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文化市场发展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晁珊珊

   “文化产业是国家的软实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效力的。它不像经济,经济是国家的硬实力,做多少就能看到多大的效力,国家抓经济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市场如果像经济市场一样实实在在地发展,前途将一片光明。”
  ――傅维伯
  
  
  《小康•财智》:现在很多民营小剧场剧社都反映租剧场非常困难,好的剧场租不到,不好的又不想进,请问先锋剧场在挑选剧目和剧社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傅维伯:现在剧场确实安排得很满,像正在演出的《如果我不是我》是我去年七月在上海看了以后,那个时候定下来现在演的。最近一段时间剧场都没有档期,今年先锋剧场的演出也基本安排满了。
  在选择剧目和剧社的时候我们当然也有一些我们自己的标准,基本上是各个戏剧品种、各种质地和风格的话剧我们都会选择一些。因为我们是国家话剧院的剧场,所以在品质上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且我们剧场本身每年也要做很多和有关部门的项目合作,比如现在我们马上做的两岸三地的戏剧交流,以及每年的大戏节、青年戏剧节、国际当代戏剧节等,这些活动每年就占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说每年大概只有九个月在真正出租剧场。
  《小康•财智》:现在剧场的观众人群是流动的吗?观众构成都有哪些呢?
  傅维伯:还是在流动的,因为观众的口味不能只是一种,就比如说很少有人就吃川菜别的不吃。观众群体也是互动的,他们会有不同的戏剧审美需求,所以他就要看很多剧目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观众构成现在还是以年轻观众为主,大概在20―35岁之间的大学生、白领比较多。
  《小康•财智》:现在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文化扶持政策,特别是对剧场的也有不少。在这方面对剧场需求有缓解作用吗?
  傅维伯:对,国家是有这样的政策。但是专就剧场来说,百分之九十九还都是国营性质的。我觉得国家的文化财政拨款应该是面对整个社会的,也就是说,谁为国家提供文化产品的服务、提供文化产品,就应该支持谁。我们今年也统计了一个数字,去年小剧场演出了2000多场,国有院团只占10%―15%,绝大部分都是民营演出,但是他们大概有90%没有得到政府支持,都是在自己掏腰包或者有别人支持。我们的文化财政拨款如果想要对整个社会服务,它应该面对所有的创作者。
  
  《小康•财智》:现在可以说话剧市场比以前要繁荣多了,这与民营小剧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政府也有很多对民营剧社的支持政策,但是他们多数发展得也都非常艰辛,这是为什么呢?
  傅维伯:说到小剧场话剧,真正到现在这么繁荣其实都是靠民间的一些年轻人推动的。他们带动了整个话剧市场,给话剧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也是在推动戏剧的发展。虽然他们还是有很多不成熟,但他们的热情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对民营剧社的关注度,给予他们有效的扶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戏剧真正繁荣起来。光靠戏剧评奖没有什么效果,比如一个戏剧评奖就要几百万,但是这些剧目基本没有多少老百姓能看到,如果用这部分资金来支持那些民营剧社,他们就会为社会创造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这样既培养了观众,同时又调动了这些民营剧社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还没有具体明确的制度和标准,对民营团体的扶持还处在施舍阶段。有制度、有标准、有监督其实是一个健康文化市场发展的基本需要。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特别是西欧。
  
  《小康•财智》:现在政府也在建设和改造一些剧场,您认为这样对剧场需求有缓解作用吗?
  傅维伯:当然还是有缓解作用的。其实我觉得文化体制改革还是要明确地梳理我们的文化政策,那些对文化事业有贡献的创造者、经营者、管理者都应该一视同仁地被看待。
  所以想要靠做文化成百万富翁,别做梦了,特别是别做戏剧。文化产业是国家的软实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效力的。它不像经济,经济是国家的硬实力,做多少就能看到多大的效力,国家抓经济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市场如果像经济市场一样实实在在地发展,前途将一片光明。现在国家也在慢慢完善,发展好了是早晚的事,但是它要有一个过程,一个完善的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3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