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区域职业结构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职业结构作为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区域合理分工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京津冀职业结构时空变迁的研究,发现京津冀职业结构呈现出不断现代化、高级化的趋势,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逐步向京津冀外围区、京津冀东部沿海区、京津冀南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空间布局。经济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城市化、人力资本是影响职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因素,在缩小京津冀职业结构区域差异上,针对影响因素差异性,需要分类指导,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京津冀;职业结构;时空变迁;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7;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5-0008-0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变动和社会流动的加快,作为社会结构重要表现的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迁。社会学认为人们的阶层地位流动主要是在职业结构这一框架内进行的,职业结构变迁既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结构是一个不断趋于高级化的过程,高层职业的增加,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2]。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型中,也都经历职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其职业结构变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力劳动职业大幅度减少,非体力劳动职业大幅度增加[3]。与经济结构相仿,职业结构的变化并非空间上一致,而是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流动的结果。从空间研究职业结构变迁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数据主要采用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职业结构按职业中类分为七大类64小类。其中七大类包括:I.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II.专业技术人员;III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IV.商业服务业人员;V.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VI.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有人员;VII.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1982年、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将“商业服务业人员”分为“商业人员”和“服务业人员”,文中在分析时将二者合并,以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口径一致。
  区域划分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的空间布局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其中“双城”就是北京、天津;“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文中结合规划纲要,并综合京津冀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区域功能定位、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将京津冀划分为四大区域――京津冀核心区,包括北京、天津;京津冀外围区,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冀东沿海地区,包括唐山、秦皇岛、沧州;冀南地区,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
  一、京津冀职业结构变动整体情况
  一般认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社会结构中社会中间层规模较大,社会更和谐[4]。而传统的底宽顶尖的社会结构中较大多数人处于社会底层,极少数人处于社会上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阶层利益矛盾、冲突一般也会较多,前一种社会结构是比较理想的,也是社会结构转变的方向。从表1可以看出,1982年至2010年京津冀区域职业结构呈现出日益现代化和高级化的趋势。
  从现代化趋势来看(见表1),京津冀农林牧渔及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从1982年的63.46%下降到2010年的46.14%,减少了17.32个百分点;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所占比重减少了4个百分点;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所占比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2000年下降到17.1%,之后开始回升,2010年为20.65%,比1982年减少了0.1个百分点。其他职业人口所占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商业服务人员比重上升幅度最大,2010年比1982年上升了10.9个百分点;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也从1982年的2.07%上升到2010年9.22%,上升了7.15个百分点;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所占比重也上升了3.77个百分点。
  从高级化趋势来看,高层职业的增加,使大量从业人员从社会低层逐渐向上社会上层流动,促进社会更加公平。从表1可以看出,从业人员非农化率的提升和“白领”份额的增加已经使职业结构呈现出较快高级化趋势。按照国际经验,如果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划为白领阶层;将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划为蓝领阶层。1982年京津冀区域白领阶层占在业人员的比重为15.61%,蓝领阶层比重为84.21%,其中0.17%为不便分类人员;2010年白领阶层比重上升到33.13%,几乎上升了一倍,蓝领阶层比重下降到66.79%,下降了17.42个百分点。
  二、京津冀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性
  (一)职业结构横向差异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各省市都有了显著发展,但是发展速度和经济水平差距比较大,这种差距也造成了区域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有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有的地区则原地踏步,迟迟难以崛起,形成了鲜明的贫困、落后与富裕、文明对比图(见图1―图4)。北京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最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只有5.81%,生产人员比重为21.54%,白领阶层比重为72.65%,明显高于京津冀平均水平。天津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居中,生产人员占有主导地位,农业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次之。2010年天津的生产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业人员的比重就达到了74.56%,成为职业结构中的主导。河北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最低,2010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高达76.54%,生产人员比重仅为13.01%,白领阶层比重仅为10.33%。呈现出明显的以农民主导的职业结构。   从职业结构的性别差异来看,区域之间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图1看出,职业结构中除了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人员女性分布比重要高于男性外,其他职业男性分布比重均高于女性。就北京来看,女性职业更多的集中在商业服务业,仅此一项就占了女性职业分布的40.9%,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合计占了女性职业的40.54%;男性主要属于生产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合计比重为57.89%。天津则呈现出其他特点,男性职业结构中,以生产人员为主导,女性职业中以农业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人员为主导,三者合计占到女性职业结构的72.23%。河北无论是男性职业结构还是女性职业结构都明显呈现出以农业人员为主导的特点。
  (二)职业结构的纵向差异分析
  从1982年至2010年京津冀各省市职业结构变动幅度来看(见表2),北京职业结构高级化、现代化成效最大,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了6.77、11.16、22.68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上升速度最快;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所占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由于职业结构的变动,使白领阶层所占比重上升了39.5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居京津冀之首。天津职业结构高级化速度居京津冀第二,白领阶层比重上升了19.81个百分点,河北省最差,仅上升了11.25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在北京出现了下降,而在天津、河北这一比重值出现了上升,北京通过功能定位调整,疏散了部分职能到天津和河北,其中天津承接效果要大于河北承接效果。同时北京、天津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重出现了下降,而河北这一比重值出现上升,制造业、流通业向河北转移,2010年河北省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比重达到了18.87%,成为提升非农化率的主要职业,其与商业服务业成为河北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职业结构区域差异分析
  按照京津冀功能分区的要求以及区域职业结构特征,将京津冀划分为四大区域,其中外围区中保定、廊坊为京津外围功能区,张家口和承德为京津外围生态涵养区。从职业结构来看(见表3),核心区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最高,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核心区白领占到了全部从人员的63.4%,蓝领比重为36.5%,而外围区、沿海区和冀南区白领比重仅分别为23.4%、23.06%和19.44%,尤其是冀南区蓝领比重最高达到了80.48%。外围功能区白领比重为22.5%,外围生态区白领比重为25.46%,农林牧渔业和生产人员比重较低是外围生态区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完善,外围区从业人员职业结构也必然会逐渐向白领主导转变。
  从四大区域职业结构转变速度来看(见表3),核心区、外围区、沿海区、冀南区呈现出依次递减的阶梯分布形态。1982年到2010年核心区白领比重上升了32.95个百分点,外围区白领比重上升了12.46个百分点,沿海区白领比重上升了11.36个百分点,冀南区白领比重上升了10.32个百分点。其中核心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办事人员比重上升速度较快,1982―2010年分别上升了6.06、1.74和8.7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人员和生产人员比重在核心区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核心区向外功能疏散、经济转型引起的。与上述相反,外围区、冀南区和沿海区生产人员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沿海区上升速度要慢于外围区和冀南区。同时商业服务人员比重相对于其他职业人员比重上升速度呈现较快态势。
  三、京津冀区域内部职业结构类型及变动
  (一)区域职业结构类型的划分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但由于区域经济基础和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区域职业结构的变动也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研究京津冀区域职业结构变动过程、基本类型,有利于深入分析京津冀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本文以设区市作为地区单位,包括某一地区的市辖区,也包括地区范围内的县级单位,北京、天津单独计算,并将其与河北省设区市做出比较。其中1982年秦皇岛市的数据做了重新整理,依据为国务院1983年3月3日批准秦皇岛市升格为地级市,将唐山地区的抚宁、昌黎、卢龙、乐亭四县和承德地区的青龙县划归秦皇岛市管辖,同年5月5日批准将秦皇岛市的乐亭县划归唐山市管辖,故此,1982年数据根据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进行汇总计算。
  根据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中职业结构的划分指标,对京津冀各地区各时期职业结构类型进行划分。通过SPSS软件进行K-聚类分析,本文将京津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职业结构划分为6类(本划分方法借鉴李若建2004年的划分方法[5])(见表4)。即A类地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绝对优势;B类地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相对优势;C类地区,农业与非农业人员比重相当;D类地区,工人、农民主导型;E类地区,非农业从业人员主导型;F类地区,白领主导型。
  (二)区域职业结构类型的变动
  通过表5可以看出,如果以北京作为京津冀中心向外围扩撒,京津冀各地区职业结构类型空间演变从1982―2010年经历了从D→B→A到E→D→B→A到E→D→C→B→A再到F→D→C→B的逐步高级化过程,基本上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符合。同时,从各区域职业结构变化幅度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基本没有变化,如天津、沧州;(2)发生一个阶段的变化,如承德、保定、唐山、秦皇岛、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3)发生了两个阶段的变化,如北京、张家口、廊坊。由此可以看出1982―2010年京津冀核心区和外围区职业结构变动比较强烈,而冀东沿海地区、冀南地区职业结构变动比较迟缓。尤其是冀南地区职业结构类型较落后,如果演变速度不能加快,则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各地区来看,职业结构类型变动具有如下特点:
  1. 1982年除了北京、天津之外,京津冀所有地区职业结构都属于A类或B类地区,农民占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其中北京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最高,职业结构转变速度也较快,1982年北京职业结构为D类,属于工农主导但工人占优势的职业结构,到1990年其职业结构类型转为E类,跨越到非农人员主导型,该阶段农业从业人员降低到12.93%,工人比重下降到29.34%,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快速增长,这一特点持续到2000年。2010年北京职业结构类型进一步转变为F类,即白领主导型,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5.81%,工人比重下降到21.54%,白领比重上升到72.65%。天津职业结构类型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一直处于D类,更多的变现为内部细分职业的变化,1982年天津农民、工人比重分别为29.2%、43.33%,到2010年农民、工人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为20.65%、32.08%,但工人农民比重仍达到52.73%,仍属于工农主导但工人占优势的职业结构类型(见图5)。
  2. 1982―2010年廊坊、石家庄、张家口职业结构分别由A类或B类变为C类,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了50%左右,职业结构变动属于较大的一类。其中廊坊农业人员比重下降幅度最大,2010年比1982年减少了30.34个百分点。其职业结构类型1982为A类,农业人员占78.81%,到1990年就转为B类,农业人员比重下降到71.97%,到2010年则转为C类,非农业人员占50%以上;其次是张家口,相对于1982年来看,2010年农业人员比重下降了23.16个百分点,结构类型也经历了A→B→C的转变过程;石家庄2010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也下降了21.63个百分点,职业结构类型由B转变为C(见图5)。
  3. 秦皇岛、唐山、邯郸职业结构变动强度居中,职业结构类型经历了B→C和A→B两种转变过程。1982―2010年其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幅度都在17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秦皇岛农业人员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为17.55个百分点,其次是唐山下降幅度为17.23个百分点,邯郸则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邯郸职业结构变动较慢,职业结构类型较低,虽然其辖区范围内具有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企业,但其生产人员比重远低于唐山,2010年仅为15.63%,农业人员比重仍高达67.96%,1982―2000年其职业结构类型一直为A类,直到2010年才转为B类(见图5)。
  4. 邢台、保定、沧州、衡水、承德职业结构变动强度最小,职业结构类型也经历了B→C和A→B两种转变过程。其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幅度在11~14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承德在该类地区中变动幅度最大,1982―2010年农业从业人人员比重下降了14.43个百分点,职业结构类型1982―2000年一直为B类,到2010年转为C类。保定、邢台两地职业结构变动强度相当,农业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12.93、11.91个百分点,2010年职业结构类型分别为C和B,保定要优于邢台。尤其是生产人员比重,保定在京津冀地区内仅次于天津、唐山、廊坊,位居第四。沧州和衡水职业结构变动强度最小,农业人员比重下降幅度分别为11.08和10.88个百分点,2010年两地职业结构类型都属于B类(见图5)。
  四、职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京津冀职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我们将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北京、天津的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全国普查数据,共52个样本,以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为因变量,以职业结构为自变量构建跨时期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中将经济结构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合并为高端服务业。将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归纳为居民生活服务业。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归纳为公共服务业。这里重要分析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是如何引起职业结构变动的。那些结构因素最能带动职业结构高级化、现代化,所以在分析中主要以行业结构、人口结构作为研究重点。构建模型如下所示:
  Si=β0+β1Ai+β2Fi+β3Ni+β4Ci+β4Ri+β5Ti+β6Hi+β7Pi+β8Gi+β9Pj+β10Ej+β11Cj+μ
  其中Si表示某一职业人员比重变动,Ai、Fi、Ni、Ci、Ri、Ti、Hi、Pi、Gi分别表示经济结构中某一行业的比重;Pj、Ej、Cj分别为人口年龄结构、人力资本、人口城市化率。μ表示残差。
  从多元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判定系数R2在0.89~0.95之间,拟合优度较高,方程中因变量对自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经济结构、人口因素对职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
  1. 从职业结构变动来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所占比重的变动与第二产业、高端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动成显著相关,其中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变动呈正相关关系,与高端服务业比重变动呈负相关关系。因为目前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各个设区市还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仍占据很大比重。在这个阶段某一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增加越小的地区,其工业越不发达,市场化水平也就越低,相应的职业结构中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下降幅度越小。同时,高端服务业比重上升幅度越大的地区,其科研、金融、研发部门较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化程度也较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下降幅度也会很大(见表6)。
  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变动与批发零售业、公共服务业的比重变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首先就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量的快速提升和批发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批发零售业和居民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生产技术人员、金融、法律等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办事人员比重的变动主要和第二产业、批发零售业显著相关,第二产业比重增幅越大地区,办事人员比重增长反而慢,像北京第二产业比重已经开始减小,其办事人员比重增幅也是最大的。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主要受第一产业比重、高端服务业比重、居民服务业比重的变动的影响。其中高端服务业和居民服务业中的科学研发、金融保险、住宿餐饮业比重的上升,需要更多的商业人员和服务业人员,其直接带动了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的增加。农民和生产工人、运输人员比重的变动主要受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幅度、第二产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和人均GDP的变动幅度的影响。其中高端服务业比重上升幅度越大的地区,农民比重下降幅度越小,生产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越小。   2. 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年龄对职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人口年龄结构越老,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越低。这主要是因为人口老龄化指标采用了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来表示,对常住人口的职业结构进行回归。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较发达中等地区,由于大量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入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程度,反而是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大量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本水平采用了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来表示,其与职业结构表现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越高的相关关系。人力资本与京津冀职业结构中农林牧渔人员比重呈现显著负相关。人口的城市化率与职业结构中的白领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城市化率越低的地区,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越低。
  3. 从区域数据检验来看,河北省是京津冀的洼地,冀南地区是京津冀洼地中的洼地。为进一步分析具体影响河北、北京、天津职业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将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各自数据带入模型进行检验,京津冀职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中,在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又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城市化率、人力资本、第二产业比重、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成为影响河北省职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河北省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尤其是城市化进程慢,公共服务业发展较慢,进而影响到职业结构的高级化,目前河北省缺乏明星城市或节点城市,对地区发展带动和辐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需要加快重点打造几个明星城市。对北京而言,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第三产业比重是影响职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天津职业结构则表现出第二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依赖性明显,所以在缩小京津冀区域职业结构差异上,需要分类指导,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
  五、结论与建议
  1. 1982―2010年京津冀职业结构呈现出逐步高级化、现代化的趋势。2010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从1982年的63.46%下降到2010年的46.14%,减少了17.32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人员比重上升了10.9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上升了7.15个百分点,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所占比重也上升了3.77个百分点。2010年白领阶层比重上升到33.13%,蓝领阶层比重下降到66.79%,比1982年下降了17.4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向生产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转变成为京津冀职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的前提条件。
  2. 京津冀职业结构呈现出较大区域差异。2010年北京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只有5.81%,生产人员比重为21.54%,白领阶层比重为72.65%。天津的生产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业人员的比重总和达到了74.56%,成为职业结构中的主导。河北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高达76.54%,生产人员比重仅为13.01%,白领阶层比重仅为10.33%,呈现出明显的以农民主导的职业结构。
  3. 职业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结构和功能定位的发展趋势。从京津冀核心区到京津冀外围区、冀东沿海区再到冀南地区,职业结构呈现出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如果以北京为中心,从北京到冀南地区职业结构类型递变过程为F→D→C→B,京津冀“三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从京津冀整体规划角度来推进职业结构优化,既可以避免职业结构重复,也可以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 区域职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生产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职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区域生产运输人员比重的增加直接正相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带动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的增加,但是高端服务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农业人员比重较小,生产人员比重较小,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则较大,产业链的变动影响到职业结构的变动去向,推动京津冀产业高端化和区域协调、优化布局能够有效的促进职业结构区域一体化和高级化。河北省应该加快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二产业转型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创造环境,促进劳动力从农林牧渔业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移。北京则需要将影响职业结构现代化的产业向河北疏解,进一步明确其首都功能定位职能,促进劳动力向高端服务业转移。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0―2005年:我国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J].统计研究,2008(2):1-6.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培林.我国县社会的职业群体结构[J].管理世界,1990(2):66-67.
  [4]李强.“丁字形”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24-26.
  [5]李若建.当代中国职业流动研究[J].人口研究,1995(2):15-18.
  责任编辑:高钟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8432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