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省农委举办全省设施农业暨园艺特产业发展高级研讨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2015年12月11日,全省设施农业暨园艺特产业发展高级研讨班在吉林市召开。省农委组织全省各市(州)农委主管领导,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各县(市、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参观了代表吉林市设施农业不同发展侧面的典型企业。研讨班上,吉林市副市长徐莉致辞,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副主任刘丰艳出席研讨班并与参培人员共同探讨、交流了发展我省园艺特产业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强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工程化推动、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出台了扶持棚膜蔬菜、人参、梅花鹿、林蛙、食用菌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经过全省上下的合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棚膜蔬菜、食用菌等产业正朝着园区化方向发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参、林蛙等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增强,全产业链开发取得较大突破;以 “长白山人参”为代表的品牌建设成效突出,园艺特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省园艺特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4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了一番。其中人参产值实现45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3.4倍。
  李国强主任强调,要突出关键节点,提升园艺特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园艺特产业是我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要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全产业链综合开发,积极开发拓展园艺特产健康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都市农业等多功能,培育打造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北方特产大省和生态农业大省做出积极贡献。到2020年全省园艺特产业产值要实现2500亿元,5年新增1100亿元,其中要把人参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6年园艺特产业产值要力争实现1600亿元,比今年增加200亿元。
  围绕上述思路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任务措施落实:
  一、科学规划布局,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东部加快实施退粮进特,构建以人参、食用菌、林蛙为主的特产经济区,中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以棚膜瓜果菜为主的园艺经济区,西部地区可以放宽政策,允许千亿斤粮食工程的土地整理项目发展经济作物,加快构建以瓜菜、油料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区。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周边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开发特色产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
  一要抓好棚膜蔬菜产业。重点是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和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每年新建和改造棚室5万亩。从明年开始,重点抓好两种发展模式:一个是高端智能化棚膜经济区。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周边及“前农”等现代农业示范区要立足于发展都市农业,依托国信、东福实业、东北生态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园等为重点的高标准棚膜经济园区。同时将公主岭、伊通等地纳入长春经济圈,加快发展棚膜经济,建设省会城市的后花园。另一个是加快推进传统农区集群化、专业化的棚膜蔬菜产业带建设。依托农民合作社围绕102线等主要交通沿线加快建设规模化园区,扶持培育象扶余小十八号西红柿、梨树县梨树镇油豆、洮南红干椒为重点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加快形成产地批发市场和品牌优势。这样更有利于运输销售和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每年创建一批规模超过200亩的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
  二要抓好食用菌产业。我省发展食用菌尤其是长白山黑木耳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力争到2020年全省食用菌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按照东木西草的思路,重点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三条产业带:持续提升长白山北坡的吉林、延边地区黑木耳产业带,加快培育长白山西南坡的通化、白山地区以香菇为主导品种的产业带,充分发挥长春高榕、德惠夏家店的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的草腐菌和鲜食菌产业带。一是抓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扶持建设蛟河黄松甸、汪清天桥岭、敦化秋梨沟黑木耳等一批标准化园区,推广标准化技术规程,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明年重点扶持建设17个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园区,到2020年达到100个以上。二是抓好菌棒工厂化生产。着眼于解决农民发菌质量不高和菌种退化的问题,依托延边源创生物、珲春神怡菌业、吉林黑尊生物、白山大山合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菌棒工厂化生产,细化产业分工,为农民提供高质量菌棒,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抓好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抓好汪清天桥岭镇综合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实现标准化园区建设、菌棒加工、市场培育和废弃菌包处理等整体推进,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
  三要抓好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人参是我省最具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最适合全产业链开发、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资源产业,这项工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进行了安排部署,思路也非常清晰,相关市县要按照既定思路目标集中力量抓好,今天就不进行更多的安排部署了。重点是深入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积极发展林下参,加快建设标准化非林地种参示范基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生物制品综合开发,尤其要突出抓好食品开发和品牌建设,着力拓展人参食品大众消费市场,把“长白山人参”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把人参产业培育成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东部山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贝母、北五味子、龙胆草等中小药材优势项目,加快建设北方中药材产业基地。
  四要抓好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今年玉米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辩证地看,对调整结构还是相对有利的。目前全省经济作物面积700多万亩,2016年力争新增100万亩,到2020年发展到1000万亩以上。发挥今年马铃薯价格较高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明年发展到150万亩以上。要重点抓好脱毒种薯基地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适应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要求,加快开发多样化食品。加快发展花生、葵花等油料作物,我省花生尤其是四粒红品质好,要发挥扶余三井子东北花生集散地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引导松原、白城和双辽等地扩大种植规模。依托金塔集团,以洮南为核心积极引导周边县份进一步扩大红干椒种植面积。同时,积极扩大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加强白城和松原部分县份杂粮杂豆专业产品基地建设。   五要抓好特种养殖业。重点发展梅花鹿、林蛙和柞蚕等项目。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努力提升鹿茸及动物毛皮质量。突出抓好长白山优良种蛙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着力推广幼蛙初期圈养、建设综合饲养池等新型养殖模式,提高商品蛙回捕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林蛙应用研究,推进林蛙蛙皮、蛙卵、蛙肝、蛙骨、蛙肉等综合利用,加快林蛙食品、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综合开发。加强柞蚕种源基地建设,确保满足全国80%以上的生产用种。推进蚕丝、蛹蛋白粉、蛹虫草等产品综合开发和商品化生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幅度提高柞蚕品附加值。
  六要抓好山珍食品产业。积极推进集安、辉南、浑江、江源、珲春、安图等长白山区县份发展野菜家植,打好长白山资源牌、生态牌、绿色有机牌,提高比较效益。支持梅河口做大松籽、榛子、核桃等果仁加工产业,依托梅河口民生仓储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完善物流、仓储、监管、加工、电子商务等功能,把梅河口打造成亚洲最大的果仁加工集散地。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专业化生产是实现园艺特产业现代化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在专业化生产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分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省园艺特产业还属于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缺少专业乡、专业村,甚至一个棚膜蔬菜园区就种植几十种产品,这样就难以进行规范化管理,不利于进行产品包装、加工、培育品牌、市场营销乃至引进工商资本。近两年,省农委开展了“特产之乡”评定活动,这个思路是很好的,园艺特产业就应该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一个园区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加快形成一批区域特产鲜明、产加销协调发展的专业产品基地。各地要以“特产之乡”建设为抓手,加快专业产品基地、精深加工、培育品牌、产地市场等综合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产加销衔接,力争在“特产之乡”率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要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着眼于打造安全放心园艺特产品,全面普及标准化技术规程,逐步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结合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强化园区和专业产品基地管理,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和投入品管理制度,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对进入市场的园艺特产加工品,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做到产品包装上有生产厂家、有产地、有保质期、有使用说明。一些特色产品应有成份标注、储藏条件、食用方法、与同类商品的区别说明等,有条件的生产商还应有产品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信息,为全程质量可追溯提供保障,全面提高特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三要提高智能化水平。从园艺特产业来看,设施化和智能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各地要着力抓好智慧农业项目和物联网试点,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逐步扩大推广规模。当前,已经成型的先进技术设施很多,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成本、产出效益等原因,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推广。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要在智能化建设上做出表率,把智能化棚室建设作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抓手,培育一批先进技术、先进设施集成应用、智能化水平较高的高标准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省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四要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我省的特色产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发展精深加工业,必须靠龙头企业带动。我们的一些特色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可以增值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吉林蛟河的人参加工企业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仅康艾注射液一个品种销售收入就达18亿元,为地方上缴税金4亿多元。集安益盛药业对人参根茎叶花果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实现了多层次转化增值,振源胶囊、生脉注射液的销售额也达到3亿多元。没有精深加工,产业效益就上不来。可以说,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引进大型龙头企业,这是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各地要紧紧围绕人参、食用菌、梅花鹿、林蛙、柞蚕等特色产品资源,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条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全产业链综合开发,改变卖原料的状态,大幅度提升特色产品的附加值。
  五要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农药,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实现蔬菜、人参、水果、西甜瓜、马铃薯等主要园艺特产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其他经济作物实现零增长。二是全面推广节水技术。重点推广滴灌、微灌、喷淋等节水灌溉技术,到2020年棚膜蔬菜滴灌覆盖面达到50%以上。三是加快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作物秸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发展食用菌等低能耗的环保型产业。探索利用食用菌废弃菌包制作有机肥、发电燃料、饲料等综合处理措施,实现废弃物全面再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三、大胆探索实践,不断创新经营机制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和培育园艺特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专业化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法人化建设,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种苗供应、统防统治,农机作业、贮藏保鲜、市场营销等服务,为园艺特产品全产业链开发创造条件。
  二是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几年,人参产业的快速振兴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引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是全省园艺特产业整体提档升级的宝贵经验。各地要积极创造宽松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综合服务力度,依托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扶持引导大型企业集团或营销组织进入园艺特产领域,加快推进园艺特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系列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产品品质、竞争能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国内联想、海尔等知名品牌的估值都达到了几百亿元。一个产业如果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支撑,就会像一盘散沙,缺乏竞争力,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近几年,我省通过集中培育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迅速增强了与韩国高丽参竞争的能力,提高了“长白山人参”在国内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效果非常明显。因此,要想提高园艺特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必须注重品牌建设,尽快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各地要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人参、黑木耳、林蛙、柞蚕和相关山珍食品重点在“长白山”公共品牌上做文章,其他产品也要突出吉林特色,重点结合本地民族、区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育品牌,着力提升品牌档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支持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品品牌。   四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新型流通业态。人参、林蛙油、木耳、坚果等特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非常适合线上销售。各地要积极组织引导园艺特产大型生产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在省农委建立的“好汇购”、叮咚”和省商务厅的“淘宝”电商平台中销售园艺特产品,同时也鼓励利用国内外其他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与此同时,倡导产品直销,积极搭建对接平台,畅通农超、农社(区)、农企、农校等多种直接销售渠道。支持园艺特产品经销商在域外设立产品直销店,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吉林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李国强主任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产业发展长效运行机制。
  (一)强化组织推动,建立合力推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园艺特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各地要把发展园艺特产业提上重要日程,切实建立起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组织领导体制。要根据本地实际,确定突出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政策措施。尤其是东部山区县份,要按照退粮进特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把主要精力、物力和财力转移到发展高效特产业上来。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争取把园艺特产业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切实推进园艺特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要积极协调各级涉农部门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现代化和园艺特产业发展,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渠道前提下,集中扶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等相关政策资金,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园艺特产企业和生产经营大户。创新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采取贷款贴息、奖励补助、集中投入等方式,扩大政策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吸引和支持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园艺特产业。
  (三)强化金融服务。各地要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研究适合高效特产业全产业链开发的金融支持方案,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园艺特产业。协调涉农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保险公司、贷款担保公司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创新开展园艺特产业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土地、房屋、棚室等担保抵押方式,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延长回收时限。积极探索研究设施农业和园艺特产业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分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省农委园艺特产处 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888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