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云平

  摘要:产业集群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体现在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兴衰等方面。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另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为此,要通过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关 键 词: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2-0081-06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新的主导产业对原有主导产业不断替代的过程。由于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的作用,主导产业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按照其成长过程一般可分为形成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正是主导产业的新陈代谢,才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使区域经济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持久的增长。
  从地区层次看,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地区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相比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广泛,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密不可分,从而源于国际贸易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问题。随着我国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发挥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来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保证产业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前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
  目前我国各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落后地区希望加快发展从而缩短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原则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总是只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实际上也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只能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接受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落后地区将无法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产业发展将总是落后于发达地区,这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按照竞争优势理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是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不一定需要资源优势。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一区域的产业能够形成集群,从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则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就可以诞生了。当然,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区域很难让所有的产业都能够按照集群发展。但一旦该区域某一产业能够形成集群来发展,往往还是可以作为主导产业来选择的。
  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根据产业转移的方向将产业转移分为两种方式,一种转移是在主导产业进入了衰退期,集群内大规模的企业外移出去;另一种是某一区域外的产业(企业)转移进入已经形成了的产业集群所在地,从而不断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强化又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后一种产业转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所谓地域梯级产业转移的模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建立起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型,产业转移往往在具有一定经济梯度的区域间转移,而且是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在地域梯级分工规律的作用下,高梯度区域将区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往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梯度区域,随着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发展,这些产业又转移到其他更落后的区域,由此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产业转移浪潮。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是使各区域的产业类型和水平与自身的经济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是按照梯度转移,甚至可能出现逆梯度转移现象。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导致的这种产业转移,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二)主导产业集群兴衰的原因
  1. 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分享外部经济,降低单个企业支付成本。集群内部的企业由于可以有效地接近产业专门性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共享制度资源和公共资源,使每个集群成员都可以低成本地使用互补性资产,因此,它们在不牺牲个体灵活性的前提下获取范围经济收益,这个收益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虽然企业可以选择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并购来降低交易成本,但将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产业集群同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二是企业之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地理位置的邻近,可以降低企业之间的运输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寻找包括熟练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成本等,为企业节约时间和资源,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三是促进企业创新。集群内企业的激烈竞争形成强大的压力,并转而成为多数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或者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改善服务;或者将同质性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另辟蹊径,开发新的产品品种和工艺,从而形成创新激励效应。作为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角色,集群内企业可以获取“干中学”经济,企业各自在集群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由于功能互补性的存在,每个角色都可以从各种渠道,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和各种服务提供商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产生集群学习效应。由于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性特征,每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都是在前期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因而积累了许多创新经验的地区拥有更多的储备信息和技术,从而有利于下一轮创新。具有途径依赖的技术积累过程会吸引更多的成员进入集群,并使该区域日益成为某一产业的中心,从而使集群具有技术积累效应。另外,集群的背后有大量的服务企业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2. 集群的自身特性往往导致主导产业衰退
  主导产业兴衰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发展周期,从集群角度看,产业集群化能够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从一诞生开始就能够通过自组织而不断发展。但集群特性也是一柄双刃剑,其自身特性也可能使其面临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导致产业出现衰退。波特在(1998)[1-2]认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Tichy G在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Regional ProductCycle),他据此论述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风险(Structural Risk)――一个区域过于依赖一个产业集群的长期后果(随着某个产业或产品走向衰退,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3]O.M.Fritz等在Tichy G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Cyclical Risk)(o.m. Fritz等,1998)。[4]国内学者分析了产业集群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风险,特别是在成熟期存在恶性竞争的风险、“柠檬”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低质量产品企业驱逐高质量产品企业,从而出现集群内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环境应变能力僵化的风险、创新能力弱化的风险,从而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王云平,2006)。[5]具体来看,导致产业集群兴衰的自身特性包括{1}:

  一是资产专用性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产业对环境应对存在脆弱性。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使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各专业性企业组织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提高了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各价值链环节分工明显,在集群内通过加强企业资产的专用性巩固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但是,集群内拥有专用性资产越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则越弱。当集群产业价值链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威胁整个产业集群的生存。
  二是地理位置集中,可以提高企业之间学习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但也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对于按照产品相同联结成的产业集群,地理空间的临近和文化背景的相同,极大地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组织学习。但是,这些地理空间上临近的企业,由于处于集群产业价值链同一环节、层次上,它们除了拥有基本相似的生产技能外,原材料使用状况基本相同,技术水平基本相同,对市场及客户需求的了解也基本相同。因此,当集群内的这些企业面对相同的机会与威胁时,常常会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诱发产业价值链横向上各企业的战略趋同刚性,严重削弱了错位竞争优势,增加了产业集群的脆弱性。集群内部知识外溢的客观性和同行模仿动机的存在,集群内产品雷同和恶性竞争,使得创新者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抑制了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并可能导致集群组织的分化而代之以企业一体化。
  三是“搭便车”行为影响创新。由于在集群内各企业技术与知识的高度外溢,使得众多企业都想坐享创新外溢的好处,而不愿自行研发进行创新。“搭便车”的思维和行为广泛滋生,不仅大大地削弱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引发了集群区内企业的创新惰性,而且也严重地削弱了集群应变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是网络化导致集群出现封闭。相关企业、地方政府机构、大学与研究机构、中介组织构成集群的网络关系。集群内部这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当相同文化背景下的集群内企业习惯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后,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渐渐地不想或不敢与集群外企业或机构进行相关交易活动,进而引致集群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弱化;这反过来将使它们参与集群外部经营活动的意愿趋弱。久而久之,产业集群区便成为了一个封闭系统,除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完全在这个封闭系统中运作,使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减弱乃至僵化。
  
  二、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价值链整合
  价值链整合是指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逐渐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及售后服务转变。在价值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像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根据有关研究,价值链调整包括四种类型:第一是通过工艺流程改变,引进工艺流程的新组织方式,提升价值链某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实现集群的升级与发展。第二是引进、研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从而使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新的内容。第三是重新组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或战略环节,调整嵌入价值链的位置与组织方式,专注于产业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优势环节,放弃或外包原有的低价值环节,弱化或转移非核心业务,通过拥有该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最终获得该产业价值链的统治权。第四是在原有价值链的基础上延伸至价值量更高的相关产业价值链,在相关产业领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或者移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价值链。众多研究表明,集群内价值链变动有一定规律可循(gereffi,1999)[6],东亚众多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实践证明,产业价值链的变动是按照以上次序变动的。
  (二)两种结构调整的模式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根据集群发展升级的动力机制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二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来促进结构调整。
  1. 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
  整合集群价值链指在集群的同一地域中形成完整或近乎完整的价值链。基于集群竞争优势的特性,一批产业相关的企业群集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既彼此竞争又互相协作,竞争和协作互相转化,集群内部企业具有竞争和合作的动力。在这个动力机制下,通过整合,集群中的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环节外包给集群价值链中的专业企业,重新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促使集群产业内部分工愈趋精细,从而满足市场对生产的少批量、多品种、多频次要求。此外,集群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服务和辅助环节,在产业分工进一步发展中也随之发展起来。同一地域的完整价值链和齐全服务环节配套,保证了集群中的生产企业的物流运作高效、成本降低,生产交货期也趋缩短。地方产业集群利用价格、时间和速度上的优势,为集群中的企业在国内外低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基础。
  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整合价值链有所差异。传统产业集群整合的价值链涉及链条更长和更完整,这些产业的推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其集群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是销售型企业。集群企业为了满足JIT销售、JIT生产、JIT设计,就必须把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分销和服务整个价值链系统集成起来,按照市场的变动不断调整,实现根据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故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融入集群价值链系统之中。
  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力更多来源于技术驱动,其集群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技术研发生产企业,其集群不像传统产业集群是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做,而是通过技术升级来推动市场。市场与技术研发之间的联系相对于传统产业要强,技术研发趋向从生产集群中分离出来形成技术研发集群,设立于科技研发先进的地域,这种分离模式更有利于价值链系统竞争优势的提高。因为知识密集型的技术研发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在同一地域中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同时,由于这种模式的技术研发具有传递便利性的特点,对价值链系统快速反应不会产生时滞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集群如同劳动密集型集群一样,其发展离不开地方产业集群价值链整合以及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黎继子,2004)[7]。
  目前,中国地方产业集群,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其集群优势环节都表现为制造加工底层环节,而提高集群在制造加工环节的竞争力则反映在产品加工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上。
  依靠内部动力机制整合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往往是渐进式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地方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与本地久远产业积淀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决定着集群的网络化程度低、分工粗糙、技术水平落后,并且由于地域上的因素,造成缺乏与外部市场(特别是与全球价值链)的沟通和联系。在国内巨大市场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通过满足层次较低的国内市场来形成价值链式整合,形成了这些地方产业集群完整的产业体系、较为丰富的产品类型,以及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组织。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则较缓慢,需要巨大的市场压力才能加速结构调整。
  这种地方产业集群与具有价值链优势环节的产业集群相比,从短期来看劣势明显,较难获得位于全球价值链核心企业的青睐;但从长期来看,以其在同一地域产业的价值链完整性和产业技术底蕴,以及完善的相关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信息中心等组织支撑,一旦嵌于全球价值链中,其后续竞争力将更长远和持续,而这种集群价值链整合更多表现为集群价值链各环节工艺水平的升级。

  2. 依靠外部力量,通过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
  地方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或区域地理位置、或产业背景具有的竞争优势,将吸引外部资本特别是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从而使地方产业嵌入到全球价值链,获取结构调整的外部动力。
  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了面对日益不确定的复杂竞争环境,不得不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并转向在其它集群地域寻找被自己剥离的非核心价值环节来优化自身价值链,以形成自己价值链的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战略。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渠道和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当某区域集群的某个环节比其目前进入的集群产地更有潜力时,趋利的核心国外采购商必然舍弃而另求其它。地方产业集群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作为基点,通过“出口中学”来强化整个集群,从而摆脱单纯从事某个非核心、低附加值环节的从属地位,并沿价值链向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而且,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位于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在重视和满足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逐步将重心转移到地方产业集群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为了能够及时快速进行本地化的生产和采购,调整由原来追求生产成本最低的精益物流战略,向敏捷物流(Agile Logistics)战略转变,以保证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反应速度。
  当然,加入全球生产体系本身并不意味着产业集群在能力阶梯上将自动得到提升,但加入全球生产体系可以为企业和产业集群提供创新和学习的机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条捷径。地方产业集群的生产者往往从位于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如购买者)中,通过“出口中学”(Learning by Exporting)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地方产业集群正是利用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机会,沿着产业价值链向着附加值更高环节扩展。Schmitz&Knorringa(2000)[8]以东亚和南美国家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发现地方产业集群的服装生产是由通过全球价值链进行来料加工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过渡到在跨国企业品牌下设计、出售产品,最后是销售自己专有品牌的服装。Gereffi(1999)将此定义为“组织性续衍”(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Bair(2002)[9]和Judi(1999)将此种现象称为基于本地一体化集群价值链发展(Fullpackage Sector)。近年来,我国温州的传统产业集群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融入全球生产体系之中,包括以品牌为纽带,与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品牌建立战略性合作;设法挤进国际销售网络;直接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等,不断促进该区域各产业价值链环节的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产业集群一旦融入全球产业链,将导致对外部技术创新的依赖:一方面选择下单生产,可以降低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获得较低的稳定收益,却产生了集群可能长期陷入价值链低端的风险;另一方面选择创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则面临承担丧失国外订单的风险。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有大量从事外向出口加工业的集群,该类型集群的产生“来源于跨国公司非核心业务的转移或外包”,一开始就嵌入了全球价值链,但是由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展缓慢。
  (三)不同地区对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选择
  区域和产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异。对于有着一定产业基础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是先有产品,在专业化分工后,确立细分市场。集群价值链整合往往是在全球价值链嵌入集群价值链之前进行,而集群价值链整合是在本地化发展的基础上向区域化整合的方向发展;而在开放较早,且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邻近的地方,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是先有市场,然后有产品,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和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耦合,集群价值链整合是随后进行。
  
  三、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应该说,产业集群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通过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的“涨落”,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如果把这个特性不断正强化,集群不断持续创新从而实现调整与升级的能力也将得到增强。
  集群治理(cluster-governance)是集群内各种主体(包括上游供应方、集群企业、下游买方、政府、协会等)共同博弈的结果(Propris,2001)。因此,集群治理是对集群内主体角色的正确定位,处理好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善集群治理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促进集群不断创新的机制。
  产业集群内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影响到创新能否持续。地理空间的邻近,导致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会影响创新:一是技术创新扩散中导致“搭便车”问题;二是集群内如果以小企业为主会造成过度竞争问题;三是小企业过多容易造成“柠檬风险”,出现单个企业损害集群整体信誉问题。
  (一)完善治理机制的关键是建立持续创新的集群内市场结构
  建立一个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并存的集群结构,将充分发挥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同时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益;技术创新扩散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单一企业的规模经济存在,其边际收益也往往大于边际成本。如果中小企业以大企业为核心,还可以弱化中小企业过度竞争问题。
  (二)发挥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产业集群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1. 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需要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性建设项目与之配套。除了要充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外,政府对集群调整与升级的作用还体现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组织行业协会等方式,限制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在集群内创造一个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氛围。政府资助某些中介组织,从而间接扶持产业集群的目的,这样做可以减少政府对经济过多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信号的扭曲。要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引导和协调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政府应着力推行教育与培训计划,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
  2. 发挥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的作用
  除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解决“搭便车”问题,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加强对集群内企业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将缓解企业过度竞争问题。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则,统一质量标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统一的市场秩序,缓解恶性竞争问题。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身在经济信息、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形成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举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加强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扩散,为企业间的合作创造条件。
  各类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法律、财务、出口、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与信息等难题,帮助它们提高产品档次。政府鼓励大学、研究所等和企业经常交流,形成产学研的密切合作网络,快速将学术上的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同时通过企业的反馈和企业的请求,解决企业在产品或工业创新中的难题。金融部门应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帮助企业的发育与成长;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在政府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为集群提供市场竞争力较强、发展迅速的企业,促进创新、创业企业诞生。

  ――――――――
  注释:
  {1}Tichy G认为产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其四个阶段特点如下:一是诞生阶段。即产品的产生和开发阶段,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企业最初聚集在一起进行产品生产,集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获得竞争优势。二是成长阶段。集群发展迅速,增长率高,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没有压力去创新,而往往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集群内的资源(知识、信息、技能等)会日益集中,更多地投入到主导产业(或产品)中。三是成熟阶段。生产过程和产品走向标准化,企业追求大规模生产,本地同类产品企业间竞争加剧,利润下降。这个阶段,企业可能更注重成本控制,对专业技能及知识的学习和转化减少,产品技术含量降低并且出现雷同现象,存在“过度竞争”的威胁。四是衰退阶段。这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集群衰退最重要的标志是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缺少应变的内源力。
  ――――――――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a,76:77-90.
  [2]Porter M E.Clusters and Competition:New Agendas for Companies,Governments,and Institutions[A].Porter,M.E.(eds.).On Competition[M].Boston,Mas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oks,1998b.197-287.
  [3]Tichy G. Are today’s Clusters the Problem Areas of Tomorrow?in Competence Clusters Ed.M Steiner(Leyam.Graz).1997.
  [4]O.M.Fritz,H.,Vhhringer,M.T.Valderrama,A Risk-Oriented Analysis of Regional Clusters[A].in M.Steiner (ed.),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C].London:Pion,Ltd.,1998.
  [5]王云平. 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和风险防范[J]. 当代财经,2006,(4).
  [6]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3(2):3211-3223.
  [7]黎继子,蔡根女. 价值链/价值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新进展[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
  [8]Schmitz H.and Knorringa P. 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9]Bair. J and Gereffi. G. 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J]. World development,2002.
  责任编校:一诺
  
  The Influences of Industry Clusterson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WANG Yun-ping
  (The State Reform & Development Committee, Beijing100038)
   Abstract:The influences of industry clusterson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clude the choice of the leading industry ,the rise and the decline of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view ofcluster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djusting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adjustment of value chain, including two patterns: one is to adjust the value chainon the strength of the inner motive mechanism of clusters, the other is to implant the externalvalue chain to adjust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strength of external force. For this reason,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industry clusters should be improved to accelerate adjust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industry cluster,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8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