把各分项纳入整体评价体系框架中。
  《经济》:总体组会将各分项指标纳入总体框架中,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是否存在各部委争取指标数量的现象?
  刘棠丽:协调上肯定会有难度。因为有些部门在职能上有交叉,所以各个指标之间也会有交叉融合的现象,比如,有的指标既是智慧交通所关注的,又是平安城市所关注的,交通和公安两个部门可能在分项指标里都制定了相关内容,对此,总体组会将两项指标进行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大的指标。同时,从技术上考虑,我们也会把各个分项中的核心指标抽取出来,再凝练到总体指标中去。
  针对部门协调问题,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国标委、住建部、工信部等26个部门联合成立了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并且设有联络员,负责解决标准制定过程中出现的协调问题。同时,我们也向各有关单位印发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分项指标制定的总体要求,各部门按照该要求制定各分项指标体系,在统一的平台上有序推进,呈现出一个有统筹、有规划的开局形势。
  《经济》:指标制定完成之后,在对城市进行评价时,是要求全部达标还是某一行业或领域达标即可?
  刘棠丽:评价方案和最后的成果形式目前还在商讨之中。这个问题广受社会关注,每一步我们都走得非常谨慎。到底是排名、打分还是采用成熟度分级等其他形式,我们需要进一步咨询专家组和各部门的意见,并在社会上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成果形式和具体方案。
  《经济》:标准出来后,将由哪个部门来进行评价?
  刘棠丽:就分项指标而言,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开展评价工作,因为国标中各分项指标都是相关部门制定的。就总体指标而言,我们可以成立国家层面的机构或者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各个城市也可以开展自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为了在评价过程中,从国家、各部门到城市,都有同样的参照基准,所使用的指标是统一的,得出的结果也是客观、科学、合理的,并且能为大家所接受。
  《经济》:为防止建设过热,评价指标是否会提高标准?
  刘棠丽:我们希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以人为本,具有引导作用,体现智慧化。它要测量出的是城市建设之后各方面提升了多少,而不是仅仅去衡量投建了多少基础设施、技术水平是否先进、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多少绝对值等,当然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的城市很宜居,但是信息技术可能不是很高端,只是在几个点上进行了创新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希望把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提取到总体标准中来,并予以体现。我们注重的是能否让公众感受到便捷服务和创新应用带来的改变,引导城市在建设和自评时,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856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