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文帝放民铸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俊志

  谈到十九世纪世界各国流行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持金属主义学说的货币学家们一直对其赞叹不已。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以黄金作为价值尺度和主体货币,非黄金的价值符号或辅币可以按其面额价值随时兑换为黄金;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金币由民间自由铸造,通过民间随时的铸造和熔毁,社会上的金币流通总量经常自发地适应于市场对货币流通总量的客观需求。中国古代没有典型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是民间自由铸造铜钱的铜本位货币制度曾经发生在汉文帝时期,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开放民间自由铸钱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汉文帝刘恒是个推动民族文明进步最有作为的皇帝,死后获得最高等级的谥号“文皇帝”,意思是“经纬天地”、“道德博闻”的皇帝。在汉文帝所作的历史贡献中,最令后世景仰的是他在法律上废黜了肉刑,中华民族从此向文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汉文帝实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盛世”。汉文帝即位时,西汉王朝已经经历了大约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给社会造成的创伤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康复,社会经济状况良好,但是流通中的铜钱劣小轻薄。于是,公元前175年,为了改变流通中铜钱劣小轻薄的状况,汉文帝下令开放民间自由铸钱。
  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的方式不同于过去刘邦所采用的方式。刘邦开放民间自由铸钱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当时天下并无共主。刘邦命令治下百姓自由铸钱,目的在于用钱来争夺敌占区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所以对铸钱质量并无约束,于是流通中的钱币日益轻薄,形成了榆荚小钱流通的局面。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是在西汉王朝统治已经实现稳定的环境下,采用了官督民铸的方法,目的在于使流通中轻薄的钱币转换成为符合法定标准的钱币。汉文帝时期民间所铸钱币,铭文“半两”,法定重量四铢,后世称之为“文帝四铢”。为了保障民间铸造钱币的重量和质量,汉文帝采用了一套监督铸钱质量的方法,天平和法钱砝码被用来检查民间铸造钱币的重量是否合格。1975年,湖北省江陵市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了“天平”和“法钱砝码”。同墓葬出土有简牍,经考证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前元13年(公元前167年)。因此,可以认定这套天平及砝码正是汉文帝时期的衡器。天平横梁刻有文字,大意是,里正为市阳户民和商人颁发了称钱用的天平,法钱为砝码,刻着“四朱”、“两”,编号第十。挑选轻重,及称量准确时拒绝使用,根据“黄律”要到里正处服行徭役十天。同墓葬出土的还有1枚环形砝码和101枚四铢半两钱。环形砝码实重10.75克,折合西汉初期16.513铢(西汉时期1斤折合现代250克,1铢折合现代0.651克),应该是检验4枚四铢半两钱合在一起的重量的标准衡量器物。该批出土文物佐证了文献中关于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的记载,也证实了当时民间铸钱是由官府来监督其质量的。
  
  坚持开放铸钱不动摇
  
  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遭到贾谊和贾山的反对。
  贾谊认为开放民间自由铸钱是诱惑人民犯罪。当时流通中的钱币劣小轻薄,汉文帝希望改变这种状况,要求人民铸造符合法律要求的较大的钱币。但是,铸造较大的钱币得不到铸造利益,铸造者只有通过在铸钱中掺杂铅铁的方法才可能获利。铸造铜钱时掺杂铅铁是犯法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贾谊认为开放民间铸钱是诱惑人民犯罪。贾谊反对开放民间自由铸钱的另一个理由是铸钱耽误农业生产,大家都忙于采铜铸钱,误了农事就要挨饿。贾谊并不是只说反对意见,他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由朝廷把铜金属材料控制起来。市场上铜钱多而轻贱时,朝廷收钱为铜,市场上铜钱少而贵重时,朝廷铸铜为钱。通过这种方式,朝廷随时调节市场上的钱币流通总量,从而使市场上流通铜钱的价值保持合理稳定。
  贾山不同于贾谊。贾谊的思想是十分活跃的,不强调循规蹈矩,甚至提出了由朝廷控制铜金属材料的办法来调节社会货币流通总量的创新主张。而贾山则持保守思想,主张坚持成法,认为改变先帝法律是不对的。贾山批评汉文帝“变先帝法”,指的是变汉高祖刘邦关于禁止百姓铸币的法律,但是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也曾命令民间自由铸钱。贾山的道理说不到点子上,于是汉文帝找人来问他有关更进一步的理由。贾山的回答是,钱币是君主使用的工具,可以用来改变人的贫贱富贵,是君主分配社会财富的手段,属于君主的权力,不可以与人民共享。如果开放民间自由铸钱,人民与君主共同享有这种权力,是不能够长久的。
  汉文帝没有接受贾谊和贾山的意见,坚持实施开放民间自由铸钱的政策,结果改变了流通中钱币劣小轻薄的状况,形成了钱币流通总量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促进了商品交换经济的发展,对“文景盛世”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钱币质量空前提高
  
  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之前,流通中的半两钱轻薄劣小。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以后,由于法律规范了民间铸钱的形制,钱币质量大幅度提高。自战国期间秦国秦惠文王2年(公元前336年)始铸半两钱,半两钱的质量就开始出现问题。根据对出土战国半两钱的考证,半两钱铸行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大幅度的减重,流通中的钱币大小轻重不等,差距悬殊。此后直至汉文帝公元前175年开放民间自由铸钱的一百多年里,流通中的半两钱始终处于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的状态。根据对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半两钱的观察,各批同一墓葬或同一窖藏中的半两钱,均呈现大小轻重相差数倍的现象。这说明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的钱币在当时是混合并行流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的《秦律》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记载的《汉律》中找到了答案。秦、汉法律均保护朝廷铸造的劣质钱币的流通。如果各级官府或民间拒绝接受劣质钱币,就违反了朝廷的法令,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朝廷在各个不同时期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不一,却能够混合并行流通,形成流通中钱币极不规范的局面。汉文帝开放民间自由铸钱之后,相关法律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法律开始强调民间铸造钱币的形重必须符合规范。朝廷制造了检查钱币质量的天平及法钱砝码,禁止不符合标准的钱币进入流通。因此,汉文帝时期由民间自由铸造的钱币质量空前提高,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以来朝廷滥制半两钱币的局面。
  钱币质量好、价值稳定,其使用时间就比较长久。半两钱始铸于公元前336年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各诸侯国使用各自不同种类的钱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废黜了各诸侯国的钱币,半两钱成为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自此至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朝廷规定上林三官五铢钱为唯一合法流通的钱币时,全国统一的半两钱流通共持续了108年。在这108年中,汉文帝时期由民间自由铸造的半两钱流通时间长达56年,占全国统一流通半两钱整个时间中的一半。“文帝四铢”能够长久地为市场所使用,自然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汉文帝时期的货币制度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汉景帝末期。因此,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文景盛世”。汉文帝放开民间自由铸钱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成功地实现了金属铸币的自由铸造。根据近代金融理论,自由铸造是金属铸币铸造的基本原则,它能够使超过商品交换所需的铸币通过被熔化为金属原材料而退出流通,也能够将金属原材料随时地铸成金属铸币,补充商品交换中所需货币总量的不足,从而形成货币流通总量市场自动调节机制,以满足商品交换对货币流通总量不断变化的需求。正是这种货币流通总量市场自动调节机制的形成,对汉文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汉文帝放民铸钱,符合铜本位货币自由铸造的基本原则,并实现了铜钱流通总量自发地适应商品交换对货币流通总量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市场自动调节机制。但是,当时的铜钱流通,并不是典型的铜本位货币流通。因为,当时并不存在依附铜钱流通的辅币。除了铜钱,当时流通的另一种货币是黄金,黄金作为称量货币流通,与铜钱的比价并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依附于铜钱的,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而随时变化的。
  汉文帝死后,反对开放民间自由铸钱的主张在朝廷占了上风。汉景帝时期,朝廷重新颁布盗铸钱令,民间铸钱者死罪,开放民间自由铸钱的政策就此宣告结束。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7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