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常亮

   近年来,财政部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主要目标,组织部分中央部门开展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了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在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评价对象选择、评价范围界定、评价指标设定、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绩效管理理念的普及和绩效评价工作的推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对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必然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是指教育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教育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教育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教育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重点在于研究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教育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我国在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教育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推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评价意识。开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教育财政支出,依法管理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领导应树立绩效评价的意识,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大力支持,有效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设立评价机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是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为使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形成对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应在教育部门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对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成员有教育部门领导、有关科室人员、财政部门人员、本级人大相关人员、有关专家成员等。同时必须赋予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以必要的职权,如在信息查询、资料获取、独立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建议等方面给予一些特定的权力。
   3.设置评价指标。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项目绩效监督与宏观绩效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从教育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确立如下绩效评价指标:教育资源投入(经费收支部分:包括经常性收支和建设性收支);教育产出与结果(包括毕业生情况、素质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课程水平测试、社会效果测定);教育发展能力(包括基本情况、教育条件、班级与课程、在校生、教师、设备和设施利用率)。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专家意见对每项指标给予相应的权重或分值。
   4.制定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预测和分析而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用来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评价标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准绳和标尺,是最后进行评价计分的依据,它决定了评价目标能否实现以及评价结果是否公平准确。财政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结合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目标、评价对象的类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从而根据标准样本数据能够具体将评价对象的好坏、优劣、强弱等特征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量度。
   5.编制绩效预算。目前教育经费的管理主要采用“零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要实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需实现由“零基预算”向“绩效预算”的转变。绩效预算作为一种公共支出预算模式,是由绩、效和预算三个要素构成的。“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是指具体考评完成目标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预算”是指为实现支出目标提供的财政资金数额。绩效预算是绩效评价的前提与基础,绩效评价贯穿于教育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在教育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首先要进行绩效预算编制,要对影响支出绩效的因素进行定义、识别、衡量和预测,并对要实现的目标进行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计划。同时要建立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跟踪检查制度,在预算执行的中期报告中要对比资金的使用与绩效,在决算时要报告最终的资金绩效情况,为以后支出决策提供依据。
   6.创新评价方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理论界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模糊数学法、方案比较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目标评价法、公众评判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已应用到实践中。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是社会效益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如采取公众评判法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等等。
   7.注重结果应用。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用以分析判断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和部门的主要政绩水平,还可以判断财政资金配置的合理性。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良好的单位或项目通报表扬,在下年度的该单位的资金或同类项目资金优先安排,以控制财政风险。组织、人事、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可以把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各自的管理视角,引入问责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重点支出项目经过综合绩效评价,可根据评价结果,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经上级批准调整支出预算。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的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年初预算安排的正向激励相结合,与预算执行中期评价、决算评价分析相结合,与财务管理的核算评价相结合。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共同配合。通过开展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使我们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区
  教育系统会计服务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8465.htm