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渐行渐远的“犁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阳城犁镜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境内南端中段,古称东泽,唐武德初治泽州,天宝年间改阳城县。在晋中商人尚未兴起之前,潞商就已活跃在这里。阳城盛产铁矿石,富矿含铁可达50%以上,而潞商的崛起恰恰始于盐铁、铁粮的交换。地处河南、晋中、晋南交通要冲的地理优势则加速了潞商的发迹,并很快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商业集团,到武宗正德年间,潞商已经成为了大明朝举足轻重的商帮。阳城犁镜作为当地名牌产品之一,也随着潞商的脚步远销各地。
  阳城犁镜的铸造在明清之际已甚兴盛,直到上世纪80年代,依然伴随着农耕社会下庄户人家的生活。犁镜用来翻土成垅。是耕犁上必备的重要部件。阳城犁镜因质地坚硬、利土、不沾土、耕作轻便。成为广大农民喜爱的名牌产品,最盛时有犁炉数十座,年产七十余万片,有四百多个品种,除供应国内各地区外,还远销朝鲜、日本、尼泊尔、不丹等国。
  上世纪末,阳城犁镜冶铸作坊已全部停产,匠人们和铸炼设备散失严重。
  
  冶铸典范
  
  上世纪60年代,太原理工大学曾对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做了实地考察和理化分析。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又相继进行了实地考察。
  阳城犁镜的制作技艺为何引起如此之高的关注,仅仅因为远销各地吗?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华觉民在关于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报告中说,阳城犁镜铁范铸造在明清之际已臻成熟,其原型可上溯到汉代。从泥范翻制铁范,再用铁范铸作犁镜。具有自成体系的完整的工艺规范,堪称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中国就发明了生铁冶铸技术,比西方要早两千年。中国古代使用的是复式的钢铁技术路线。生铁可以直接铸造铁器,或者经高温处理成为可锻铸铁;也可以把生铁炒成熟铁,或者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也就是灌钢。西方古代的钢铁技术比较简单,海绵铁经锻打成为熟铁,再锻成铁器件或者渗碳成为钢件。
  这两项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与我们最息息相关的就是饮食习惯的形成。最迟从汉代起。中国就能用生铁成批铸造铁锅。欧洲古代只有熟铁,只打造平底锅。因此,中国人用铁锅炒菜,欧洲人用平底锅煎牛排。
  正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会冶炼生铁,从而涌现出铁范铸造、可锻铸铁、炒铁、灌钢等一系列领先于西方的重大发明。而山西阳城的犁炉炼铁即是中国生铁冶炼技术的代表作,又是中国古人智慧结晶的活态传承。
  
  一脉相承
  
  阳城县文化馆馆长上官小军。一直关注着当地这项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冶铸术的传人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集中在横河、蟒河一带。
  “前些年,我们经常去那里演出,晚上演出结束后,四周的大山上就会闪起点点火光。忽隐忽现,都是犁炉社在生产。”上官小军说,“以前。一个犁炉社得二三十个人轮班干。后来,犁镜卖不出去了。老匠人们渐渐失散,都以种地为生,生活状况很窘迫。”
  他说,如今再恢复生产已经不可能了。老匠人们大多已经辞世,最年轻的也六十多岁了,“不用说生产,就是能清楚的讲述工艺流程的,也只剩一位老人了。”
  上官小军所讲的这位老人就是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传承人吉抓住。吉抓住18岁就到犁炉社干活,师傅是他的舅舅张明锁,曾在马甲、红炉等地任炉头。
  1961年,吉抓住小学毕业后就回村务农。因为犁镜社都是在农闲的时候,也就是大冬天,才开始生产,吉抓住曾跟姥爷在犁镜社学习过简单工艺。“厂都建在深山里,冬天山里下大雪,就在雪地垫上厚厚的土,再在上面搭草棚子住。一进山就是好几个月,炉子白天黑夜都不能断火。吃的粮食、蔬菜都是让人用毛驴和骆驼从村里一点一点运进山里。”他说。后来,他正式拜舅舅张明锁为师,开始学徒生涯。
  “北有犁炉,南有苏炉”,浇铸犁镜的原铁水由犁炉熔炼。一座犁炉可连续开炉30至90天。俗称30至90火。所用优质铁矿石来自窝子矿,它们品位很高,含铁量在50%以上,硫、磷含量很低。
  做犁镜最关键的人是看火师傅。张明锁见外甥吉抓住挺聪明,也好学,就决定培养他当看火师傅。犁炉传统上用晋城所制风箱鼓风,铁水温度约1300~。铁水成分的炉前控制,俗称“看火色”和“看水色”。前者是依据出铁口喷出的火苗和炉缸内铁水情况,来判断炉况和铁水成分是否合格。后者是用长柄小铁勺舀出些许铁水,以嘴轻吹表面,从色泽来判断含碳量的高低。
  “水色直接关系到犁镜制作能不能成功,最初没经验,吹时铁水四溅,帽子上烧下不少的洞。”吉抓住说。“更累人的是浇铸铁水,一个舀勺15公斤,一勺铁水40公斤。每浇铸一勺不能超过5秒,技术要求十分的高。”
  勤奋让吉抓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制作犁镜的全套技术。1977年秋天,舅舅去世,吉抓住正式担起了看火师傅的担子。
  
  封存历史
  
  从1980年代开始。伴随着机耕的推广和国家的环保政策,阳城犁镜生产逐渐菱缩。
  浇铸犁镜的矿石入炉前,须经过焙烧、破碎和筛分,焙烧时间长达30小时,以去除硫份。吉抓住说,烧要以木炭为燃料和还原剂,烧制木炭的最好原材料为江木,但是江木生长期长,砍伐七八年后才能达到恢复期,最快也得三五年,所以到了1984年,犁镜制作就全面停产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在实地考察后,对其学术价值和抢救保护的重要性作了充分论证。他们一致认为:作为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代表作的犁镜,其技艺传授、行业习俗、工具设备、作业运行乃至作坊布局,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为了保护好这个国宝项目,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华觉民这位七旬老人亲赴阳城,在皇城相府建立了中国冶铁发展史博物馆,回收和保护犁炉、镜范、犁镜、工具、设备等实物,配以图片和文字,让游客了解中国古代冶铸技艺的辉煌灿烂。
  古老的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由于种种原因,和曾经兴盛一时的潞商一样,走进了博物馆,与时代渐行渐远。但是,明代铁矿产地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当时中国冶铁生产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山西,如今依然有钢铁大省的地位。高科技的钢铁工业,接过传统技艺的衣钵,继续行进在路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3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