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作为自治区东部重要农业大市,交通便利,农业发展渠道多元。赤峰市总面积9万km2,是自治区第四大城市和第一人口大市。农户达82.46万户,农村人口333.98万人,从业人员219.05万人,三项劳动力要素指标占自治区首位;耕地面积117.44万hm2,占自治区比重为14.32%,水浇地面积占自治区比重15.17%,牧草地面积占自治区比重7.84%,林地面积占自治区比重7.92%。赤峰市是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非常适宜粮食生产和农业制种、育种,是全国首选的粮食生产基地。2013年赤峰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0.23万hm2,粮食总产量52.51亿kg,其中谷物49.48亿kg,豆类8100万kg,薯类(折粮)3.23亿kg,油料产量1.65亿kg,甜菜10.77亿kg,蔬菜45.27亿kg,瓜类3.52亿kg[1]。
  赤峰市是北方农牧交错带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区,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等方面卓有成效[2]。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是带动农产品提质增效的“引擎”。
  1 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牢固树立“为工而种”“为养而种”的思想,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国家财政更多地向农业倾斜,增加投资,加快农田基础改造和设施配套,以机械替代人力,以设施武装农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3)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针对农牧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及率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牧民素质提高为基础,加强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不断推进科技进步、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继续抓好“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及农技改革示范县等重点项目,继续实施“农信通”工程,加强农牧民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农户和各类专业大户及农民合作组织。(4)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着力增强农业主体的创造力,围绕农业创办工业,引进工业改造农业,在主体的企业化、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上狠下功夫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全面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面调节生产与市场、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先进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发展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用坚强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3]。稳定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仲裁,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继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财务公开,村帐乡审,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体系,编制农业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预案。(6)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2 赤峰市现代农业建设模式
  2.1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赤峰市利用距离沿海地区较近、交通便利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2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指由本地发展壮大起来的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经营开发活动中。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4]。
  2.3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该模式是指由赤峰市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2.4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这是我国的一些山区在发展林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3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发展规模和势头良好。(1)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经营型转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由追求数量到数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的根本性转变,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从强化组织保障、加强资金投入、提高信贷水平、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建立保险机制、实施激励机制等方面都作出了政策性指导。(3)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彻底打破了过去以传统单一种植为主的增收局面,通过“百万亩玉米膜下滴灌工程”“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百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百万亩谷子滴灌工程”“百万亩节水马铃薯工程”和“百万亩大地节水蔬菜工程”初步形成了农、牧、多、特、劳等多渠道农民增收的新格局,有利于农业的多元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农牧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农牧业科技推广人员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百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356人;现有市级农业、畜牧业、农机服务站(中心)18个,旗、县、区级农牧业科技服务机构195个,乡镇级农牧业服务站237个,形成了以市级农牧业技术服务组织为龙头,旗、县、区农牧业技术服务站为中心,乡镇级推广服务中心(站)为骨干,科技户和农牧民技术员为纽带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5)农业科技创新效果非常显著,在农业研究领域先后培育出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高梁、谷子、辣椒等农作物新品种,特别是“谷子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该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并居世界领先水平。运用地理优势,将花卉、食用菌、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种植服务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桔梗、黄芩、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在全国也是非常知名的。(6)在畜牧业研究领域,先后成功培育了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草原红牛、乌兰哈达猪、罕山白绒山羊等4个家畜新品种,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自治区率先研制成功牛冷冻精液颗粒制作技术,并开始了冷配技术试验和推广。近几年来,通过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农牧业新技术推广、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组装、配套、示范和应用开发等措施,不断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积极推广胚胎移植技术、牛羊人工授精技术、模式化饲养技术、青贮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优质专用农作物良种及种植技术、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农牧业生产技术、农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保护性耕作等农牧业适用新技术,农牧业科技在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7%。   4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4.1 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贮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3个领域,是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口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这批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4.2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知,并自觉运用到生产中,例如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利用新产品方面的知识还很匮乏,农民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赤峰市具体服务农业生产的创新技术和人才是很缺乏的,因此总体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4.3 政府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5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子、少取、放活”的方针。但赤峰市普遍存在的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但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所发补助金额数量较少,田地较多的地方,农民获取补助稍多一些,最多也不到300元,田地少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同时,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口就有补贴,实际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这样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此外,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基础设施改善乏力。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而农民应对市场的被动性也是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突出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当前的农村体制,是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显然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4.4 环境污染严重
  首先,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生产农药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t,居世界第二。大量使用农药不仅使得蔬菜、茶叶等食品安全质量下降,还会使得病虫草害物种的抗药性增强,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困难,且增加了农药使用量。其次,畜禽粪便污染严重,近年来赤峰市大力发展养殖业,但各类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现象越来越普遍,环境污染逐年加重。具体表现在: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畜禽养殖中还会产生大量污染大气的含氨、硫化物等有毒气体;畜禽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引起人畜传染病,危害人畜健康。
  4.5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赤峰市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大多农田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水利设施也比较落后,同时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江河断流、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自然降水利用率也仅达到56%。
  4.6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赤峰市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高消耗、高排放、资源利用率低的经营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问题。例如秸秆、米糠、玉米芯等农业副产品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被视作农业废弃物堆积在田头、路边或者进行焚烧,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妨碍交通,污染环境。
  4.7 有效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
  赤峰市盐碱地、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地、风沙地、干旱地、旱涝地、涝洼地等低产耕地面积很大,种植效果堪忧。赤峰市属半农半牧地区,高质量的耕地很少,再加上近几年城市发展的扩张,有效利用耕地情况不容乐观,另外牧区草场退化,牛羊放牧导致土壤严重沙化和水土流失,造成城市沙尘污染和北京等地环境恶化。因此国家对赤峰地区生态治理倾斜,政策性退耕还林还草,当地耕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及耕地质量下降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这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制约着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未完待续,详见下一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8439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