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新不如货币基金 银行产品令人失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钱惠琦

  
  在股市二级市场疲软、一级市场资金庞大的背景下,“打新股”的收益正越打越“薄”。
  
  今年以来,打新股产品可谓跌宕起伏,时而热潮涌动,时而被泼一盆凉水,关键时刻总是“感冒”。先是风传监管层要叫停打新股产品,可是雷声已过,雨点难觅。正当银行再度出手,风风火火发行打新股产品之际,来自投资者的质疑声又风生水起。
  “我投50万元买‘中国铁建’打新股理财产品,没想到半个月下来只有635元的收益,实在太令人失望了。”投资者吴女士抱怨说。随着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创新低,银行的专项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也节节走低。去年中石油上市专项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达2.1%,而今年3月中国铁建专项打新理财收益率却只有0.13%左右。
  
  打新股理财收益令人失望
  据吴女士介绍,1月下旬以后,股市大跌,她忍痛减仓从股市撤出50多万元资金,找不到什么可投资的,看到银行卖打新理财产品,就去试一试。在买了中铁建打新理财计划后,她看到发行账户上只增加了635元,“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她说。
  有吴女士这种失望心情的人还大有人在。近来,多家银行相继公布了“中国铁建”打新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浦发银行的公告称,其中国铁建“新股申购直通车”本次收益为0.1336%,中信银行的“新股支支打”为0.1437%,建设银行“新股随心打”为0.13%。
  3月11日,招行在网上公布了中国铁建新股申购理财计划到期还本付息公告。公告称,中国铁建新股申购理财计划3月10日到期,客户持有该产品实际收益率为0.127%。不过,由于该产品在打新资金解冻后的第3个工作日内已将没有打中新股的资金返回投资者的账户,实际占用的资金要比客户的实际投资资金少,客户实际的收益率为0.252%,年化收益率则为6.57%。对此解释,很多投资者认为,客户的投资收益率摆在这里,过分渲染年化收益率毫无意义。
  在二级市场疲软、一级市场资金庞大的背景下,“打新股”的收益正越打越“薄”。去年10月份某银行发行的一款中石油专项申购计划,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高达2.1%,个人投资50万元,半个月的收益能达到1.05万元。然而,在中石油上市之后,大盘开始展开大幅调整,新股上市首日上涨的幅度也在降低。据了解,去年12月某银行推出的针对中国中铁、中海集运、中国太保专项申购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分别只有7.3%、10.5%、13.7%。
  
  收益低于货币基金
  从2008年1月份的数据分析,银行打新股产品的收益率并不比货币市场基金高出多少。在小盘股发行时,货币市场基金收益没有明显变化,不过银行“打新”产品的收益也是低得可怜,每只新股打下来,往往10000元仅能赚取三五元收益。而在大盘股发行时,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会大幅攀升,原因是投资者通过7日或14日短期借贷打新股获得高收益率,导致7日和14日回购利率大幅上升,促使货币型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日常的数倍以上。以最近的中煤能源申购为例,在1月25日中煤能源IPO申购之前,货币基金投资收益率基本保持稳定。银河基金统计,1月24日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2.85%,略低于2007年货币基金3%的平均收益水平。
  1月25日,货币型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开始出现大涨,当天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3.42%,其中景顺长城货币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4.554%、嘉实货币为4.207%、南方现金增利为3.771%。而在1月30日,已有两只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9%,分别是嘉实货币、南方现金增利,其他货币基金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大盘股引发的打新热潮,使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出现罕见高水平的例子已多次出现。在2007年中国神华的打新期间,51家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创近期最高位11.553%。此后,随着申购资金解冻,七日年化收益率迅速回落,并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今年1月份参加中信银行的“新股支支打”,每万元获得36.29元收益。而1月份持有南方现金增利每万元获得的收益为33.77元。从这个意义上说,去年曾带来高额收益的打新股产品,如今已和货币市场基金一样,成为了现金管理工具,只能获得比活期利息相对较高的收益。而且赎回一只货币市场基金需要3天,而参加一次打新股产品最短也需要5天。
  
  收益并非全部分配
  银行“打新”理财产品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股的中签率以及上市首日涨幅。
  据了解,在中国铁建发行前,由于A股市场低迷,市场曾测算称“打新”收益可能在0.5%,但市场的低迷程度超出预期,中国铁建上市首日收盘仅上涨28.19%。根据网上申购的中签率计算,投资者需142万元资金方能中到1000股中国铁建,以上市当天收盘价格计算,中国铁建的网上申购收益率仅0.18%,即使以中国铁建盘中最高价格12.18元计算,网上申购的收益率也只有0.218%左右。
  然而,从各银行的公告中不难发现,所有的中铁建设的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都比上述的理论收益率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业内人士称,银行销售的专项打新股理财产品,虽然银行宣称不收取其他费用,但在收益分配上有规定,有的银行只是将收益的82%作为理财收益支付给客户。这也是为何打新理财收益比理论上的收益更低的原因。
  
  低收益率引来质疑
  近日,网友发帖控诉民生银行“好运套餐”3号资产管理部分运作3个月收益竟然为负,近期没有新股跌破发行价,怎么会收益为负呢?打新股,究竟打出了怎样的尴尬局面?
  非凡理财“好运套餐”3号“全球新股投资计划”是一款不能提前赎回的1年期产品,起息日为2007年6月12日。本质上,它就是部分打新,部分挂钩IPOX-30全球指数的结构性产品。其中,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在其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部分。
  在今年3月12日至18日的短短几日内,记者发现民生银行网站上这份非凡理财“好运套餐”3号资产管理概况报告(第3期)出现了两次截然不同的业绩报告:首次报告显示,截至3月12日,“资产管理”部分累计收益率为9.0812%,净值为1.0908元,年化收益率为11.9315%;而如今,这份报告显示为“资产管理”部分累计收益率为11.89%,净值为1.1189元,年化收益率为15.85%。由于2007年12月15日公布的“好运套餐”3号资产管理概况报告(第2期)中显示的“资产管理”部分累计收益率为11.62%,因此投资者不免对于3个月后打新股累计收益从11.62%降至9.0812%产生误解。
  记者致电民生银行投诉中心得到“工号227”工作人员的解释是,该产品确实出现过如投资者所言的业绩错误报告,在受托人“中诚信托”发现数据错误时及时做出了更改。也就是说,按照银行和信托公司的解释,该款产品的打新累计收益并没有出现负增长。
  对于银行的“错误”,投资者明显表示了不满和疑惑。“虽然现在累计收益提上去了,但是我们根本不清楚净值是怎么计算的,哪些股票是首日卖出的,到底赚了多少……”一位王姓投资者向记者表示。
  更让投资者感到诧异的是,这款“好运套餐”3号产品打新股部分从2007年12月5日到2008年2月29日的累计收益率只有0.27%(11.89%-11.62%)即年化收益率为1.08%,而几乎同期并且参与了14只相同新股申购的“好运6号”(全部参与新股申购的一款产品)产品的累计年化收益率却为5.776%。

  对此, 兴业银行产品研发部门一位专家表示:“虽然申购的新股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不同产品所委托的管理人不一样,投资能力就会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在管理人是否在上市首日把股票抛售,在什么价位抛售等具体操作问题。这是属于银行和信托公司之间的秘密,投资者几乎难以得知。”至于投资者关于银行故意隐瞒投资收益的顾虑,这位专家提出了较为保守的看法,“一般银行不会做这类既违法又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风险太大了”。
  
  不理想产品再现
  另外,近日有投资者反映自己去年3月购买的 华夏银行“打新”理财产品收益“不理想”,在查询了交割单后竟然发现其理财账户在2007年和2008年3月15日只划转了投资额的70%,剩下的30%却是按存款处理并且交纳了利息税。该投资者认为,银行的上述行为公然违反了理财产品协议书并由此导致其收益受损,银行应该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者了解到,这款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它的主要投资方向为新股申购,于2007年3月16日成立,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并且不能提前赎回。该产品已于2008年3月16日到期,在扣除了管理费后,产品单位净值为1.0961,客户实际收益率为9.61%,年化收益率为9.558%。
  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有如下说明:“无新股申购期间,资金存放于信托专户,用于银行存款、 国债回购或其他委托人和受托人共同认可的其他用途。”
  投资者告诉记者,银行是以上述条款作为将资金留作银行存款的依据。记者随即以普通客户身份就该问题致电银行,客服人员并未对投资者所述的留存部分资金作为定期存款的事实予以否认,对此的解释为,将部分资金存入银行作为存款是投资管理人出于规避风险等原因所作出的一种投资策略,而这种资金的用途分配可以认为是一种投资组合,具体的分配比例是由管理人根据市场波动、投资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制订的。
  令人不解的是,投资组合的前提应该是所有的资金都参与投资,存在银行里并不能算作投资,而不投资又怎么能称作投资组合呢?
  该工作人员还以同为该行的另一款产品为例,称该产品也是将投资人所投款项作为存款而有效的降低了产品风险,同时提供了产品收益。同时该人员还向记者推荐了该行的另一款新股申购理财产品,称其具有投资时期不固定,收益随时变现等优点,而且所投资金将会全部用于打新。
  在该产品的广告中,有一条建议为“为保证签约客户能够连续参与每期新股申购,建议客户起存5.5万元以上”,根据银行业内人士的说法,该项建议主要是因为在新股中签后,用于申购的资金会被冻结,从而造成剩余资金不足5万元而无法参与下一次打新股。
  
  新股看准了再打
  零收益、过半QDII出现浮亏、打新产品收益猛降……银行产品风波不断,投资者的神经一日也没有得到松弛。
  下面几点建议供投资者参考:
  分清打新股产品的类别再下手。现有打新股产品一般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前者包括了一次签约、循环打新和新股单项申购,它们在某个固定期限内可以自由增减账户资金或与银行解约,但是每打一次新股银行就要收取一次手续费、保管费和交易税费,投资成本计算下来会比较高。而另一类开放式的产品则是指有固定期限,但是可以在合同约定的开放日定期赎回的,这类产品的管理人会对期间的优质大盘股和溢价预期较高的股票进行申购。至于封闭式产品,投资者不具备提前终止权,投资收益主要看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对流动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投资者可以考虑。
  多关注信息披露透明的银行产品。由于我国还有很多一部分产品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资金流向、新股卖出时间限制、申购空隙资金使用状况等关键信息在很多合同中都没有做出明确约定,或者约定较为模糊,投资者最好不只是简单地仅仅关注投资预期收益率,而要多在投资获利方式和途径上下功夫。
  风险不容忽视。投资者对打新产品争议的焦点一般集中在累计打新收益是否下降和银行是否存在将募集资金挪作他用上,但是仍让记者不安的是:打新股能否一直置身于“不破发行价”的保护伞下呢?其实,从民生银行上面提及的两款相近产品的投资累计收益来看,中签股票在持有阶段不乏跌破发行价的可能。即使在合同中规定了上市首日就将中签股票卖出,也很难避免破发的市场风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45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